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专题宣介会上,我有故事讲给你听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19-07-02 09:05

6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等6位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亲历者,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和体会,引发与会嘉宾共鸣。

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

脱贫路上的兰考故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高长岭 整理

“焦桐”是我们兰考的象征,也寄托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思念,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兰考历史上风沙、内涝、盐碱灾害严重,老百姓生活十分贫苦,很多人外出逃荒。1962年,焦裕禄来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他把群众当亲人,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头。他患有肝病,却经常忍着疼痛带领大家一起去查风口、探流沙。为治理风沙,他带领群众把沙子底下的淤泥挖出来盖在沙丘上,再种上树,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就这样,兰考人民用铁锹翻出了30多万亩土地,也栽上了大片的泡桐林。

由于劳累,肝病不断恶化,焦裕禄累倒在工作岗位上,那一年他只有42岁。临终前,他提出:“请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他迁葬那天,全县有10万人哭着为他送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2009年,他专程赶到兰考,看望焦裕禄的家人。2014年,他又把自己工作的联系点放在兰考,要求我们传承焦裕禄精神,带领兰考人民摆脱贫困。

兰考有个徐场村,很多村民为了生计到乐器厂打工,他们发现做乐器最好的材料就是兰考的泡桐。如何挖掘泡桐的价值,我们各级党组织下了一番功夫,访专家、跑企业、找银行,在政府的帮助下,村民们有实力的建起了工厂,有技术的开起了作坊。徐场村的乐器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但使该村成了富裕村,还带动1000多人就业。

当年兰考老百姓心中的“救命树”泡桐,如今还成就了一个更大的产业——家具制造。我们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给兰考带来了大量税收和就业机会,兰考也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兰考的脱贫和振兴,可以说是中国的缩影。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焦裕禄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才使我们的国家实现了繁荣和昌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正为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我们也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

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红涛 整理

我来自河南农业大学,1953年出生在河南农村。小时候,我们全村人几乎以吃红薯面为主,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为了圆我的“白面馍”梦,高中毕业后,我进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大学毕业留校4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栽培研究,经常到试验地和麦田,潜心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管好麦田,许多农民朋友都亲切地叫我“郭小麦”。

记得有一年春节刚过,我下乡看到有位农民在麦田追肥浇水,就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查看土壤墒情,测量麦苗生长状况,告诉他怎么管理麦田,并递给他一张名片,对他说:“我是河南农大的教授,你照我说的做,如果增产了,就请我吃碗捞面条;如果减产了,就拿着这张名片到处吆喝,郭天财是个‘草包教授’。”麦收后,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亩地多收了200多斤”,并邀请我去他家吃捞面条。

在中国,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耕耘在农业生产一线。过去农村流传的顺口溜“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已改为“庄稼活,学问多,专家咋说咱咋做”。

现在种小麦真是个技术活。我们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在河南“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条件下,创造了小麦亩产821.7公斤和在同一块地上夏秋两季亩产超吨半粮的高产纪录。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多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全省小麦总产由51亿斤增加到720多亿斤。

现在河南生产出的粮食,不仅解决了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400多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中国每4个馒头、3包方便面就有1个(包)产自河南。我儿时吃白面馍的梦想早已实现,河南也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了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

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

当土地保姆做新时代新农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红涛 整理

我叫李杰,来自河南省荥阳市。作为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见惯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面。中国农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碎片化比较严重,一家一户难以应对市场变化。

为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耕种,2011年,我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入社的农户,统一提供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的托管服务。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粮食品种、栽培技术、订单销售等先进的生产要素,并开展技术集成创新,逐步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2012年的一天,一位叫张金木的老人找到我问:“俺能不能加入你的合作社啊?实在是干不动了!”老人70多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干农活越来越力不从心,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有8亩农田,老两口一年忙到头,收入还不到13000元。他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由合作社全程托管,那一年,他家的粮食卖了20800元。老人高兴地对我说:“真是没想到啊!土地交给你以后,我不用干活,还多挣了7000多元呢!”

