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扑面

本报记者 高会鹏 通讯员 闫占廷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8-28 03:24

上图:在乔楼乡八里曹村举行的“百家宴”上,儿媳妇给婆婆喂饺子。 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中图:华堡镇后屯村举行“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活动。 闫占廷 摄    

下图:抚养弃婴的石桥镇农民程兴友荣获宁陵道德模范。 闫占廷 摄

左图:宁陵县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争荣誉、村村比先进的文明新风尚。赵 航 摄  

右图:宁陵县每年都举办集体婚礼,倡树新的婚庆观念。赵 航 摄

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梨乡人民实现了从追求“富口袋”到渴望“富脑袋”的转变。

秋风习习,行走宁陵乡村,新风拂面,风景如画。地处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宁陵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同步提升精神品位,打造精神高地,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社会氛围,用乡风文明勾画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醉美”画卷。

红白喜事不比阔气比节俭,文明生活不靠督促靠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宁陵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建章立制、立体宣传、典型引领等措施,引导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村民素养和乡风文明。

如今,精神文明建设在宁陵以春风化雨式的全民教育递次推进,宁陵逐步把移风易俗新思想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营造了“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移风易俗 狠刹攀比之风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张弓镇管庄村跟许多村庄一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道路实现户户通,房前屋后花红草绿,美化亮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然而,真正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是管庄村红白事简办的新风尚。

管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王明证今年72岁,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做了二三十年的红白事“大总”,他深有感触地说:“红白事都是农民最看重的大事,刚开始不让大操大办,群众还不理解,现在大家都认可了,都变成自觉行动了。”

而在几年前,乡村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现象很常见。如今,这种现象,在宁陵乡村已成为过去。管庄村的王家玉去年为儿子举办婚礼,仅待了6桌亲人,每桌不超300元。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按以往的“传统”,亲朋好友、邻居要待30多桌,每桌约500元花费,一场婚礼节省了万余元。

围绕新观念养成,摆脱旧习俗约束,在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中,宁陵县动了真功夫,做足大文章,取得了实效果。

“因婚丧致贫、因大操大办返贫,这与脱贫攻坚工作背道而驰。”宁陵县县长马同和说,为刹住这股歪风,该县从2016年开始在全县倡导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先在全县所有贫困村率先推行红白理事会,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帮助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协助操办村民婚丧嫁娶,将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让农村红白事操办有了章程:不请响器,婚事彩礼不高于3万元、媒礼不超过2000元、红事每桌不超350元、白事不超200元标准。大家共同执行、共同监督,没有攀比,得到越来越多群众认可,再在全县全面推开。

为倡树新风,宁陵县利用乡村大舞台,广泛宣传“嫁闺女不是卖闺女”“天价彩礼要不得”等新观念。有人不遵守新规,咋办?对违规大操大办的村民,取消其参评先资格;是低保户的,建议取消其低保资格;纪检监察部门对公职人员、农村党员干部红白事加强监管,严查顶风违纪行为。

这样以来,红白事怎么办有了新标准,一切由理事会说了算、由群众说了算,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自己当家作主。据统计,全县红白事这项支出,花费普遍降低1/3。

实践出真知。2017年1月,全市移风易俗现场会在宁陵召开;2017年4月,全省移风易俗现场会,宁陵作为重点县进行了观摩。经过两年来的全面推广,宁陵节俭操办红白事由被动执行变成了自觉习惯,为全国、全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探索了新路,创造了经验,提供了方法。

典型引领 评出乡村“精气神”

每年春节前夕,是宁陵乡村最热闹的时候,各乡镇陆续在各村庄开展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乡贤、孝贤、美德少年、致富能手、移风易俗先进个人等10项评选活动,让先进典型披红戴花集中亮相,挨个上台领奖……

