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④】红色杜岗 代代传承

映象网记者 金江涛 见习记者 丁阳光 映象网 2021-01-30 14:47

编者按:每一个红色遗迹都深藏着一段红色记忆。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风华正茂,百年初心依旧。

为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映象网特推出《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系列报道,寻访河南红色遗迹,回顾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追寻红色初心,讲好中原红色故事。

严冬时节,风雨吹打在高耸的“杜岗会师纪念碑”上,更添肃穆庄严。村里,79岁的老支书李文庆拄着拐杖遥望纪念碑,转身再次和孩童谈起了先辈口口相传下来“杜岗会师”的红色故事;现如今,砥砺前行的红色精神正激励着杜岗焕发新的生机,引领特色产业处处开“红花”。出彩蝶变焕发新生,这里就是西华县红花镇杜岗村。

不忘初心 忆往昔峥嵘岁月

杜岗,这个豫东腹地的小村落拥有着浓郁丰厚的“红色基因”。在杜岗会师纪念馆,一幅幅老照片及陈列遗迹实物,仿佛带人穿过历史硝烟,重新回到1938年胜利会师的峥嵘岁月。

据纪念馆解说员介绍,1938年,日军大举进攻豫东,徐州、开封相继失守,武汉吃紧,中原告急。紧急关头,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派出干部,发动群众组织游击战争。时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的彭雪枫率队来到周口、扶沟、西华等地,了解当地政权组织建设、武装建立及群众抗日热情等情况,来选择会师地点。

当时西华已在豫东特委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已是豫东地区抗日救亡的前沿阵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豫东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并享有“小延安”“小竹沟”“小苏区”的美誉。彭雪枫将西华的情况电告给了中央,中央决定将西华作为部队东进抗日的第一站。

于是,在1938年10月8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和吴芝圃率领的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三支军事力量在这里胜利会师。10月11日,召开庆祝胜利会师大会,并整编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支队下辖3个大队和一个警卫中队,共1020人,3个大队代号分别为“南阳”“信阳”“淮阳”。

杜岗会师,点燃了华中地区的抗日烽火。之后,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坚持华中抗战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新四军第四师。

“这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是杜岗光辉的一页,杜岗会师精神要一代代传下去,这是我们杜岗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上世纪65年就光荣入党的老党员,老支书李文庆对“杜岗会师”红色故事耳熟能详,也一直教育后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1992年,经中宣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中共西华县委、西华县人民政府在杜岗会师纪念地旧址附近建立纪念碑一座。建成后,李文庆就开始了守护纪念碑的生涯,老两口吃住都在纪念碑附近,无偿服务、义务解说,一直坚守二十余年。作为杜岗会师纪念碑和后续纪念馆建成的历史见证者与守护人,他对杜岗的感情早已烙印在骨子里,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牢记使命,红色基因代代传

如今,走进杜岗会师纪念馆,迎面而来的彭雪枫将军骑马塑像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其戎马一生的光辉形象。描述杜岗会师经过的浮雕墙分别展示了整装待发、会师杜岗、挥师东进、欢庆胜利的历史场景……馆藏内容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鲜血和生命,前仆后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在杜岗村民眼中,红色文化对精神和物质生活都起到了激励和鞭策作用。村内老人在各纪念日期间都会带领孩子们参观纪念碑和纪念馆,追寻革命先烈足迹,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要一代代传承好红色基因。

“听老父亲讲,当年三支队伍在杜岗会师,还曾住到了我家,当时老百姓都很拥护。我常告诫自家孩子,无论在外还是在家都要好好做事,当好榜样,不能给咱杜岗抹黑……”蔡进三老人向记者描述着他的所知所闻,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当年他也是听着杜岗的红色故事长大的孩童,如今已到耄耋之年,但身体依然流淌着滚烫的“红色血液”。

据李文庆、蔡进三、蔡银昌等多位老人回忆,当年杜岗会师受到了西华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物资支持。在黄河水泛滥成灾、生活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西华人民咬紧牙关、勒紧腰带,不但解决了1000多人的吃、住、用问题,而且在游击支队离别时,还赠送3万多斤粮食、7天的干粮和两万块现大洋,另有棉衣、鞋、袜、鞋垫等一大批慰问品。对于西华人民的大力支持,彭雪枫在率部东进时深致谢意。他曾说:“西华人民‘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们一定要用战斗的胜利,来回报西华人民的关怀和厚爱。”

