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大扶贫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侯国胜 通讯员 于战超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8-21 04:39

 

稍岗镇春发面业与全镇所有村的农业合作社联合,所有村民入社参股并定期领取分红。

李老家乡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遍地种的都是果蔬类经济作物,农民收入提升。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以前无事遛牌场,如今挣钱进工厂”——店集乡魏堌堆村服装加工产业红红火火,60岁的贺家利正在上班。

“扶贫车间去接活,回到家里接着做。”

核心提示

40年弹指一挥,40年沧桑巨变。

从一个小作坊起步,成长为主板上市公司,科迪集团,以大带小,带动上万农户同致富。

从一家一户手工作业,到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沙集雨具,以小育大,助推千家万户奔小康。

全村132户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8000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同广西桂柳集团合作养鸭, 杜集镇史桥村,以新促转,每年给贫困户分红不低于3200元。

脱贫的关键在于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而增收的重点在于产业。打造“以大带小、以小育大、以新促转”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起谋篇布局,压茬推进。这,是虞城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脱贫、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擘画。

以大带小 释放带动效能

科迪集团建于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33年来,靠做“三农”文章走出了一条“种、养、加工”结合和“工农一体化”道路。

该企业通过企业特色产业经营模式带动奶牛养殖3万余头,使农民增加养殖收益2亿多元。农户通过围绕公司奶牛养殖业发展种植玉米、青贮米等作物,公司负责收购,农户可实现亩收入2000元。待青贮玉米收割后,农民还可再种一茬荠荠菜,使传统的“一年两茬”种植模式调整为“一年三茬”,每亩增加收入3000元,这种模式使农民年增加收入约4.8亿元。

依托科迪集团实施奶牛扶贫是虞城“以大带小”典型产业扶贫模式。虞城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利用贫困户小额贷款购买奶牛3万头,交由科迪集团托管经营,可带动10000贫困户稳定脱贫。

支柱产业壮大了县域经济,更加有力地释放出了“以大带小”的带动效能,大产业拉动小车间,五金量具产业把一部分适合手工加工的工艺让渡或者前置到扶贫车间,还有部分服装纺织、食品加工等虞城支柱性产业都在拉动村级扶贫小车间。

多年来,虞城县把产业与扶贫相结合,按照“产业强县、工业立县、民营突破、实体壮大”思路打造产业高地。通过组建中国商虞五金工量具集团,实现五金工量具由“制造大县”向“制造强县”突破;充分发挥科迪集团龙头优势,建设食品加工产业集团,打造“中原大厨房”;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河南乃至全国食品产业核心区,奋力打造“全国食品百强县”;纺织服装产业扩规模、引名牌,打造教育、设计、展示、营销、物流为一体的服装产业集团。

通过产业的发展把贫困户有效组织带动起来。春发食品有限公司结合自己主营农业的产业优势,组织贫困户加入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再以村为单位入股春发面业。实行“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帮贫助贫模式,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目前,春发面业占地已达136亩,年订单收购优质小麦两万吨以上,带动周边农户120余个家庭从事粮食收购,带动近百名附近村民就近就业。

通过贷款扶持壮大扶贫产业。持续推进“大豆贷”扶贫计划,以金豆子食品为龙头,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每个贫困户贷款5万元,共计2亿元,在虞城县南部12个乡镇推行10万亩优质大豆种植基地建设,带动该县4000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持续推进“汇丰扶贫贷”“惠农贷”“富民贷”,覆盖贫困户12000户,户年分红1200元。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促脱贫。继续做强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带动5000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依托“六大经济圈”抓好产业扶贫。以利民镇为中心的食品工业经济圈,通过土地流转、企业用工等带动4000人脱贫;以稍岗镇为中心的五金制造业经济圈,2018年计划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带动5000名贫困户就业增收;以郑集乡为中心的农牧经济圈,禽类存栏突破100万只,带动300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以站集镇为中心的纺织工业经济圈,纺纱规模达到150万锭、服装及家纺加工能力达到7000万件(套),带动3000名贫困人口增收;以界沟镇为中心的传统产业经济圈,带动2000名贫困人口增收。