群众愿不愿,还看观念换不换。

改变群众保守的传统思想观念,关键在于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宁陵县注重抓典型,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脱贫攻坚,宁陵选择基础条件好的30个示范村作为试点,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氛围营造、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全力打造,为全县移风易俗活动开展积累经验,树立典范。同时,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民风的抓手,通过村级推荐、乡镇初评、县级总评等方式,广泛开展移风易俗10多项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促使村民积极主动勤奋努力、向善向美,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争荣誉、村村比先进的文明新风尚。

目前,全县已有5人获中国好人榜提名,10人被评为河南好人,18人入选商丘市道德模范。

集体婚礼 为婚事“减负”

“我宣誓:向大操大办、陈规陋习说不。我提倡:婚事简办,移风易俗从我做起。”今年1月16日,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亲自主婚,为该县10对贫困家庭新人主持了集体婚礼,他还代表县委、县政府送上了就业岗位作为贺礼。在婚礼上,10对新人共同宣读《移风易俗新人倡议书》,向全县适婚青年发出了婚事从简的倡议。

这是宁陵县举办的第三次集体婚礼。最值得一提的是宁陵县首届青年集体婚礼,2016年1月3日,一辆由公交车扎成的“简单”花车载着9对新人,喜庆地驶进了葛天森林公园。在绿色公园里,9对新人放飞手中象征爱情的白鸽,然后一人扶树、一人拿锨,把属于自己的爱情树广玉兰精心栽植好。

新人对拜、交换信物、共饮交杯酒、颁发集体婚礼证书……当新郎马向阳把戒指戴到新娘无名指上时,新娘张玲玲已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说:“这样的婚礼看着简单,对我们来说却是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忆,大家来共同见证我们的爱情,我们一定会携手走向幸福生活,把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因婚致贫”曾是宁陵在脱贫攻坚中面对的一大难题。宁陵结合实际,开始在全县不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倡树新的婚庆观念。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说:“通过举办集体婚礼,就是为了提倡新事新办、婚事简办,倡导全县青年积极加入到移风易俗、脱贫攻坚中来,弘扬‘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励志精神,向大操大办说不,向陈规陋习、繁文缛节说不。”

孝善基金 传承敬老美德

2018年6月15日,在张弓镇姜庄村,50多岁的贫困户王世福主动找到驻村第一书记杨杜魁,缴纳了3000元“孝善基金”。“百善孝为先,现在俺手里有钱了,就抢先上交赡养费,让母亲老有所养,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老王说话直爽干脆。

耿福荣老太太,是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两个女儿,已嫁到外村。听说村里成立孝善基金会,两个女儿各自将500元赡养费转来,加上政府配套补贴的100元,耿福荣每月领到1100元钱。“这政策真好,政府不光帮我们脱贫,还让儿女更孝顺了。”耿福荣脸上写满了幸福。

今年年初,宁陵创新农村贫困老人赡养模式,在所有行政村成立扶贫孝善基金会,设立孝善基金。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0岁以上老人,由其子女为老人缴纳赡养费,具体金额由子女自愿缴纳。赡养费先缴纳给村扶贫孝善基金会,根据子女缴纳的金额,政府补贴缴纳额的10%,最高每月补贴不超过50元,然后由村扶贫孝善基金会按季度将赡养费连同补贴资金一并发放给老人。

2018年5月,全县开展孝善基金的筹集与发放活动。截至目前,共发放孝善基金2480余万元,惠及1.36万位老人,落实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解决了贫困老人稳定脱贫问题,还弘扬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形成人人争赡养、户户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设立孝善基金,目的是弘扬敬老爱老传统,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引导激励贫困老人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锋说,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该县避免方法生硬和空洞说教,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实施,落细落小落实,取得了实效,得到了百姓认可。

村史家训 留住美丽乡愁

2018年8月23日,走进宁陵县率先建立的村史馆——张弓镇管庄村史馆,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和一本本书籍资料,全面记录了管庄村的历史沿革和村容巨变。最引人注目的,是展柜里存放的几部泛黄的《宁陵县志》和姓氏族谱,其中一部厚重的《宁陵县村史》,是大家最爱翻看的。

