商丘论坛  论坛普通帐号登录 用QQ帐号登录 用新浪微博登录

新闻 要闻 国内 国际 图片
社会 经济 农村 视频
频道 金融 质量 教育 健康 体 育
房产 汽车 股票 指南 旅 游
互动 论坛 播报 时评 报料
文化 杂谈 车友 摄影
在线投稿
内部信箱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 文章正文
四平调:
要我们用心呵护的艺术瑰宝
           2009-07-10 09:26   来源:商丘新闻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页面功能 【字体: 】  【关闭本页

<v:imagedata

《陈三两爬堂》剧照

<v:imagedata

《小包公》剧照

阅读提示 》》

7月6日至9日,记者走上街头,就四平调的一些相关问题,如四平调是哪里的剧种、商丘四平调是什么时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等,向多位市民进行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市民对四平调印象深刻,30岁至40岁的市民多半摇头,“80后”、“90后”的年轻人则是一脸茫然。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流传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区,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其名称于1937年在商丘诞生。该剧种极富民间风味,深受群众欢迎。演出中,因大量吸收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部分唱腔通过各类板式的丰富表演,形成了节奏朴实、曲调优美、四平八稳的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四平调中《陈三两爬堂》、《小包公》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开始到现在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调之起源:“铁脚剧团”

商丘四平调剧团位于商丘市站前路,原来的办公室是两排临街低矮的平房,2000年剧团贷款盖起了5层楼房,多半楼层租出去做宾馆用了,第5层才是办公室——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这里有个四平调剧团。

7月9日上午,记者走进这里进行采访,见到了梁园区文化局副局长兼商丘四平调剧团团长的李亚利。讲起四平调的历史来,她侃侃而谈:“四平调起初是由两人演出,男扮身挎花鼓,腰系彩绸;女扮古装粉面,头戴绣球,足踩高跷。两人边歌边舞,活泼又有风趣。由于四平调唱腔独特,形式灵活,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尤其在农村很受欢迎,因而它一出现便在豫鲁苏皖地区迅速唱响。由于当时的四平调剧团长期不辞劳苦,奔波在民间演出,被广大群众称为‘铁脚剧团’。”

70年,相对于中国梨园中的其他剧种,这个年限不够悠久。因此说,四平调依然以一种年轻的剧种,拥有更为广阔和提升的发展空间。目前,河南有商丘四平调剧团和濮阳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山东有成武县四平调剧团。

据《商丘文化志》记载,四平调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末。1930年前后,花鼓艺人庞学文、杜学诗(绰号“黑云彩”)的花鼓班到山东济南后,借旧戏箱及全套锣鼓,开始登台演出。1934年,著名花鼓艺人邹玉振的花鼓班与他们合班,称大兴班,群众叫它“老梆子”。1937年,邹玉振、王汉臣带领花鼓班再次到山东济南演出,在观众的提议下,女艺人脱卸高跷,男艺人摘掉花鼓,模仿戏剧化妆,穿戴戏剧服饰,粉墨登场,为观众献艺。这是花鼓从说唱形式向戏剧艺术转变的开始。

同年,著名花鼓艺人燕玉成、许若海带领花鼓班在商丘城内卫里演出。因花鼓戏曾屡遭禁演,故在挂牌时名为“咣咣戏”。这样一个名字够响亮,但不够雅。卫里管主“大酥瓜”(绰号)便与燕玉成、许若海等人商讨,重新命名。众人一番交流,根据花鼓男女艺人多用本嗓演唱,以及曲调四平八稳和花鼓中原有的平板调式,借四平八稳之意,依“平调”之称,遂定名为四平调。

四平调之沿革:不懈创新

如今四平调曲调优美动听,简单易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且跻身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列,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其“出道”的时候,经营状况可谓惨淡。当年四平调从商丘流传开,民间叫它“四拼调”,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言外之意,博采众长,却一直没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流派和演唱风格。