以小育大 “小不点”长成“巨无霸”

“一个穷村庄,一个小作坊,短短十来年,成就‘雨披乡’。”在沙集乡做雨披生意已经8年的江苏商人孙汉初翘起大拇指说。

沙集乡雨披产业起步于2009年。当年,沙集乡任楼村外出打工的任广成发现家乡创业环境和各项投资政策优厚,就利用村里一废旧厂房建立南通天成防雨制品公司。“一开始,就有三五个人,几台机器,属于小打小闹,后来由于销售形势不错,逐步发展到招工55名,年销售额1500万元。”任广成说。

雨披由于是“冷门”小产业,市场竞争力小,销售形势好。在任广成影响带动下,沙集乡很快就集聚了天成、南通、中亿3个大型雨披生产企业和50余家“家庭作坊”。随后,经过“小鱼吃大鱼”式的发展,沙集以防雨用具为主打产品把南方几个大型生产企业整体融合到扶贫车间,如今,已初步形成“以小育大”的防雨用具大产业群,防雨用具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

虞城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小育大,就是小车间跟着大市场走,走小品类细分市场龙头化之路,以细分市场带动企业发展,以品类创新驱动品牌成长。在品牌成长过程中,任楼村98%以上的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小车间孕育大产业——

盘活废旧坑塘等闲置土地,发展光伏产业,改建产业扶贫基地,带动5200名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建成扶贫车间182个,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了南半部以农副产品加工、服饰纺织、筛板、中药材、电子元件加工等“以小育大”格局,北半部以钢卷尺、五金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以大带小”格局,提供近1.2万个就业岗位。

小车间干成大事业——

小车间承接大品牌。店集乡魏堌堆村扶贫车间就拥有巴拉巴拉、波斯登、艾莱依、阿迪达斯等十几个国内国际知名品牌的常年加工订单。目前吸纳当地群众320人,人均收入3600元。

小车间拓展大空间。虞城正把电商、快递、种子、农机等涉农服务整合进扶贫车间,提升扶贫车间成为小型农村服务综合体。

小车间孕育大希望。扶贫车间还改变了贫困户以往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原来无事干,没精神,现在来扶贫车间打工,每天能挣三四十元,自己能挣钱了,看到生活的希望啦。”界沟镇张集村下肢残疾的53岁五保户张金中以“自己能挣钱了”为荣,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扶贫车间建村头,脱贫致富有奔头”格局已形成,虞城扶贫车间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正逐步彰显。

以新促转 激活发展活力

一场秋雨过后,杜集镇史桥村的排排绿树更显青翠。驻史桥村第一书记曹地习惯性地走向鸭棚。他说:“看鸭子摇摇摆摆,吃料、喝水、下蛋,那是一种幸福。”

曹地感慨地说,史桥村以前又穷又乱,没有产业,一切都是空谈。发展产业,谈何容易?!非要干部带头不可!

村干部史志乾第一个站出来,成立合作社。132户贫困户陆续响应,以每家到户增收资金8000元入股,凑够105.6万元,一期流转70亩地,建设16个鸭棚。随后又通过和广西桂柳集团合作 ,2017年养鸭,合作社纯收入200多万元。

史桥村就是“以新促转”的缩影。“以新促转”,就是要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在“以新促转”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有城郊乡郭土楼村。

走进郭土楼村的杨善庙自然村,恍惚已是“桃花源中人”:幽径深深,竹林叠翠,牌楼、戏台、茶馆,小桥、亭台、回廊,俯仰生姿,相映成趣。

2016年上半年,该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种植合作社、旅游开发公司。村民商定,各取所需,灵活入股:除土地入股外,富裕户可以增资入股、流转土地入股,贫困户可以劳动入股、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最终,杨善庙村95%的群众参股,全村460亩地,安排400亩种雷竹。村外,还发展种植了300多亩玫瑰园、200亩中药材园、100多亩菊花园。

