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好故道故事

——虞城全力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10-14 01:10

编者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和治理好黄河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那么关于黄河,到底留给我们的是什么,给予了我们什么,今天,我们能做些什么?黄河故道沿线的虞城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重要讲话,抢抓历史机遇,勇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旗帜,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统筹谋划、共同保护、协同治理,坚持丰绿增水、把水和绿一起谋划,坚持兴业强文、业态和文态一起培育,坚持传承创新、保护和发展一起发力,从讲述好故道故事、孕育好故道生态、培育好故道产业、传承好故道文化四个方面,持续“丰绿增水、兴业强文”,打造“果乡绿城、五金世界”,让黄河文化在虞城得以传承,让黄河精神在虞城得以弘扬,让黄河文化与精神成为虞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最强音。且看本报记者深入虞城采写的系列报道——

“我来看看今年的张集苹果改进咋样,好回家准备参加即将举办的苹果大赛,同时向亲戚学点苹果存放技术。张集镇每年一届的苹果大赛已成为我们跨省相互学习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加强沟通、密切联系的大会了,哈哈哈……”10月10日,来自张集镇“三省庄”马滩村邻近村、山东省单县杨楼镇杨楼村果农杨仪仓和安徽省砀山县官庄镇果农王立,到马滩村马新保苹果园参观学习时激动地说,每年的大赛让果农们看到了当地政府讲好故道故事、打造“果乡绿城”、维护万名果农利益的决心和信心。

其实,这只是虞城着力讲述的故道故事之一。作为母亲河的黄河给虞城留下了37公里故道,横穿北部5个乡镇,积淀了厚重丰沛的文化基因,留下了许多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虞城借此全力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十分注重并着力讲好老子庄子临水悟道的故事、将军庙的治水故事、“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和谐故事、三省庄所处睦邻湖的故事、湿地救丹顶鹤的故事、当代虞城人治水的故事等故道故事。

A 老子庄子临水悟道的故事

《读史方舆纪要》载:上古九泽之首的孟渚泽在虞城县城西北。老子曾在孟渚台临水隐居悟道10年才形成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哲学思考《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等关于水的哲学思想就酝酿于此。至今在故道乡野还流传着老子在此构思《道德经》的故事。《水经注》记载,庄子垂钓于孟渚台,构思《逍遥游》,形成齐物一体、物我两忘的大世界观。可以说,《道德经》《逍遥游》这两部朴素哲学巨著都孕育于虞城境内水文化的高地孟渚台。

B 将军庙的治水故事

历史上,虞城水多为患。黄河故道的乔集乡大朱寨村,有座闻名遐迩的将军庙,但供奉的并不是统领千军万马的的将军,而是姓“赫”、姓“党”的两位普通百姓。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将军,到现在还被纪念?这座将军庙讲述的就是黄河故道里一个动人的治水故事。《虞城县志》载:明万历二十一年黄河固堤大决口,危难之时,赫氏、党氏两名青年壮汉挺身跃入水中,黄河水不再外泄,挡于大堤之内。当地百姓为纪念两位献身的壮士修庙塑像,朝廷追封二勇士为将军,御书“将军庙”金字牌匾悬挂庙门。故事体现着民间的朴素思想——谁为百姓办事、谁为大家奉献,大家就会记住谁,关键时候谁冲得上去,老百姓就敬仰谁,历史就会记住谁。像赫、党二将军这种存于传说之中的人物,正是黄河孕育的大无畏的担当精神。

C “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和谐故事

传说黄河故道深处的田庙乡寓贤村住过刘、王两户人家,院落仅一墙之隔。刘家的墙头左侧植枣树一株,三年后枣树枝越过墙头,伸向王家院内,熟透的红枣不时掉落。王家认为邻家枣树结的枣子,自家不该享用。于是就编了竹笆,斜架在枣树下,使掉落的红枣滚回刘家院里。刘家发现后,悄悄把竹笆垫高,不让枣子滚过来。年年结枣,年年编笆,王家想,还是迁到别处住吧,免得天长日久,影响邻居关系。刘家得知这一消息,深感不安,毅然把枣树锯掉。王家见到倒在地上的枣树,深表惋惜,问道:“为何把这正在结枣的枣树锯掉?”刘家说:“枣子虽好,也没有邻居好啊!”“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和谐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邻里和谐相敬的淳朴民风在故道大堤内外由来已久并薪火相传。