事实正是这样,从花鼓班到四平调,名称虽改,但表演形式却因循守旧,仍然是只有击乐,没有弦乐。因此,群众当初并没能对四平调这一新兴剧种欣然接受。

然而为了生存,花鼓艺人寻求革新的步履一刻也没有停息。1940年至1942年,一些花鼓班曾与河南曲剧艺人李金波、陈万顺等和河北落子(评剧)艺人孔殿玲、孔殿娥等,以及其他河南梆子班社同台演出。在这些地方戏曲的熏陶下,花鼓艺人更加强烈地希望增加弦乐,改革花鼓的艺术形式。

1943年,甄友明、王桂芳、李玉田等花鼓艺人聘请夏邑县会亭集豫剧弦手蒋德龙为花鼓加弦,可惜没有成功。

1945年,以邹玉振、王汉臣为首的花鼓团在安徽亳县、界首一带,聘请夏邑县“老三班”(豫剧)弦手杨学智与他们一起进行花鼓加弦乐伴奏的艺术改革。由于花鼓调式不统一,曲调中缺少加弦过门的间隙,加之艺人们不懂音乐理论,改革工作困难重重。然而,他们不言弃,不服输。后历经3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锲而不舍地实验,将花鼓中的“平调”(亦称平板)作为男女唱腔的基础,掐头去尾,留取精髓,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因素,删去多余的虚字衬句,探求花鼓的声腔特点,并使用六棱二胡将“腰码”下移,初步形成了“宫”调式四平调的基本板式,确定了板腔体的归属。

从起名到加入弦乐,经历了漫长岁月,但最终,四平调摆脱了花鼓“干砸梆”的原始状态,从传统的花鼓曲系中脱胎出来。

四平调之发展:枯木逢春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文艺政策使四平调这一年轻剧种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和繁荣。1950年,商丘市(朱集)人民政府接收了以邹玉振、王汉臣为首的“芒砀剧团”,定名为商丘市人民剧团。此后,山东省成武县、单县、曹县,江苏省丰县、沛县,安徽砀山县,河南省范县、长垣县、清丰县等地,相继建立四平调剧团达32个。

1956年,河南省举行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商丘四平调剧团演出的《陈三两爬堂》艺惊四座,并一举荣获演员一等奖(邹爱琴)、二等奖(王汉臣、张新奎),以及演出二等奖、导演三等奖(庞师彬)、剧本三等奖、音乐三等奖,大大提升了四平调在省内外戏曲界的知名度。

1980年,商丘召开了四平调音乐座谈会,系统地研究了四平调唱腔、音乐的改革发展问题,并为该剧种现有的唱腔、板式定名。与此同时,会议还决定成立“苏鲁豫皖四平调音乐学会”。

这其间,四平调艺术走向繁荣,不只得益于党的文艺政策,还在于一大批四平调艺人的不懈传承。四平调唱腔艺术中,一度有过这样的说法:“男学王汉臣,女学邹爱琴。”事实是,从花鼓到四平调70多年的风雨沿革中,这个新兴剧种,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男女演员不断涌现,如第一代著名演员中有王汉臣(红脸)、张新奎(生)、王桂芳(旦)、许若海(生)、邹爱琴(旦)等,第二代著名演员中有拜金荣(黑脸)、庞明珠(旦)、王凤云(旦)等。

如今,四平调在经历过兴盛又沉寂了近20年后,近年来在四平调人的共同努力下,犹如枯木逢春,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色彩。邹爱琴、拜金荣、付梅可谓四平调三代传人,在她们的艺术生涯中,分别经历了四平调的创建发展、兴盛以及沉寂之后的复兴。

