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楼村党支部:坚守初心,让穷乡僻壤改变了模样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道军 李娅飞 马晓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5-31 03:32

宋楼村党支部书记范加良为融媒体记者介绍该村辣椒种植情况。本报记者 马晓伟 摄

范加良与村民在火龙果种植基地查看长势。本报记者 马晓伟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夏日的清晨,站在景珂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楼顶放眼四望,田野里整齐的塑料大棚连片成方,像一排排起伏的浪花,与远处微微泛黄的麦田交相辉映;徜徉在大棚田间的水泥路上,一个个小“蒙古包”坐落在大棚门口——这里就是周集乡草莓基地,有大棚600多座,占地1500余亩。

“近年来,俺村每年的集体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村支部把这些钱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脱贫户分红,为脱贫户提供收入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持。”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范加良满脸欣慰。

5月25日,商丘日报融媒体采访组来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周集乡宋楼村,解码村党支部一班人坚守为民服务初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带领群众20年接续奋斗的故事。

宋楼村位于周集乡东部,与虞城县接壤,距离市区约15公里,通过村的大路连一条县道也没有。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599亩,人均耕地1.34亩。曾经,因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全村1900多人口全靠种粮,过着纯农耕的生活,经济十分落后,用“穷乡僻壤”这个词来形容也不为过。

“我2001年当选村支部书记,到现在20年了。在这20年里,我们村班子基本没有大变动。都说农村工作难干,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你只要认准干部是为群众服务的,办事公平公正,不掺杂私情和个人利益,不侵害群众利益,群众就会拥护,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范加良告诉记者,村支部一班人坚守为民服务初心,以苦干实干精神,带领群众团结一致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以前,俺村没有一条水泥路,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根本没法出门。村里也没一个像样的产业,村民全靠种庄稼养家糊口。”说起当年的情况,范加良感触颇深,他是宋楼村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强村的见证者,更是实施者。

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2015年,村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和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到梁园区双八镇考察草莓种植情况,又从郑州请来了技术员对土地进行测评。“当年,俺村先发展了20座大棚。经过一年的试验,一个大棚能赚4万元左右。”范加良说,草莓种植是村里发展的第一个产业,这个项目很符合宋楼村的实际情况。它就像一颗火种一样,一下点燃了村民们的激情。2016年,村里流转了100亩土地建成了草莓种植基地,并成立了商丘市景珂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到2017年建成44座大棚,2018年建成78座大棚,2019年开始形成规模,又流转了1200亩土地,建成了500多座大棚。

村里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也跟着提升。在党的扶贫政策扶持下,曾经的贫困村如今也都通了自来水,宽带网络更是覆盖到家家户户,村民甚至不用出门,只需动动手指,草莓就在网上销售一空。水泥路更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就连昔日的废旧坑塘也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争相前来“打卡”的荷花池。设有凉亭、长椅和各类健身器材的文化广场更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今,村里的1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过上了好日子,生活越来越有了奔头。“是党的好政策救了俺一家,当年俺当家的遭遇车祸后,丧失了劳动能力,一直卧床不起。帮扶干部知道俺家的情况后,专门带他去看专家,给他做了手术,俺当家的手术后慢慢恢复了体力。村里又给他安排了公益岗,月收入1000元钱,俺俩人低保一月300多,残疾人补助每月60元,土地流转还有产业分红,一年收入几万块钱,再也不为过日子发愁了。”脱贫户闫爱英一家曾因病致贫,如今不但日子越过越红火,还住上了新楼房。

记者见景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村干部谷永峰时,他正在大棚里管理火龙果。“火龙果是我们最近两年引进的又一个种植项目,我自己建了8座大棚,一座棚年收益不低于6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人数也越来越多,现在已由原来的70多户增加到了的100多户。”谷永峰说,下一步他还将大面积推广火龙果种植,尤其是优先发展脱贫户,对他们提供肥料和技术指导,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俺村班子7名干部全是党员。党员就要服务好群众,把党的政策落实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让大家越过越富裕,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多年来,范加良团结带领村班子跑项目、要政策、争资金,通过辛勤的努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2016年春末,村里研究流转土地扩大草莓种植规模的事,用“四议两公开”办法征求群众意见。有一天开会时下着大雨,群众踊跃来开会,屋里站不下了,许多人站在门外打着伞听会、参与讨论。“人心齐了、气顺了,还有什么办不了的事?”范加良这样总结道。

“学党史怎么学?关键要落脚到为群众办实事上,要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谈及党史学习教育,范加良表示,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发展好大棚产业,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不让一户村民返贫。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进一步提升宋楼村发展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把宋楼村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农村的样板。

记者感言

牢记使命 接续奋斗

“认准干部是为群众服务的”。朴实的话语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范加良带领宋楼村党支部一班人,20年坚守为民服务初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带领群众接续奋斗,乘着党的扶贫政策的春风,让宋楼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宋楼村党支部用生动的实践证明了这一论断: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公开公平公正处理矛盾,村干部示范引领,让草莓产业从无到有到发展成基地,富了村民、强了集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水泥路、自来水、宽带通到家家户户,废旧坑塘变成荷花池,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生活;1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过上了好日子,生活越来越有了奔头——真正实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决胜脱贫路,启航新征程。有党支部这样的坚强堡垒,有共产党员这面鲜红的旗帜,宋楼村一定会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李道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宋楼村党支部:坚守初心,让穷乡僻壤改变了模样
2021-05-31 03:32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道军 李娅飞 马晓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宋楼村党支部书记范加良为融媒体记者介绍该村辣椒种植情况。本报记者 马晓伟 摄