D 三省庄所处睦邻湖的故事

之前就听说,地处故道腹地的张集镇故事很多,但最让人听不够的是“鸡鸣听三省、苹果富一方”的故事。“鸡鸣听三省”说的是张集镇马滩这个“三省庄”,曾分别隶属鲁豫皖三省管辖。新中国成立后,马滩划归河南管辖,依托这里的王安庄水库,打造5000亩水面的睦邻湖,景色宜人,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睦邻湖,因襟连三省而成为豫、鲁、皖三省群众昔日为争地边闹不和而老死不相往来的见证,如今却成为三省人民相互学习苹果种植技术而你来我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缩影,让这一带发展成为了“国家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

 

E 湿地救丹顶鹤的故事

故道人民自古以来,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故道小村一个女孩为了救治受伤的丹顶鹤,涉水沉入河底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凄美的故事一直在故道流传。故道人民热爱自然和生命的人文情怀久久在故道两侧涌动着……

F 当代虞城人治水的故事

历史上许多明君贤臣和志士仁人,莫不把治水作为治国安邦的善世良策而躬身力行;为了生存和发展,世代与水旱灾害作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不断实践和认识,逐步掌握了水的特性与规律,兴其利避其害。

进入新时代,虞城人民进一步调整治水思路和方法,依托57公里的中心干渠这个重要水系,把黄河水引到百里之外的县境最南端界沟镇,全面打造形成“一纵十横、五湖四带、百里水乡”的大生态格局,传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治水智慧,启发了“疏”与“导”的治水思想和方法。“面对黄河,我们不能隔断历史;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虞城现实而谋划未来,提出并持续‘丰绿增水,兴业强文’,促进实现‘满城绿色半城水’,真正实现‘兴业强文’。”虞城县主要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该县在这个大的生态体系建设中还投资3亿多元,在老城区、新城区铺设雨污水地下管网53.7公里,改进了所有乡镇污水处理方法,新建乡镇污水处理站22个,多方筹资、自我加压建设了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讲述好故道故事
——虞城全力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2020-10-14 01:10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编者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和治理好黄河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那么关于黄河,到底留给我们的是什么,给予了我们什么,今天,我们能做些什么?黄河故道沿线的虞城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重要讲话,抢抓历史机遇,勇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旗帜,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统筹谋划、共同保护、协同治理,坚持丰绿增水、把水和绿一起谋划,坚持兴业强文、业态和文态一起培育,坚持传承创新、保护和发展一起发力,从讲述好故道故事、孕育好故道生态、培育好故道产业、传承好故道文化四个方面,持续“丰绿增水、兴业强文”,打造“果乡绿城、五金世界”,让黄河文化在虞城得以传承,让黄河精神在虞城得以弘扬,让黄河文化与精神成为虞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最强音。且看本报记者深入虞城采写的系列报道——

“我来看看今年的张集苹果改进咋样,好回家准备参加即将举办的苹果大赛,同时向亲戚学点苹果存放技术。张集镇每年一届的苹果大赛已成为我们跨省相互学习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加强沟通、密切联系的大会了,哈哈哈……”10月10日,来自张集镇“三省庄”马滩村邻近村、山东省单县杨楼镇杨楼村果农杨仪仓和安徽省砀山县官庄镇果农王立,到马滩村马新保苹果园参观学习时激动地说,每年的大赛让果农们看到了当地政府讲好故道故事、打造“果乡绿城”、维护万名果农利益的决心和信心。

其实,这只是虞城着力讲述的故道故事之一。作为母亲河的黄河给虞城留下了37公里故道,横穿北部5个乡镇,积淀了厚重丰沛的文化基因,留下了许多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虞城借此全力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十分注重并着力讲好老子庄子临水悟道的故事、将军庙的治水故事、“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和谐故事、三省庄所处睦邻湖的故事、湿地救丹顶鹤的故事、当代虞城人治水的故事等故道故事。

A 老子庄子临水悟道的故事

《读史方舆纪要》载:上古九泽之首的孟渚泽在虞城县城西北。老子曾在孟渚台临水隐居悟道10年才形成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哲学思考《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等关于水的哲学思想就酝酿于此。至今在故道乡野还流传着老子在此构思《道德经》的故事。《水经注》记载,庄子垂钓于孟渚台,构思《逍遥游》,形成齐物一体、物我两忘的大世界观。可以说,《道德经》《逍遥游》这两部朴素哲学巨著都孕育于虞城境内水文化的高地孟渚台。