如今,杨善庙村人已经尝到了“以新促转”的甜头。该村村民、天元中学董事长杨凡高兴地说:“每亩竹笋,每年纯利7000多元,北方产竹少,观赏价值高,能吃上旅游饭。”如今,仅该村修建的一座“网红桥”,每天引来数万游人,仅停车费收入就达6000多元。

产业兴旺,“钱”是催化剂。2017年,虞城整合涉农财政资金5.2亿元,发放产业直补资金2311.818万元,帮助23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产业兴旺,人是根本因素。为了激活基层动力,把零散分布的贫困户有效组织起来,全县601个行政村组建了由当地经济能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全体贫困户自愿参与的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真正“植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去。通过合作社,把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

田庙乡后刘村集中贫困户79户198人,成立了虞北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油桃园242亩。依托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和销售网络,仅一年就获得良好效益。

“村合作社让俺这些贫困户成了股东,每年给俺分红1600元,合作社还把俺家的黄金梨卖出了好价钱,如今,穷日子就是到头啦!”后刘村贫困户林凤玲接过卖梨款满脸高兴。

为确保脱贫的长期长效,虞城县还实现“光伏扶贫”全覆盖。全县144个贫困村全面建设村级光伏电站,每年可发电30万度,增收12万元,以此让8460户贫困户通过分红脱贫。

为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虞城县投资8000万元,实施“脱贫产业发展航母计划”。引进、打造102个脱贫带动企业、430个农业合作社、260个家庭农场。规模流转土地32万亩,以“股份+合作”的模式,培育种植专业合作社1276家,家庭农场529家,孵化出龙头企业46家。

产业扶贫,持续挺向纵深;乡村振兴,曙光已在眼前。虞城,以产业大扶贫推进乡村振兴的战场已红旗招展。催阵锣鼓正密,号角正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刘建谠摄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报道
以产业大扶贫推进乡村振兴
2018-08-21 04:39   本报记者 侯国胜 通讯员 于战超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稍岗镇春发面业与全镇所有村的农业合作社联合,所有村民入社参股并定期领取分红。

李老家乡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遍地种的都是果蔬类经济作物,农民收入提升。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以前无事遛牌场,如今挣钱进工厂”——店集乡魏堌堆村服装加工产业红红火火,60岁的贺家利正在上班。

“扶贫车间去接活,回到家里接着做。”

核心提示

40年弹指一挥,40年沧桑巨变。

从一个小作坊起步,成长为主板上市公司,科迪集团,以大带小,带动上万农户同致富。

从一家一户手工作业,到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沙集雨具,以小育大,助推千家万户奔小康。

全村132户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8000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同广西桂柳集团合作养鸭, 杜集镇史桥村,以新促转,每年给贫困户分红不低于3200元。

脱贫的关键在于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而增收的重点在于产业。打造“以大带小、以小育大、以新促转”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起谋篇布局,压茬推进。这,是虞城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脱贫、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擘画。

以大带小 释放带动效能

科迪集团建于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33年来,靠做“三农”文章走出了一条“种、养、加工”结合和“工农一体化”道路。

该企业通过企业特色产业经营模式带动奶牛养殖3万余头,使农民增加养殖收益2亿多元。农户通过围绕公司奶牛养殖业发展种植玉米、青贮米等作物,公司负责收购,农户可实现亩收入2000元。待青贮玉米收割后,农民还可再种一茬荠荠菜,使传统的“一年两茬”种植模式调整为“一年三茬”,每亩增加收入3000元,这种模式使农民年增加收入约4.8亿元。

依托科迪集团实施奶牛扶贫是虞城“以大带小”典型产业扶贫模式。虞城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利用贫困户小额贷款购买奶牛3万头,交由科迪集团托管经营,可带动10000贫困户稳定脱贫。

支柱产业壮大了县域经济,更加有力地释放出了“以大带小”的带动效能,大产业拉动小车间,五金量具产业把一部分适合手工加工的工艺让渡或者前置到扶贫车间,还有部分服装纺织、食品加工等虞城支柱性产业都在拉动村级扶贫小车间。