之后,越来越多干不了重体力活和在外务工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对粮食生产中“耕、种、管、收”的每个环节,组织项目细分、成本定价,农户种地不仅省心、省力,每亩地还少投入220多元;通过土地托管,合作社每亩地能获得50元左右的收益,我们也被广大农户亲切地称为“土地保姆”。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在兰考、巩义等5个县(市)托管土地10万亩。通过全程托管服务,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又实现了粮食“优质优价”,达到“人不在家,收入增加”的效果。

去年收玉米的时候,遇到了阴雨天,我们在荥阳市高村乡托管的3万亩玉米,采用机械化脱粒和粮食烘干技术,没有因为恶劣天气造成损失,有效规避了生产中的风险,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党的十九大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给我很大的鼓舞。作为新时代新农人,我将继续当好“土地保姆”,为实现“豫粮通天下”的梦想不懈努力!

柘城县农村电商服务站大仵乡负责人王茜

新思路 新梦想 新农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归欣 整理

我是柘城县农村电商服务站大仵乡的负责人王茜。4年前,我在浙江义乌做B2B国际贸易。2016年,省里出台大力促进电商发展实施意见,鼓励在外电子商务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我辞掉月收入2万元的工作,在老家大仵乡马庄村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农村电商服务店。

当时在村里,电商、网购还是新鲜事,村里人来逛大半天,买的也多是9.9元的小物件,所以,我得了个绰号“9块9”。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开业40天的时候,村民曹晓建提着一麻袋的零钱来店里,让我在网上帮他买辆车,我又惊又喜。最终,我帮他在网上选购了一辆6万元的轿车,这是豫东地区网购成交的第一辆汽车,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发展农村电商的信心。

2017年,我转变思路,组建电商团队,由“代买”到“代卖”。我们组织村民把祖祖辈辈编吊篮的老手艺改进推广,吊篮上线第一天,销售额近11万元。那一年,我们还累计售出3万多斤胡芹和9000多盒农产品大礼包,总销售额近2500万元。

看着电商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40多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加入我的团队,村里的“宝妈”们也开起了网店,300多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轻松就业。村民赵娟过去连电脑都不会操作,经过我手把手地教,现在她每天可以接20多个订单,月收入达6000元。

乡亲们富裕了,也有了更多的文化追求。乡村大舞台建起来了,年纪大的跳广场舞,年轻的练瑜伽,孩子们学英文练书法,生活丰富多彩……据我了解,全省像我一样返乡创业的还有130多万人,带动了814万人就业。我希望更多的兄弟姐妹能回家创业,实现“一人创业富一方,大家创业富家乡”的效应。

前几天,我儿子的老师打电话告诉我,“小朋友们讨论长大要干什么,别人都要去北京、上海,你儿子却说哪都不去,要留在家里,陪妈妈改变家乡。”我感到特别骄傲。我相信,这一代有我们创业,下一代有他们传承,一代代新农人心怀梦想、扎根故土,农村会越来越美,农民生活会越来越好。

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德华

生态郝堂梦里老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鸣 整理

前不久,位于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的郝堂村承办了第十届“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来自全世界的一万多名徒步爱好者来到这里,共同感受山水茶乡的魅力。也许有人会问,这样高规格的国际赛事为什么会在河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举办呢?答案,就在今天要讲的故事中。

或许你不敢想象,8年前的郝堂,房屋破旧,田地荒芜,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不愿留在这个小山村。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郝堂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的理念,还原梦里老家该有的模样。

过去村里穷,村民没有收入,农闲时,很多人就会去砍树卖钱,造成了山体植被的大面积破坏,特别是到了雨季,经常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一天,几个村民又拉着大锯在河边锯树,被路过的老党员吴相典看见了,他快步上前,用腿挡住锯,大声吼道:“你们没有粮食吃可以去我家背,但是要锯树,除非把我的腿也锯了!”这棵树保住了,全村的大树也都保住了。老吴以身护树的故事教育着后人,保护环境的理念也深植于每个郝堂人心中。

曾几何时,提到美丽乡村建设,一般都是拆旧建新。2011年,郝堂村组织群众到乡村民宿发展较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并出台房屋改造奖补政策,鼓励村民在老房子原有基础上改造升级。村民张厚建家是郝堂村第一个改造的,房屋外观保留豫南民居特色,内部设施全部现代化,门前的家庭污水池里种满了净化力强的水生植物,兼顾了美观、环保、实用。改造后的老张家成了村里的“明星院”,村民们纷纷效仿改造,如今家家户户美不胜收。郝堂各具特色的农家院不仅村民住着舒心,还意外收获了大量前来参观体验的游客,让村民们在家就把钱赚了。

保住了郝堂的绿水青山,也就留住了村民的金山银山。世外桃源般的郝堂,引回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引来了城里的游客、引进了世界级的赛事。6月正是郝堂最美的季节,此刻荷花盛开、树木葱茏。生态郝堂、梦里老家,欢迎您来走一走、看一看!