B 将军庙的治水故事

历史上,虞城水多为患。黄河故道的乔集乡大朱寨村,有座闻名遐迩的将军庙,但供奉的并不是统领千军万马的的将军,而是姓“赫”、姓“党”的两位普通百姓。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将军,到现在还被纪念?这座将军庙讲述的就是黄河故道里一个动人的治水故事。《虞城县志》载:明万历二十一年黄河固堤大决口,危难之时,赫氏、党氏两名青年壮汉挺身跃入水中,黄河水不再外泄,挡于大堤之内。当地百姓为纪念两位献身的壮士修庙塑像,朝廷追封二勇士为将军,御书“将军庙”金字牌匾悬挂庙门。故事体现着民间的朴素思想——谁为百姓办事、谁为大家奉献,大家就会记住谁,关键时候谁冲得上去,老百姓就敬仰谁,历史就会记住谁。像赫、党二将军这种存于传说之中的人物,正是黄河孕育的大无畏的担当精神。

C “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和谐故事

传说黄河故道深处的田庙乡寓贤村住过刘、王两户人家,院落仅一墙之隔。刘家的墙头左侧植枣树一株,三年后枣树枝越过墙头,伸向王家院内,熟透的红枣不时掉落。王家认为邻家枣树结的枣子,自家不该享用。于是就编了竹笆,斜架在枣树下,使掉落的红枣滚回刘家院里。刘家发现后,悄悄把竹笆垫高,不让枣子滚过来。年年结枣,年年编笆,王家想,还是迁到别处住吧,免得天长日久,影响邻居关系。刘家得知这一消息,深感不安,毅然把枣树锯掉。王家见到倒在地上的枣树,深表惋惜,问道:“为何把这正在结枣的枣树锯掉?”刘家说:“枣子虽好,也没有邻居好啊!”“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和谐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邻里和谐相敬的淳朴民风在故道大堤内外由来已久并薪火相传。

D 三省庄所处睦邻湖的故事

之前就听说,地处故道腹地的张集镇故事很多,但最让人听不够的是“鸡鸣听三省、苹果富一方”的故事。“鸡鸣听三省”说的是张集镇马滩这个“三省庄”,曾分别隶属鲁豫皖三省管辖。新中国成立后,马滩划归河南管辖,依托这里的王安庄水库,打造5000亩水面的睦邻湖,景色宜人,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睦邻湖,因襟连三省而成为豫、鲁、皖三省群众昔日为争地边闹不和而老死不相往来的见证,如今却成为三省人民相互学习苹果种植技术而你来我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缩影,让这一带发展成为了“国家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

 

E 湿地救丹顶鹤的故事

故道人民自古以来,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故道小村一个女孩为了救治受伤的丹顶鹤,涉水沉入河底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凄美的故事一直在故道流传。故道人民热爱自然和生命的人文情怀久久在故道两侧涌动着……

F 当代虞城人治水的故事

历史上许多明君贤臣和志士仁人,莫不把治水作为治国安邦的善世良策而躬身力行;为了生存和发展,世代与水旱灾害作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不断实践和认识,逐步掌握了水的特性与规律,兴其利避其害。

进入新时代,虞城人民进一步调整治水思路和方法,依托57公里的中心干渠这个重要水系,把黄河水引到百里之外的县境最南端界沟镇,全面打造形成“一纵十横、五湖四带、百里水乡”的大生态格局,传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治水智慧,启发了“疏”与“导”的治水思想和方法。“面对黄河,我们不能隔断历史;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虞城现实而谋划未来,提出并持续‘丰绿增水,兴业强文’,促进实现‘满城绿色半城水’,真正实现‘兴业强文’。”虞城县主要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该县在这个大的生态体系建设中还投资3亿多元,在老城区、新城区铺设雨污水地下管网53.7公里,改进了所有乡镇污水处理方法,新建乡镇污水处理站22个,多方筹资、自我加压建设了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发生的车祸不下于10起” 护栏太不醒目 将装反光标志
【热线追踪】宽带坏了无法修 退还费用可真难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倡导文明出游
体验传统技艺
黄河明清故道沿线城 ...
游在商丘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