记者随后采访到了商丘四平调剧团副团长付梅,对四平调的历史沿革,她知道不少。她的回忆,道出了四平调人的艰辛和执著。付梅说:“1945年到1955年是四平调艰苦创业时期,因为群众对新的戏曲形式总要有个接受过程。说实话,当时的四平调剧团,每到一处,先遭白眼,后才有掌声。直到1956年,邹爱琴主演的《陈三两爬堂》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一举夺魁,四平调的影响力才迅速扩大,而且掀起了‘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热潮。”

拜金荣则经历了四平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的两个高峰。那时候《小包公》就像现在的《老鼠爱大米》那样流行,大人小孩都能哼上两句。而到了付梅这一代,却经历了四平调的低谷。付梅告诉记者:“我1991年进剧团,学了5年四平调,但很少正式演出,剧团停演了近20年。如今能重新登台,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四平调之保护:呼唤振兴

尽管如此,四平调人还是没有放弃四平调艺术。为了不让这一稀有剧种消失,2002年以来,在拜金荣等老演员的努力下,四平调剧团逐渐恢复排练;2003年11月,剧团在人员不够、没有资金投入、舞美灯光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哑女告状》搬上了舞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2004年1月8日,四平调剧团在宋城影剧院演出了大型古装剧《哑女告状》,这是他们20年来第一场恢复演出。次日,四平调剧团举行了复出挂牌仪式。

为抢救这一传统戏曲剧种,商丘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也给予了剧团多方面的扶持和帮助,20年来剧团第一次通过考试招收了8名演员,政府给了编制,拨了工资,为濒临灭绝的四平调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即便这样,目前商丘四平调剧团存在的长效发展问题之一,依然是后备力量薄弱。

采访中,记者发现,四平调这一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迫切需要我们的弘扬和保护。在这一点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关键,而四平调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寻求更大发展前景的“突围”,同样至关重要。

采访结束时,李亚利深有感触地说:“四平调是老一辈艺术家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传承这一民间文化,我们责无旁贷。现在我也体会到,剧团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需要自己主动找出路。”记者从她那里得到消息,7月10日至12日,他们团在虞城县有3场演出,为一处楼盘的开盘提供宣传服务,谋求共赢。

任何一项艺术的传承,都离不开给予它的提升、弘扬和保护。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作为商丘人,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一剧种,对于进一步发掘与继承中华民族的戏曲剧种和民间曲艺精华,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至今,商丘四平调剧团仍然活跃在城乡之间。 (本版图片为资料照片)

(晚报记者 班琳丽)
 相关阅读: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每日推荐
商丘市委办公室公开遴选工作人员公告
·商丘市委办公室公开遴选工作人员公告
·陶明伦同志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商丘市已收获小麦206.1万亩
·“文化遗产日”:商丘市将举行丰富多彩 ...
·商丘市召开产业集聚区环境建设建言献策 ...
·商丘市畜牧兽医执法支队成立 余学友出席...
·商丘市启动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
 本地新闻
市民家居防火十二招(一)
·市民家居防火十二招(一)
·“三无”喷雾壶炸伤右眼生产者或销售者 ...
·永城法院打造为民司法新格局
·由高因妥见证的青春
·韩国熙真水果精萃,丰满时代新产物
·民权县公安局举行助学座谈会
·商丘市交警支队“六项措施”保畅通
 社会新闻
牧业开发公司院内建别墅楼板机歪倒 ...
·牧业开发公司院内建别墅楼板机歪倒致1死2伤
·晨练民警遇落水老人救人不留名
·接了个电话店内手提电脑没有了
·满载而归
·乖乖 家中惊现一条1.5米多长的青花蛇
·妻子聊天记录导致家暴民警解围夫妇重修旧好
·月近中秋送温暖 留守儿童绽欢颜
 图片导读

商丘市第四届运动 ...

第七届全国农运会闭幕

多学习 多思考 多 ...

商丘市四运会开幕 ...

《王屋山的女人》 ...

新鲜甘蔗带叶卖

关于我们 | 大事记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联系我们 | 网站招聘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豫ICP备05019403号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