“盛世修史,探索规律,功在当代,泽及后人。”这是《宁陵县村史》序言中的一段话。为增强村民的归属感,2017年开始,宁陵组织为全县364个行政村修村史。如今,河南省第一部完整的村史——《宁陵县村史》已经结集出版,每个村都修建了村史馆,珍藏着属于自己村落的那段历史。

记者看到,《宁陵县村史》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记载着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名称来历、历史沿革、村名故事、文化民俗、传说故事、古今人物等20多项内容,特别是大篇幅介绍各村的“文明新风”“村规村训”,起到了教化村民“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们要让每个村民都知道自己和村子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吹满梨乡。”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锋说,该县还开展了“晒家训村训、比家风村风”活动,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倡导优秀村训、编立优良家训,推出一批家训村训典型。同时,组织“最美家庭”讲家风家训故事,引导人们积极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以家风正民风,以民风促乡风。

精彩的文化墙,厚重的村史,优良的家训,覆盖了宁陵全县重点贫困村,在潜移默化地教育村民,传承了文化、留住了乡愁。

改革开放新潮涌。如今,乡风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葛天故里、酒都梨乡宁陵大地上铺展开来,乡风文明正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注入乡村的灵魂,推动着民风乡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的美丽蝶变。

采访手记

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

从宁陵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 文明宁陵正能量”活动中我们看到,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头。

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可喜的是,宁陵取得实效:移风易俗工作从最初的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到后来的被动执行,再到现在的齐声叫好。推进的是工作,换来的是民心所向。

宁陵的实践证明,制度往往能够更好地规范引导人们的生活,也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并参与其中。该县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让群众学有标杆、做有规范,才更容易被群众更好地坚持下去,转化为自觉行动。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报道
持续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扑面
2018-08-28 03:24   本报记者 高会鹏 通讯员 闫占廷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上图:在乔楼乡八里曹村举行的“百家宴”上,儿媳妇给婆婆喂饺子。 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中图:华堡镇后屯村举行“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活动。 闫占廷 摄    

下图:抚养弃婴的石桥镇农民程兴友荣获宁陵道德模范。 闫占廷 摄

左图:宁陵县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争荣誉、村村比先进的文明新风尚。赵 航 摄  

右图:宁陵县每年都举办集体婚礼,倡树新的婚庆观念。赵 航 摄

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梨乡人民实现了从追求“富口袋”到渴望“富脑袋”的转变。

秋风习习,行走宁陵乡村,新风拂面,风景如画。地处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宁陵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同步提升精神品位,打造精神高地,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社会氛围,用乡风文明勾画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醉美”画卷。

红白喜事不比阔气比节俭,文明生活不靠督促靠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宁陵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建章立制、立体宣传、典型引领等措施,引导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村民素养和乡风文明。

如今,精神文明建设在宁陵以春风化雨式的全民教育递次推进,宁陵逐步把移风易俗新思想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营造了“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移风易俗 狠刹攀比之风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张弓镇管庄村跟许多村庄一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道路实现户户通,房前屋后花红草绿,美化亮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然而,真正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是管庄村红白事简办的新风尚。

管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王明证今年72岁,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做了二三十年的红白事“大总”,他深有感触地说:“红白事都是农民最看重的大事,刚开始不让大操大办,群众还不理解,现在大家都认可了,都变成自觉行动了。”

而在几年前,乡村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现象很常见。如今,这种现象,在宁陵乡村已成为过去。管庄村的王家玉去年为儿子举办婚礼,仅待了6桌亲人,每桌不超300元。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按以往的“传统”,亲朋好友、邻居要待30多桌,每桌约500元花费,一场婚礼节省了万余元。

围绕新观念养成,摆脱旧习俗约束,在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中,宁陵县动了真功夫,做足大文章,取得了实效果。