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

扶贫从心开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归欣 整理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在中国诞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叫驻村第一书记,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2012年10月,我被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派到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驻村扶贫,一进村就感到了压力,2400多人的村子,只有两个村干部,且年龄偏大。2013年,我争取到一笔40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但过了两个月都没人来领。村民说,直接给钱就行了,让种、让养,我们不会!我当时就蒙了,这贫该咋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决定从改变人心开始,扶起志向和智慧。首先抓环境治理,我带领村干部一起,动手清扫村里的垃圾。干了三天后,村民被感动了,纷纷加入,20多天拉走100多车垃圾。看着干净整洁的村庄,大家都笑了。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就是建强村党支部。接下来,我拜访老党员和村民,推选出年轻人加入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增加到5人。

村党支部健全了,大家干劲足了。我们筹资在村头建起“道德讲堂”,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讲孝亲敬老、勤劳致富,唤醒人心、改变民风。从一开始让村民听课要发礼品,到后来大家抢座位听课,人心觉醒了,村里风气好了。

人心一变,奇迹出现。贫困户骆同军戒了酒瘾和牌瘾,立志为儿孙做个好榜样。妻子在家开起农家餐馆,他到村企业上班,全家去年收入7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的弯柳树村,村民勤奋肯干,到处洋溢着温暖和幸福,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00元,提高到去年的11727元。

今年,弯柳树村民自发成立了歌舞团,创作的情景音乐报告剧《弯柳树的故事》正在排练,计划今年年底进京汇报演出,展示脱了贫的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

现在,我驻村7年,看到弯柳树村奇迹般的变化,感到特别幸福和自豪。而像这样的变化,正在全国各地农村发生着。我坚信,只要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努力拼搏,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如期打赢,乡村振兴一定能早日实现。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报道
这场专题宣介会上,我有故事讲给你听
2019-07-02 09:05     河南日报客户端   我要评论 

6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等6位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亲历者,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和体会,引发与会嘉宾共鸣。

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

脱贫路上的兰考故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高长岭 整理

“焦桐”是我们兰考的象征,也寄托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思念,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兰考历史上风沙、内涝、盐碱灾害严重,老百姓生活十分贫苦,很多人外出逃荒。1962年,焦裕禄来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他把群众当亲人,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头。他患有肝病,却经常忍着疼痛带领大家一起去查风口、探流沙。为治理风沙,他带领群众把沙子底下的淤泥挖出来盖在沙丘上,再种上树,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就这样,兰考人民用铁锹翻出了30多万亩土地,也栽上了大片的泡桐林。

由于劳累,肝病不断恶化,焦裕禄累倒在工作岗位上,那一年他只有42岁。临终前,他提出:“请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他迁葬那天,全县有10万人哭着为他送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2009年,他专程赶到兰考,看望焦裕禄的家人。2014年,他又把自己工作的联系点放在兰考,要求我们传承焦裕禄精神,带领兰考人民摆脱贫困。

兰考有个徐场村,很多村民为了生计到乐器厂打工,他们发现做乐器最好的材料就是兰考的泡桐。如何挖掘泡桐的价值,我们各级党组织下了一番功夫,访专家、跑企业、找银行,在政府的帮助下,村民们有实力的建起了工厂,有技术的开起了作坊。徐场村的乐器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但使该村成了富裕村,还带动1000多人就业。

当年兰考老百姓心中的“救命树”泡桐,如今还成就了一个更大的产业——家具制造。我们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给兰考带来了大量税收和就业机会,兰考也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兰考的脱贫和振兴,可以说是中国的缩影。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焦裕禄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才使我们的国家实现了繁荣和昌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正为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我们也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

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红涛 整理

我来自河南农业大学,1953年出生在河南农村。小时候,我们全村人几乎以吃红薯面为主,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为了圆我的“白面馍”梦,高中毕业后,我进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大学毕业留校4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栽培研究,经常到试验地和麦田,潜心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管好麦田,许多农民朋友都亲切地叫我“郭小麦”。