多年来,虞城县把产业与扶贫相结合,按照“产业强县、工业立县、民营突破、实体壮大”思路打造产业高地。通过组建中国商虞五金工量具集团,实现五金工量具由“制造大县”向“制造强县”突破;充分发挥科迪集团龙头优势,建设食品加工产业集团,打造“中原大厨房”;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河南乃至全国食品产业核心区,奋力打造“全国食品百强县”;纺织服装产业扩规模、引名牌,打造教育、设计、展示、营销、物流为一体的服装产业集团。

通过产业的发展把贫困户有效组织带动起来。春发食品有限公司结合自己主营农业的产业优势,组织贫困户加入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再以村为单位入股春发面业。实行“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帮贫助贫模式,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目前,春发面业占地已达136亩,年订单收购优质小麦两万吨以上,带动周边农户120余个家庭从事粮食收购,带动近百名附近村民就近就业。

通过贷款扶持壮大扶贫产业。持续推进“大豆贷”扶贫计划,以金豆子食品为龙头,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每个贫困户贷款5万元,共计2亿元,在虞城县南部12个乡镇推行10万亩优质大豆种植基地建设,带动该县4000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持续推进“汇丰扶贫贷”“惠农贷”“富民贷”,覆盖贫困户12000户,户年分红1200元。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促脱贫。继续做强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带动5000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依托“六大经济圈”抓好产业扶贫。以利民镇为中心的食品工业经济圈,通过土地流转、企业用工等带动4000人脱贫;以稍岗镇为中心的五金制造业经济圈,2018年计划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带动5000名贫困户就业增收;以郑集乡为中心的农牧经济圈,禽类存栏突破100万只,带动300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以站集镇为中心的纺织工业经济圈,纺纱规模达到150万锭、服装及家纺加工能力达到7000万件(套),带动3000名贫困人口增收;以界沟镇为中心的传统产业经济圈,带动2000名贫困人口增收。

以小育大 “小不点”长成“巨无霸”

“一个穷村庄,一个小作坊,短短十来年,成就‘雨披乡’。”在沙集乡做雨披生意已经8年的江苏商人孙汉初翘起大拇指说。

沙集乡雨披产业起步于2009年。当年,沙集乡任楼村外出打工的任广成发现家乡创业环境和各项投资政策优厚,就利用村里一废旧厂房建立南通天成防雨制品公司。“一开始,就有三五个人,几台机器,属于小打小闹,后来由于销售形势不错,逐步发展到招工55名,年销售额1500万元。”任广成说。

雨披由于是“冷门”小产业,市场竞争力小,销售形势好。在任广成影响带动下,沙集乡很快就集聚了天成、南通、中亿3个大型雨披生产企业和50余家“家庭作坊”。随后,经过“小鱼吃大鱼”式的发展,沙集以防雨用具为主打产品把南方几个大型生产企业整体融合到扶贫车间,如今,已初步形成“以小育大”的防雨用具大产业群,防雨用具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

虞城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小育大,就是小车间跟着大市场走,走小品类细分市场龙头化之路,以细分市场带动企业发展,以品类创新驱动品牌成长。在品牌成长过程中,任楼村98%以上的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小车间孕育大产业——

盘活废旧坑塘等闲置土地,发展光伏产业,改建产业扶贫基地,带动5200名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建成扶贫车间182个,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了南半部以农副产品加工、服饰纺织、筛板、中药材、电子元件加工等“以小育大”格局,北半部以钢卷尺、五金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以大带小”格局,提供近1.2万个就业岗位。

小车间干成大事业——

小车间承接大品牌。店集乡魏堌堆村扶贫车间就拥有巴拉巴拉、波斯登、艾莱依、阿迪达斯等十几个国内国际知名品牌的常年加工订单。目前吸纳当地群众320人,人均收入3600元。