“因婚丧致贫、因大操大办返贫,这与脱贫攻坚工作背道而驰。”宁陵县县长马同和说,为刹住这股歪风,该县从2016年开始在全县倡导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先在全县所有贫困村率先推行红白理事会,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帮助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协助操办村民婚丧嫁娶,将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让农村红白事操办有了章程:不请响器,婚事彩礼不高于3万元、媒礼不超过2000元、红事每桌不超350元、白事不超200元标准。大家共同执行、共同监督,没有攀比,得到越来越多群众认可,再在全县全面推开。

为倡树新风,宁陵县利用乡村大舞台,广泛宣传“嫁闺女不是卖闺女”“天价彩礼要不得”等新观念。有人不遵守新规,咋办?对违规大操大办的村民,取消其参评先资格;是低保户的,建议取消其低保资格;纪检监察部门对公职人员、农村党员干部红白事加强监管,严查顶风违纪行为。

这样以来,红白事怎么办有了新标准,一切由理事会说了算、由群众说了算,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自己当家作主。据统计,全县红白事这项支出,花费普遍降低1/3。

实践出真知。2017年1月,全市移风易俗现场会在宁陵召开;2017年4月,全省移风易俗现场会,宁陵作为重点县进行了观摩。经过两年来的全面推广,宁陵节俭操办红白事由被动执行变成了自觉习惯,为全国、全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探索了新路,创造了经验,提供了方法。

典型引领 评出乡村“精气神”

每年春节前夕,是宁陵乡村最热闹的时候,各乡镇陆续在各村庄开展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乡贤、孝贤、美德少年、致富能手、移风易俗先进个人等10项评选活动,让先进典型披红戴花集中亮相,挨个上台领奖……

群众愿不愿,还看观念换不换。

改变群众保守的传统思想观念,关键在于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宁陵县注重抓典型,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脱贫攻坚,宁陵选择基础条件好的30个示范村作为试点,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氛围营造、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全力打造,为全县移风易俗活动开展积累经验,树立典范。同时,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民风的抓手,通过村级推荐、乡镇初评、县级总评等方式,广泛开展移风易俗10多项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促使村民积极主动勤奋努力、向善向美,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争荣誉、村村比先进的文明新风尚。

目前,全县已有5人获中国好人榜提名,10人被评为河南好人,18人入选商丘市道德模范。

集体婚礼 为婚事“减负”

“我宣誓:向大操大办、陈规陋习说不。我提倡:婚事简办,移风易俗从我做起。”今年1月16日,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亲自主婚,为该县10对贫困家庭新人主持了集体婚礼,他还代表县委、县政府送上了就业岗位作为贺礼。在婚礼上,10对新人共同宣读《移风易俗新人倡议书》,向全县适婚青年发出了婚事从简的倡议。

这是宁陵县举办的第三次集体婚礼。最值得一提的是宁陵县首届青年集体婚礼,2016年1月3日,一辆由公交车扎成的“简单”花车载着9对新人,喜庆地驶进了葛天森林公园。在绿色公园里,9对新人放飞手中象征爱情的白鸽,然后一人扶树、一人拿锨,把属于自己的爱情树广玉兰精心栽植好。

新人对拜、交换信物、共饮交杯酒、颁发集体婚礼证书……当新郎马向阳把戒指戴到新娘无名指上时,新娘张玲玲已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说:“这样的婚礼看着简单,对我们来说却是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忆,大家来共同见证我们的爱情,我们一定会携手走向幸福生活,把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因婚致贫”曾是宁陵在脱贫攻坚中面对的一大难题。宁陵结合实际,开始在全县不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倡树新的婚庆观念。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说:“通过举办集体婚礼,就是为了提倡新事新办、婚事简办,倡导全县青年积极加入到移风易俗、脱贫攻坚中来,弘扬‘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励志精神,向大操大办说不,向陈规陋习、繁文缛节说不。”

