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之源”迎嘉宾 “通达商丘”展新姿

本报记者 李艾凌 司鹤欣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6-10-06 08:59

齐聚华商源,共筑中国梦。2016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即将盛装开幕,“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如今展现在华商面前的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新姿。

今年是商丘“十三五”开局之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大气污染防治克难攻坚,让商丘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惠及千万百姓;高铁通车,商丘交通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升级;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之后,商丘再添一张“国字号”名片……

新常态下变化多

新常态催生新理念,新理念收获成绩多。“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生态商丘、美丽商丘、宜居商丘,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在完善功能、统筹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是古城的蝶变之路,也是市民的幸福之路。

商丘是传统农区,要发展必须依靠开放招商。“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156亿元,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三位、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市上下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把握“持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坚持以四项重点带全局、以“三区”建设求突破,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我市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00.9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60亿元,增长22%。

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4月,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市的宁陵县产业集聚区、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睢阳区产业集聚区获得“2015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9个产业集聚区被评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今年1—6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70.8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居全省第6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居全省第4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居全省第1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9%,居全省第1位;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4万户,同比增长59.68%,居全省第1位。

“乘着高铁,一起看风景可好”、“原来你和中国最美风景只有一张火车票的距离”……“高铁”,无疑是9月份商丘人朋友圈里的最热词。9月10日,注定是载入商丘交通史册的一天。早晨6时20分,随着G6605次列车从商丘站始发开往郑州东站,历时5年建设的郑徐高铁正式通车,商丘大步迈入了高铁时代。

商丘地处陇海铁路、京九铁路交叉的黄金十字架,刚刚通车的郑徐高铁和正在建设的商合杭高铁将再次形成高铁黄金十字架,沟通东西、纵贯南北。不仅如此,未来几年大运河的开通和商丘机场的建设,商丘会兼具陆、海、空交通之利,有望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交通枢纽之一。

商丘立足全省第二个普铁、高铁“双十字”交通枢纽的优势,明确了“依托大交通、形成大物流、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战略,以“枢纽经济”引领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必将带动和辐射县(区)产业集聚区,推动全域经济转型提升发展。

家乡美笑迎四方客

天蓝水美,赏心悦目。今年,商丘人对家乡美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经过三个多月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商丘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商丘蓝”刷爆朋友圈。

在全市上下对城市环境的细心呵护下,商丘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从古城南湖到示范区日月湖,处处洋溢着市民的欢声笑语;华商大道、神火大道,条条主干道宽阔整洁,连背街小巷也整修一新,南来北往的客人一下车,禁不住感叹:商丘变了!

老家在山东曹县的李春付一家已经在商丘工作了多年,他和爱人都在梁园区一家医药企业工作。今年适逢孩子读小学,夫妻俩在商丘市区买了一套学区房,正式落户商丘。像李春付这样白手起家、实现安居乐业的人还有很多。作为区域化中心城市,商丘不仅吸引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也吸引了大量外埠人才来商丘发展。

城市虽大,出行却不难。推上一辆绿色的公共自行车,道南道北、城里城外,随你悠游。今年,我市在市区积极实施了总长205公里的119条道路新建、改造提升工程,引进了600台纯电动公交车,新开通了6条公交线路。同时,通过公共自行车二期工程,我市市区目前已有15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3600个停车桩、3000辆公共自行车,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得到有效打通。凯旋路、归德路两座立交桥的贯通,如两道彩虹跨越,让道南道北成通途。

截至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2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今年,我市强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组团,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持续推进“六城”联创工作,围绕高铁商贸区、古城文化旅游区和商务中心区“金三角”建设,加快市政道路管网改造、园林绿化、内河水系治理,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市容市貌大为改观,中心城市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创业潮凝聚新动力

一座宜居的城市,还要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成为干事创业的沃土。我市积极营造政策优惠、服务优质、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形成就业渠道广、创业机会多、产业发展旺的生动局面。

通过强化主导产业,加快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商贸、休闲等配套设施,我市形成了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阵地,进一步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5年12月,商丘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实现我市‘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抓手”。

在城市、在乡村,一股股勇闯市场、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激流正在汇聚壮大。他们中有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工人、家庭妇女等。柘城县农家女王茜被推选为农村淘宝合伙人代表,走上联合国讲台,与不同国家的创业者共同分享创业经验……

通过媒体宣传、政策激励,我市创新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去年以来,一大批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各类创业创新综合性、专业性园区迅猛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创业创新园区33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9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科技孵化器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企业技术中心36个。“双创”工作开展不到一年,创新创业的政策红利初步释放。创业培训、人才引进和培养、公共服务等配套措施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税支持、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

商丘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凝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华商之源”迎嘉宾 “通达商丘”展新姿
2016-10-06 08:59   本报记者 李艾凌 司鹤欣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齐聚华商源,共筑中国梦。2016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即将盛装开幕,“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如今展现在华商面前的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新姿。