目前,杜岗会师纪念馆由纪念碑、展厅、四位将军的雕塑像、展示会师经过的浮雕墙以及彭雪枫将军的塑像五部分组成。现在,每逢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庆,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各地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前来瞻仰,每年接待20万人次以上,免费讲解达500余场次,如今的杜岗会师纪念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等红色基地。

砥砺前行 红色引领焕“新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在杜岗会师纪念馆,村内老党员蔡收、李芳举等老人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铮铮誓言还带着这方厚重土地上的红色气息。

如今80多年过去,杜岗再也没有当年的战火硝烟和贫困落后,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奔向全面小康的新活力。

据杜岗村党支部书记蔡永刚介绍,杜岗传承革命老区精神,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按照“一红(红色文化)、一绿(莲藕等特色种植)、一基地(鸡鸭肉牛等养殖基地)”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大棚特色养殖等产业,村用土地、劳力、资金等入股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人人有就业,家家有分红,户户能致富。杜岗村在西华全县第一个脱掉“贫困帽”。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杜岗人当年的流血流汗,帮我们打机井、修道路、兴建荷田……一桩桩一件件,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比蜜甜。”有着49年党龄的老党员李芳举满心感恩。据介绍,杜岗村还利用贾鲁河滩区水资源优势,招商引进北京新发地建起了千亩荷田,产品供应北京等大城市,群众稳定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当老党员们看到村子越来越好、村民笑容一天比一天多时,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党的恩情。

杜岗村所在的红花镇镇长远俊华对杜岗村未来发展信心满满,“作为全省爱国教育基地,杜岗会师纪念馆已成为西华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杜岗正按照‘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思路,聚力整合资源,深入挖掘弘扬杜岗会师精神,积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叫响西华红色文化品牌,力争3到5年,把杜岗建设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西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发挥杜岗会师纪念馆的教育基地作用,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英模报告会,送杜岗会师红色故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企,巡回宣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引导广大干群从红色基因中寻根溯源,全面开展“红色故事进基层”活动,同时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让红色文化全面“开花结果”。

现如今,在党和政府政策扶持及红色精神的鼓舞下,传承“红色基因”杜岗村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干劲十足、充满活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
【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④】红色杜岗 代代传承
2021-01-30 14:47   映象网记者 金江涛 见习记者 丁阳光   映象网   我要评论 

编者按:每一个红色遗迹都深藏着一段红色记忆。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风华正茂,百年初心依旧。

为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映象网特推出《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系列报道,寻访河南红色遗迹,回顾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追寻红色初心,讲好中原红色故事。

严冬时节,风雨吹打在高耸的“杜岗会师纪念碑”上,更添肃穆庄严。村里,79岁的老支书李文庆拄着拐杖遥望纪念碑,转身再次和孩童谈起了先辈口口相传下来“杜岗会师”的红色故事;现如今,砥砺前行的红色精神正激励着杜岗焕发新的生机,引领特色产业处处开“红花”。出彩蝶变焕发新生,这里就是西华县红花镇杜岗村。

不忘初心 忆往昔峥嵘岁月

杜岗,这个豫东腹地的小村落拥有着浓郁丰厚的“红色基因”。在杜岗会师纪念馆,一幅幅老照片及陈列遗迹实物,仿佛带人穿过历史硝烟,重新回到1938年胜利会师的峥嵘岁月。

据纪念馆解说员介绍,1938年,日军大举进攻豫东,徐州、开封相继失守,武汉吃紧,中原告急。紧急关头,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派出干部,发动群众组织游击战争。时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的彭雪枫率队来到周口、扶沟、西华等地,了解当地政权组织建设、武装建立及群众抗日热情等情况,来选择会师地点。

当时西华已在豫东特委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已是豫东地区抗日救亡的前沿阵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豫东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并享有“小延安”“小竹沟”“小苏区”的美誉。彭雪枫将西华的情况电告给了中央,中央决定将西华作为部队东进抗日的第一站。

于是,在1938年10月8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和吴芝圃率领的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三支军事力量在这里胜利会师。10月11日,召开庆祝胜利会师大会,并整编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支队下辖3个大队和一个警卫中队,共1020人,3个大队代号分别为“南阳”“信阳”“淮阳”。

杜岗会师,点燃了华中地区的抗日烽火。之后,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坚持华中抗战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新四军第四师。

