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34)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2-04 17:37

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 困知勉行

“人存政举”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人亡政息”是说一个人死了,他所制定的政治措施便会随着停止。

“困知勉行”中的“困知”,指遇困而求知;“勉行”意为尽力实行。这一成语是说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这三个成语同出于孔子的孙子孔伋在宋国所著的《中庸》。据《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孔伋困于宋,作《中庸》。”西汉时,《中庸》被商丘人戴圣选入《礼记》。

《中庸》中的一段是:“哀公(即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为其谥号)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布列,记录)在方策(古时书写用的简牍)。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即芦苇,生长非常迅速)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差别),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这段记载是说,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板竹简上。做君主的像他们那样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会迅速清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苇。因此,治理政事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修德养性,修养德行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所谓义,就是相宜,尊重贤臣是最大的义。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养性。想要修德养性,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知贤善用。想要知贤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实践大道的道理是同样的。有的人生来就通晓大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有的人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他们最终通晓大道,这是同样的。有的人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有的人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

孔子认为政事的兴废,完全取决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贤者当政,政治自然会清明,奸邪当道,政治必然昏暗,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只能寄望于道德高尚的当权者。这是孔子“人治”思想的最基本特征。“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强调了人才的重要,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人本思想。要使人才得到合理的任用,首先在于当权者是否识才,其次在于当权者是否有德,是否能出于公心。如果当权者不识才,或者识才却因为那些人才不会阿谀奉承、不向当权者行贿而得不到任用,就无法使“政举”。正所谓“形势好不好,关键在领导”。

由于《中庸》记述的孔子的话“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便有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两个成语;“困知勉行”则由《中庸》记述的孔子的话“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而来。

例句:“只这议论,都是认真担当天下事的文字,人存政举,便自易易。”(清代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就令当局者果然高尚纯洁,不过变名的圣君贤相,结果还会落得个人亡政息。”(清代梁启超《外交欤内政欤》)“观其困知勉行,厉志克己之功何如?”( 清代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34)
2021-02-04 17:37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 困知勉行

“人存政举”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人亡政息”是说一个人死了,他所制定的政治措施便会随着停止。

“困知勉行”中的“困知”,指遇困而求知;“勉行”意为尽力实行。这一成语是说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这三个成语同出于孔子的孙子孔伋在宋国所著的《中庸》。据《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孔伋困于宋,作《中庸》。”西汉时,《中庸》被商丘人戴圣选入《礼记》。

《中庸》中的一段是:“哀公(即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为其谥号)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布列,记录)在方策(古时书写用的简牍)。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即芦苇,生长非常迅速)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差别),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这段记载是说,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板竹简上。做君主的像他们那样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会迅速清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苇。因此,治理政事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修德养性,修养德行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所谓义,就是相宜,尊重贤臣是最大的义。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养性。想要修德养性,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知贤善用。想要知贤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实践大道的道理是同样的。有的人生来就通晓大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有的人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他们最终通晓大道,这是同样的。有的人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有的人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

孔子认为政事的兴废,完全取决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贤者当政,政治自然会清明,奸邪当道,政治必然昏暗,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只能寄望于道德高尚的当权者。这是孔子“人治”思想的最基本特征。“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强调了人才的重要,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人本思想。要使人才得到合理的任用,首先在于当权者是否识才,其次在于当权者是否有德,是否能出于公心。如果当权者不识才,或者识才却因为那些人才不会阿谀奉承、不向当权者行贿而得不到任用,就无法使“政举”。正所谓“形势好不好,关键在领导”。

由于《中庸》记述的孔子的话“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便有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两个成语;“困知勉行”则由《中庸》记述的孔子的话“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而来。

例句:“只这议论,都是认真担当天下事的文字,人存政举,便自易易。”(清代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就令当局者果然高尚纯洁,不过变名的圣君贤相,结果还会落得个人亡政息。”(清代梁启超《外交欤内政欤》)“观其困知勉行,厉志克己之功何如?”( 清代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2月4日)
小区物业回复称:人行道上的停车位属于小区 暂不开放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义务消毒 助力春运
买年货 迎新春
立春到 农事忙
扮靓街头迎新春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