记得有一年春节刚过,我下乡看到有位农民在麦田追肥浇水,就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查看土壤墒情,测量麦苗生长状况,告诉他怎么管理麦田,并递给他一张名片,对他说:“我是河南农大的教授,你照我说的做,如果增产了,就请我吃碗捞面条;如果减产了,就拿着这张名片到处吆喝,郭天财是个‘草包教授’。”麦收后,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亩地多收了200多斤”,并邀请我去他家吃捞面条。

在中国,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耕耘在农业生产一线。过去农村流传的顺口溜“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已改为“庄稼活,学问多,专家咋说咱咋做”。

现在种小麦真是个技术活。我们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在河南“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条件下,创造了小麦亩产821.7公斤和在同一块地上夏秋两季亩产超吨半粮的高产纪录。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多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全省小麦总产由51亿斤增加到720多亿斤。

现在河南生产出的粮食,不仅解决了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400多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中国每4个馒头、3包方便面就有1个(包)产自河南。我儿时吃白面馍的梦想早已实现,河南也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了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

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

当土地保姆做新时代新农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红涛 整理

我叫李杰,来自河南省荥阳市。作为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见惯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面。中国农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碎片化比较严重,一家一户难以应对市场变化。

为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耕种,2011年,我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入社的农户,统一提供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的托管服务。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粮食品种、栽培技术、订单销售等先进的生产要素,并开展技术集成创新,逐步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2012年的一天,一位叫张金木的老人找到我问:“俺能不能加入你的合作社啊?实在是干不动了!”老人70多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干农活越来越力不从心,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有8亩农田,老两口一年忙到头,收入还不到13000元。他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由合作社全程托管,那一年,他家的粮食卖了20800元。老人高兴地对我说:“真是没想到啊!土地交给你以后,我不用干活,还多挣了7000多元呢!”

之后,越来越多干不了重体力活和在外务工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对粮食生产中“耕、种、管、收”的每个环节,组织项目细分、成本定价,农户种地不仅省心、省力,每亩地还少投入220多元;通过土地托管,合作社每亩地能获得50元左右的收益,我们也被广大农户亲切地称为“土地保姆”。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在兰考、巩义等5个县(市)托管土地10万亩。通过全程托管服务,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又实现了粮食“优质优价”,达到“人不在家,收入增加”的效果。

去年收玉米的时候,遇到了阴雨天,我们在荥阳市高村乡托管的3万亩玉米,采用机械化脱粒和粮食烘干技术,没有因为恶劣天气造成损失,有效规避了生产中的风险,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党的十九大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给我很大的鼓舞。作为新时代新农人,我将继续当好“土地保姆”,为实现“豫粮通天下”的梦想不懈努力!

柘城县农村电商服务站大仵乡负责人王茜

新思路 新梦想 新农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归欣 整理

我是柘城县农村电商服务站大仵乡的负责人王茜。4年前,我在浙江义乌做B2B国际贸易。2016年,省里出台大力促进电商发展实施意见,鼓励在外电子商务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我辞掉月收入2万元的工作,在老家大仵乡马庄村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农村电商服务店。

当时在村里,电商、网购还是新鲜事,村里人来逛大半天,买的也多是9.9元的小物件,所以,我得了个绰号“9块9”。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开业40天的时候,村民曹晓建提着一麻袋的零钱来店里,让我在网上帮他买辆车,我又惊又喜。最终,我帮他在网上选购了一辆6万元的轿车,这是豫东地区网购成交的第一辆汽车,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发展农村电商的信心。

2017年,我转变思路,组建电商团队,由“代买”到“代卖”。我们组织村民把祖祖辈辈编吊篮的老手艺改进推广,吊篮上线第一天,销售额近11万元。那一年,我们还累计售出3万多斤胡芹和9000多盒农产品大礼包,总销售额近2500万元。

看着电商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40多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加入我的团队,村里的“宝妈”们也开起了网店,300多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轻松就业。村民赵娟过去连电脑都不会操作,经过我手把手地教,现在她每天可以接20多个订单,月收入达6000元。

乡亲们富裕了,也有了更多的文化追求。乡村大舞台建起来了,年纪大的跳广场舞,年轻的练瑜伽,孩子们学英文练书法,生活丰富多彩……据我了解,全省像我一样返乡创业的还有130多万人,带动了814万人就业。我希望更多的兄弟姐妹能回家创业,实现“一人创业富一方,大家创业富家乡”的效应。