“这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是杜岗光辉的一页,杜岗会师精神要一代代传下去,这是我们杜岗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上世纪65年就光荣入党的老党员,老支书李文庆对“杜岗会师”红色故事耳熟能详,也一直教育后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1992年,经中宣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中共西华县委、西华县人民政府在杜岗会师纪念地旧址附近建立纪念碑一座。建成后,李文庆就开始了守护纪念碑的生涯,老两口吃住都在纪念碑附近,无偿服务、义务解说,一直坚守二十余年。作为杜岗会师纪念碑和后续纪念馆建成的历史见证者与守护人,他对杜岗的感情早已烙印在骨子里,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牢记使命,红色基因代代传

如今,走进杜岗会师纪念馆,迎面而来的彭雪枫将军骑马塑像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其戎马一生的光辉形象。描述杜岗会师经过的浮雕墙分别展示了整装待发、会师杜岗、挥师东进、欢庆胜利的历史场景……馆藏内容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鲜血和生命,前仆后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在杜岗村民眼中,红色文化对精神和物质生活都起到了激励和鞭策作用。村内老人在各纪念日期间都会带领孩子们参观纪念碑和纪念馆,追寻革命先烈足迹,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要一代代传承好红色基因。

“听老父亲讲,当年三支队伍在杜岗会师,还曾住到了我家,当时老百姓都很拥护。我常告诫自家孩子,无论在外还是在家都要好好做事,当好榜样,不能给咱杜岗抹黑……”蔡进三老人向记者描述着他的所知所闻,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当年他也是听着杜岗的红色故事长大的孩童,如今已到耄耋之年,但身体依然流淌着滚烫的“红色血液”。

据李文庆、蔡进三、蔡银昌等多位老人回忆,当年杜岗会师受到了西华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物资支持。在黄河水泛滥成灾、生活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西华人民咬紧牙关、勒紧腰带,不但解决了1000多人的吃、住、用问题,而且在游击支队离别时,还赠送3万多斤粮食、7天的干粮和两万块现大洋,另有棉衣、鞋、袜、鞋垫等一大批慰问品。对于西华人民的大力支持,彭雪枫在率部东进时深致谢意。他曾说:“西华人民‘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们一定要用战斗的胜利,来回报西华人民的关怀和厚爱。”

目前,杜岗会师纪念馆由纪念碑、展厅、四位将军的雕塑像、展示会师经过的浮雕墙以及彭雪枫将军的塑像五部分组成。现在,每逢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庆,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各地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前来瞻仰,每年接待20万人次以上,免费讲解达500余场次,如今的杜岗会师纪念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等红色基地。

砥砺前行 红色引领焕“新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在杜岗会师纪念馆,村内老党员蔡收、李芳举等老人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铮铮誓言还带着这方厚重土地上的红色气息。

如今80多年过去,杜岗再也没有当年的战火硝烟和贫困落后,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奔向全面小康的新活力。

据杜岗村党支部书记蔡永刚介绍,杜岗传承革命老区精神,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按照“一红(红色文化)、一绿(莲藕等特色种植)、一基地(鸡鸭肉牛等养殖基地)”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大棚特色养殖等产业,村用土地、劳力、资金等入股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人人有就业,家家有分红,户户能致富。杜岗村在西华全县第一个脱掉“贫困帽”。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杜岗人当年的流血流汗,帮我们打机井、修道路、兴建荷田……一桩桩一件件,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比蜜甜。”有着49年党龄的老党员李芳举满心感恩。据介绍,杜岗村还利用贾鲁河滩区水资源优势,招商引进北京新发地建起了千亩荷田,产品供应北京等大城市,群众稳定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当老党员们看到村子越来越好、村民笑容一天比一天多时,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党的恩情。

杜岗村所在的红花镇镇长远俊华对杜岗村未来发展信心满满,“作为全省爱国教育基地,杜岗会师纪念馆已成为西华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杜岗正按照‘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思路,聚力整合资源,深入挖掘弘扬杜岗会师精神,积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叫响西华红色文化品牌,力争3到5年,把杜岗建设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西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发挥杜岗会师纪念馆的教育基地作用,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英模报告会,送杜岗会师红色故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企,巡回宣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引导广大干群从红色基因中寻根溯源,全面开展“红色故事进基层”活动,同时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让红色文化全面“开花结果”。

现如今,在党和政府政策扶持及红色精神的鼓舞下,传承“红色基因”杜岗村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干劲十足、充满活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1月28日)
梁园区市政建设局持续抽污多日 路面已无积水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日夜不停忙生产,备 ...
爱心义诊送健康 志愿...
6根葱 10元钱
春运第一天 客流量不多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