范加良与村民在火龙果种植基地查看长势。本报记者 马晓伟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夏日的清晨,站在景珂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楼顶放眼四望,田野里整齐的塑料大棚连片成方,像一排排起伏的浪花,与远处微微泛黄的麦田交相辉映;徜徉在大棚田间的水泥路上,一个个小“蒙古包”坐落在大棚门口——这里就是周集乡草莓基地,有大棚600多座,占地1500余亩。

“近年来,俺村每年的集体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村支部把这些钱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脱贫户分红,为脱贫户提供收入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持。”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范加良满脸欣慰。

5月25日,商丘日报融媒体采访组来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周集乡宋楼村,解码村党支部一班人坚守为民服务初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带领群众20年接续奋斗的故事。

宋楼村位于周集乡东部,与虞城县接壤,距离市区约15公里,通过村的大路连一条县道也没有。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599亩,人均耕地1.34亩。曾经,因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全村1900多人口全靠种粮,过着纯农耕的生活,经济十分落后,用“穷乡僻壤”这个词来形容也不为过。

“我2001年当选村支部书记,到现在20年了。在这20年里,我们村班子基本没有大变动。都说农村工作难干,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你只要认准干部是为群众服务的,办事公平公正,不掺杂私情和个人利益,不侵害群众利益,群众就会拥护,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范加良告诉记者,村支部一班人坚守为民服务初心,以苦干实干精神,带领群众团结一致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以前,俺村没有一条水泥路,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根本没法出门。村里也没一个像样的产业,村民全靠种庄稼养家糊口。”说起当年的情况,范加良感触颇深,他是宋楼村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强村的见证者,更是实施者。

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2015年,村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和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到梁园区双八镇考察草莓种植情况,又从郑州请来了技术员对土地进行测评。“当年,俺村先发展了20座大棚。经过一年的试验,一个大棚能赚4万元左右。”范加良说,草莓种植是村里发展的第一个产业,这个项目很符合宋楼村的实际情况。它就像一颗火种一样,一下点燃了村民们的激情。2016年,村里流转了100亩土地建成了草莓种植基地,并成立了商丘市景珂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到2017年建成44座大棚,2018年建成78座大棚,2019年开始形成规模,又流转了1200亩土地,建成了500多座大棚。

村里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也跟着提升。在党的扶贫政策扶持下,曾经的贫困村如今也都通了自来水,宽带网络更是覆盖到家家户户,村民甚至不用出门,只需动动手指,草莓就在网上销售一空。水泥路更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就连昔日的废旧坑塘也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争相前来“打卡”的荷花池。设有凉亭、长椅和各类健身器材的文化广场更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今,村里的1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过上了好日子,生活越来越有了奔头。“是党的好政策救了俺一家,当年俺当家的遭遇车祸后,丧失了劳动能力,一直卧床不起。帮扶干部知道俺家的情况后,专门带他去看专家,给他做了手术,俺当家的手术后慢慢恢复了体力。村里又给他安排了公益岗,月收入1000元钱,俺俩人低保一月300多,残疾人补助每月60元,土地流转还有产业分红,一年收入几万块钱,再也不为过日子发愁了。”脱贫户闫爱英一家曾因病致贫,如今不但日子越过越红火,还住上了新楼房。

记者见景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村干部谷永峰时,他正在大棚里管理火龙果。“火龙果是我们最近两年引进的又一个种植项目,我自己建了8座大棚,一座棚年收益不低于6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人数也越来越多,现在已由原来的70多户增加到了的100多户。”谷永峰说,下一步他还将大面积推广火龙果种植,尤其是优先发展脱贫户,对他们提供肥料和技术指导,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俺村班子7名干部全是党员。党员就要服务好群众,把党的政策落实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让大家越过越富裕,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多年来,范加良团结带领村班子跑项目、要政策、争资金,通过辛勤的努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2016年春末,村里研究流转土地扩大草莓种植规模的事,用“四议两公开”办法征求群众意见。有一天开会时下着大雨,群众踊跃来开会,屋里站不下了,许多人站在门外打着伞听会、参与讨论。“人心齐了、气顺了,还有什么办不了的事?”范加良这样总结道。

“学党史怎么学?关键要落脚到为群众办实事上,要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谈及党史学习教育,范加良表示,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发展好大棚产业,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不让一户村民返贫。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进一步提升宋楼村发展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把宋楼村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农村的样板。

记者感言

牢记使命 接续奋斗

“认准干部是为群众服务的”。朴实的话语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范加良带领宋楼村党支部一班人,20年坚守为民服务初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带领群众接续奋斗,乘着党的扶贫政策的春风,让宋楼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宋楼村党支部用生动的实践证明了这一论断: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公开公平公正处理矛盾,村干部示范引领,让草莓产业从无到有到发展成基地,富了村民、强了集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水泥路、自来水、宽带通到家家户户,废旧坑塘变成荷花池,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生活;1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过上了好日子,生活越来越有了奔头——真正实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决胜脱贫路,启航新征程。有党支部这样的坚强堡垒,有共产党员这面鲜红的旗帜,宋楼村一定会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李道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5月7日)
网友留言选登(4月30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河畔起舞
睢杞战役主战场: 红...
我们的中国梦——文 ...
夏邑县火店镇的小学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