前几天,我儿子的老师打电话告诉我,“小朋友们讨论长大要干什么,别人都要去北京、上海,你儿子却说哪都不去,要留在家里,陪妈妈改变家乡。”我感到特别骄傲。我相信,这一代有我们创业,下一代有他们传承,一代代新农人心怀梦想、扎根故土,农村会越来越美,农民生活会越来越好。

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德华

生态郝堂梦里老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鸣 整理

前不久,位于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的郝堂村承办了第十届“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来自全世界的一万多名徒步爱好者来到这里,共同感受山水茶乡的魅力。也许有人会问,这样高规格的国际赛事为什么会在河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举办呢?答案,就在今天要讲的故事中。

或许你不敢想象,8年前的郝堂,房屋破旧,田地荒芜,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不愿留在这个小山村。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郝堂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的理念,还原梦里老家该有的模样。

过去村里穷,村民没有收入,农闲时,很多人就会去砍树卖钱,造成了山体植被的大面积破坏,特别是到了雨季,经常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一天,几个村民又拉着大锯在河边锯树,被路过的老党员吴相典看见了,他快步上前,用腿挡住锯,大声吼道:“你们没有粮食吃可以去我家背,但是要锯树,除非把我的腿也锯了!”这棵树保住了,全村的大树也都保住了。老吴以身护树的故事教育着后人,保护环境的理念也深植于每个郝堂人心中。

曾几何时,提到美丽乡村建设,一般都是拆旧建新。2011年,郝堂村组织群众到乡村民宿发展较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并出台房屋改造奖补政策,鼓励村民在老房子原有基础上改造升级。村民张厚建家是郝堂村第一个改造的,房屋外观保留豫南民居特色,内部设施全部现代化,门前的家庭污水池里种满了净化力强的水生植物,兼顾了美观、环保、实用。改造后的老张家成了村里的“明星院”,村民们纷纷效仿改造,如今家家户户美不胜收。郝堂各具特色的农家院不仅村民住着舒心,还意外收获了大量前来参观体验的游客,让村民们在家就把钱赚了。

保住了郝堂的绿水青山,也就留住了村民的金山银山。世外桃源般的郝堂,引回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引来了城里的游客、引进了世界级的赛事。6月正是郝堂最美的季节,此刻荷花盛开、树木葱茏。生态郝堂、梦里老家,欢迎您来走一走、看一看!

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

扶贫从心开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归欣 整理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在中国诞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叫驻村第一书记,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2012年10月,我被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派到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驻村扶贫,一进村就感到了压力,2400多人的村子,只有两个村干部,且年龄偏大。2013年,我争取到一笔40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但过了两个月都没人来领。村民说,直接给钱就行了,让种、让养,我们不会!我当时就蒙了,这贫该咋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决定从改变人心开始,扶起志向和智慧。首先抓环境治理,我带领村干部一起,动手清扫村里的垃圾。干了三天后,村民被感动了,纷纷加入,20多天拉走100多车垃圾。看着干净整洁的村庄,大家都笑了。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就是建强村党支部。接下来,我拜访老党员和村民,推选出年轻人加入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增加到5人。

村党支部健全了,大家干劲足了。我们筹资在村头建起“道德讲堂”,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讲孝亲敬老、勤劳致富,唤醒人心、改变民风。从一开始让村民听课要发礼品,到后来大家抢座位听课,人心觉醒了,村里风气好了。

人心一变,奇迹出现。贫困户骆同军戒了酒瘾和牌瘾,立志为儿孙做个好榜样。妻子在家开起农家餐馆,他到村企业上班,全家去年收入7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的弯柳树村,村民勤奋肯干,到处洋溢着温暖和幸福,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00元,提高到去年的11727元。

今年,弯柳树村民自发成立了歌舞团,创作的情景音乐报告剧《弯柳树的故事》正在排练,计划今年年底进京汇报演出,展示脱了贫的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

现在,我驻村7年,看到弯柳树村奇迹般的变化,感到特别幸福和自豪。而像这样的变化,正在全国各地农村发生着。我坚信,只要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努力拼搏,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如期打赢,乡村振兴一定能早日实现。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路面施工为何没有安全防护措施
夜晚大车常碾压 井盖易损存隐患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视觉新闻
视觉新闻
傍晚消夏哪里去 百场...
多少都中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