小车间拓展大空间。虞城正把电商、快递、种子、农机等涉农服务整合进扶贫车间,提升扶贫车间成为小型农村服务综合体。

小车间孕育大希望。扶贫车间还改变了贫困户以往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原来无事干,没精神,现在来扶贫车间打工,每天能挣三四十元,自己能挣钱了,看到生活的希望啦。”界沟镇张集村下肢残疾的53岁五保户张金中以“自己能挣钱了”为荣,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扶贫车间建村头,脱贫致富有奔头”格局已形成,虞城扶贫车间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正逐步彰显。

以新促转 激活发展活力

一场秋雨过后,杜集镇史桥村的排排绿树更显青翠。驻史桥村第一书记曹地习惯性地走向鸭棚。他说:“看鸭子摇摇摆摆,吃料、喝水、下蛋,那是一种幸福。”

曹地感慨地说,史桥村以前又穷又乱,没有产业,一切都是空谈。发展产业,谈何容易?!非要干部带头不可!

村干部史志乾第一个站出来,成立合作社。132户贫困户陆续响应,以每家到户增收资金8000元入股,凑够105.6万元,一期流转70亩地,建设16个鸭棚。随后又通过和广西桂柳集团合作 ,2017年养鸭,合作社纯收入200多万元。

史桥村就是“以新促转”的缩影。“以新促转”,就是要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在“以新促转”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有城郊乡郭土楼村。

走进郭土楼村的杨善庙自然村,恍惚已是“桃花源中人”:幽径深深,竹林叠翠,牌楼、戏台、茶馆,小桥、亭台、回廊,俯仰生姿,相映成趣。

2016年上半年,该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种植合作社、旅游开发公司。村民商定,各取所需,灵活入股:除土地入股外,富裕户可以增资入股、流转土地入股,贫困户可以劳动入股、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最终,杨善庙村95%的群众参股,全村460亩地,安排400亩种雷竹。村外,还发展种植了300多亩玫瑰园、200亩中药材园、100多亩菊花园。

如今,杨善庙村人已经尝到了“以新促转”的甜头。该村村民、天元中学董事长杨凡高兴地说:“每亩竹笋,每年纯利7000多元,北方产竹少,观赏价值高,能吃上旅游饭。”如今,仅该村修建的一座“网红桥”,每天引来数万游人,仅停车费收入就达6000多元。

产业兴旺,“钱”是催化剂。2017年,虞城整合涉农财政资金5.2亿元,发放产业直补资金2311.818万元,帮助23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产业兴旺,人是根本因素。为了激活基层动力,把零散分布的贫困户有效组织起来,全县601个行政村组建了由当地经济能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全体贫困户自愿参与的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真正“植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去。通过合作社,把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

田庙乡后刘村集中贫困户79户198人,成立了虞北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油桃园242亩。依托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和销售网络,仅一年就获得良好效益。

“村合作社让俺这些贫困户成了股东,每年给俺分红1600元,合作社还把俺家的黄金梨卖出了好价钱,如今,穷日子就是到头啦!”后刘村贫困户林凤玲接过卖梨款满脸高兴。

为确保脱贫的长期长效,虞城县还实现“光伏扶贫”全覆盖。全县144个贫困村全面建设村级光伏电站,每年可发电30万度,增收12万元,以此让8460户贫困户通过分红脱贫。

为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虞城县投资8000万元,实施“脱贫产业发展航母计划”。引进、打造102个脱贫带动企业、430个农业合作社、260个家庭农场。规模流转土地32万亩,以“股份+合作”的模式,培育种植专业合作社1276家,家庭农场529家,孵化出龙头企业46家。

产业扶贫,持续挺向纵深;乡村振兴,曙光已在眼前。虞城,以产业大扶贫推进乡村振兴的战场已红旗招展。催阵锣鼓正密,号角正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刘建谠摄

责任编辑: 马信志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施工留“尾巴” 居民...
拆迁不到位 设计要变更
银行卡内未扣款 可能是因为“充还贷
道路规划有改变下水道进行整修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暴雨下 爱满城
风雨中,我们共同坚守
调配乳胶漆
博爱助学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