今年是商丘“十三五”开局之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大气污染防治克难攻坚,让商丘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惠及千万百姓;高铁通车,商丘交通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升级;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之后,商丘再添一张“国字号”名片……

新常态下变化多

新常态催生新理念,新理念收获成绩多。“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生态商丘、美丽商丘、宜居商丘,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在完善功能、统筹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是古城的蝶变之路,也是市民的幸福之路。

商丘是传统农区,要发展必须依靠开放招商。“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156亿元,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三位、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市上下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把握“持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坚持以四项重点带全局、以“三区”建设求突破,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我市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00.9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60亿元,增长22%。

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4月,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市的宁陵县产业集聚区、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睢阳区产业集聚区获得“2015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9个产业集聚区被评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今年1—6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70.8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居全省第6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居全省第4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居全省第1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9%,居全省第1位;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4万户,同比增长59.68%,居全省第1位。

“乘着高铁,一起看风景可好”、“原来你和中国最美风景只有一张火车票的距离”……“高铁”,无疑是9月份商丘人朋友圈里的最热词。9月10日,注定是载入商丘交通史册的一天。早晨6时20分,随着G6605次列车从商丘站始发开往郑州东站,历时5年建设的郑徐高铁正式通车,商丘大步迈入了高铁时代。

商丘地处陇海铁路、京九铁路交叉的黄金十字架,刚刚通车的郑徐高铁和正在建设的商合杭高铁将再次形成高铁黄金十字架,沟通东西、纵贯南北。不仅如此,未来几年大运河的开通和商丘机场的建设,商丘会兼具陆、海、空交通之利,有望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交通枢纽之一。

商丘立足全省第二个普铁、高铁“双十字”交通枢纽的优势,明确了“依托大交通、形成大物流、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战略,以“枢纽经济”引领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必将带动和辐射县(区)产业集聚区,推动全域经济转型提升发展。

家乡美笑迎四方客

天蓝水美,赏心悦目。今年,商丘人对家乡美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经过三个多月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商丘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商丘蓝”刷爆朋友圈。

在全市上下对城市环境的细心呵护下,商丘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从古城南湖到示范区日月湖,处处洋溢着市民的欢声笑语;华商大道、神火大道,条条主干道宽阔整洁,连背街小巷也整修一新,南来北往的客人一下车,禁不住感叹:商丘变了!

老家在山东曹县的李春付一家已经在商丘工作了多年,他和爱人都在梁园区一家医药企业工作。今年适逢孩子读小学,夫妻俩在商丘市区买了一套学区房,正式落户商丘。像李春付这样白手起家、实现安居乐业的人还有很多。作为区域化中心城市,商丘不仅吸引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也吸引了大量外埠人才来商丘发展。

城市虽大,出行却不难。推上一辆绿色的公共自行车,道南道北、城里城外,随你悠游。今年,我市在市区积极实施了总长205公里的119条道路新建、改造提升工程,引进了600台纯电动公交车,新开通了6条公交线路。同时,通过公共自行车二期工程,我市市区目前已有15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3600个停车桩、3000辆公共自行车,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得到有效打通。凯旋路、归德路两座立交桥的贯通,如两道彩虹跨越,让道南道北成通途。

截至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2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今年,我市强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组团,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持续推进“六城”联创工作,围绕高铁商贸区、古城文化旅游区和商务中心区“金三角”建设,加快市政道路管网改造、园林绿化、内河水系治理,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市容市貌大为改观,中心城市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创业潮凝聚新动力

一座宜居的城市,还要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成为干事创业的沃土。我市积极营造政策优惠、服务优质、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形成就业渠道广、创业机会多、产业发展旺的生动局面。

通过强化主导产业,加快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商贸、休闲等配套设施,我市形成了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阵地,进一步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5年12月,商丘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实现我市‘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抓手”。

在城市、在乡村,一股股勇闯市场、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激流正在汇聚壮大。他们中有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工人、家庭妇女等。柘城县农家女王茜被推选为农村淘宝合伙人代表,走上联合国讲台,与不同国家的创业者共同分享创业经验……

通过媒体宣传、政策激励,我市创新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去年以来,一大批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各类创业创新综合性、专业性园区迅猛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创业创新园区33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9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科技孵化器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企业技术中心36个。“双创”工作开展不到一年,创新创业的政策红利初步释放。创业培训、人才引进和培养、公共服务等配套措施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税支持、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

商丘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凝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责任编辑: 贺宇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文化路包河桥路面塌陷 市政部门已计划对桥板进行更换
弱电入地 可破“线杆立在路中间”难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生产车间 热火朝天
工人在生产流水线上作业
志愿者在行动
无人机、机器人消防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