孝善基金 传承敬老美德

2018年6月15日,在张弓镇姜庄村,50多岁的贫困户王世福主动找到驻村第一书记杨杜魁,缴纳了3000元“孝善基金”。“百善孝为先,现在俺手里有钱了,就抢先上交赡养费,让母亲老有所养,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老王说话直爽干脆。

耿福荣老太太,是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两个女儿,已嫁到外村。听说村里成立孝善基金会,两个女儿各自将500元赡养费转来,加上政府配套补贴的100元,耿福荣每月领到1100元钱。“这政策真好,政府不光帮我们脱贫,还让儿女更孝顺了。”耿福荣脸上写满了幸福。

今年年初,宁陵创新农村贫困老人赡养模式,在所有行政村成立扶贫孝善基金会,设立孝善基金。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0岁以上老人,由其子女为老人缴纳赡养费,具体金额由子女自愿缴纳。赡养费先缴纳给村扶贫孝善基金会,根据子女缴纳的金额,政府补贴缴纳额的10%,最高每月补贴不超过50元,然后由村扶贫孝善基金会按季度将赡养费连同补贴资金一并发放给老人。

2018年5月,全县开展孝善基金的筹集与发放活动。截至目前,共发放孝善基金2480余万元,惠及1.36万位老人,落实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解决了贫困老人稳定脱贫问题,还弘扬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形成人人争赡养、户户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设立孝善基金,目的是弘扬敬老爱老传统,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引导激励贫困老人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锋说,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该县避免方法生硬和空洞说教,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实施,落细落小落实,取得了实效,得到了百姓认可。

村史家训 留住美丽乡愁

2018年8月23日,走进宁陵县率先建立的村史馆——张弓镇管庄村史馆,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和一本本书籍资料,全面记录了管庄村的历史沿革和村容巨变。最引人注目的,是展柜里存放的几部泛黄的《宁陵县志》和姓氏族谱,其中一部厚重的《宁陵县村史》,是大家最爱翻看的。

“盛世修史,探索规律,功在当代,泽及后人。”这是《宁陵县村史》序言中的一段话。为增强村民的归属感,2017年开始,宁陵组织为全县364个行政村修村史。如今,河南省第一部完整的村史——《宁陵县村史》已经结集出版,每个村都修建了村史馆,珍藏着属于自己村落的那段历史。

记者看到,《宁陵县村史》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记载着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名称来历、历史沿革、村名故事、文化民俗、传说故事、古今人物等20多项内容,特别是大篇幅介绍各村的“文明新风”“村规村训”,起到了教化村民“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们要让每个村民都知道自己和村子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吹满梨乡。”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锋说,该县还开展了“晒家训村训、比家风村风”活动,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倡导优秀村训、编立优良家训,推出一批家训村训典型。同时,组织“最美家庭”讲家风家训故事,引导人们积极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以家风正民风,以民风促乡风。

精彩的文化墙,厚重的村史,优良的家训,覆盖了宁陵全县重点贫困村,在潜移默化地教育村民,传承了文化、留住了乡愁。

改革开放新潮涌。如今,乡风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葛天故里、酒都梨乡宁陵大地上铺展开来,乡风文明正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注入乡村的灵魂,推动着民风乡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的美丽蝶变。

采访手记

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

从宁陵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 文明宁陵正能量”活动中我们看到,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头。

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可喜的是,宁陵取得实效:移风易俗工作从最初的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到后来的被动执行,再到现在的齐声叫好。推进的是工作,换来的是民心所向。

宁陵的实践证明,制度往往能够更好地规范引导人们的生活,也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并参与其中。该县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让群众学有标杆、做有规范,才更容易被群众更好地坚持下去,转化为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 贺宇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新建机动车道 一周内...
施工留“尾巴” 居民...
小区水电停多日 居民盼望快解决
桥下涵洞易积水 想要排水不容易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民建商丘市委举办的2...
安踏鞋材有限公司生 ...
越住越好
跆拳道 大比武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