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的杨俊英:“衣裳堆得像麦秸垛,多嘞穿不完”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白 鹏 李文台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5-31 03:30

杨俊英老人近照。

左图:融媒体采访组采访杨俊英老人。右图:孙媳妇万霞陪同杨俊英老人逛超市。 朱丽洁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初夏的豫东大地一片金黄,万顷良田里的小麦等待收获。

5月26日,在这个即将迎来收获的时节,商丘日报“百岁人家感党恩”融媒体采访组来到永城市龙岗镇米庄村西王楼自然村,寻访102岁的女寿星杨俊英。

杨俊英老人娘家在龙岗镇杨楼村,十九岁那年她嫁到米庄村西王楼自然村。她姐妹三人,她的丈夫兄弟三人,他们夫妻二人都是排行第二。她和丈夫育有一个儿子,有两个孙子三个孙女。现在全家五世同堂,过得其乐融融。

“娘家不穷,也是贫农,嫁到这穷得很!”杨俊英老人声音洪亮,回忆起以前的事思路清晰。她嫁过来时候,家里只有一件月白色的布衫,分家时给了他们夫妻二人一亩半地,住的是两间土坯房,靠拾柴火、薅野菜度日。家里地少不够吃,她的丈夫靠给地主打短工挣点钱,勉强糊口度日子。

杨俊英提起当年“鬼子来了”的往事记忆犹新:“日本鬼子来了,我们都跑。小孩爹(丈夫)让日本人逮住了,可遭了大罪。小孩爹让日本人带走干活,经常挨打。后来,俺爹和俺大爷在王阁村的一个沟里找到他了,他都不会说话了,一身伤,褂子都沾到肉皮上了,揭都揭不掉。一个多月,才能把褂子从结痂的肉上揭掉。伤好了以后,小孩爹还干活养家。但是他不敢在家住了,就领着侄子满处跑,躲着睡。”

解放后,共产党给分了地,她和丈夫、儿子一家三口,告别了解放前给地主打短工、经常忍饥挨饿的不安分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包干”,她家当时9口人,每人联产承包了1亩7分3的耕地,还添置了对把子牛(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犊),家里的土坯房翻盖成了4间砖瓦房,日子越过越好了。

杨俊英老人现在住在临街的两层楼里,有3间门面房300多平方米。他们村里已经和龙岗镇区连在一起了。

杨俊英老人的丈夫活到70多岁,1989年就去世了。杨俊英老人现在和大儿子、大孙子一家住在一起。她的大孙子王明星高中毕业,现任米庄村村主任。王明星的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都在郑州工作。老人的二孙子在郑州一家国企任副总裁,二孙子的大女儿硕士研究生在读,二女儿上小学六年级。杨俊英老人的三个孙女,都在外地打工,日子过得也不错。

杨俊英老人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孙子辈、重孙子辈的孩子每到周末便开车回来看她。今年重孙子、重孙女一共给她买了7个棉袄。“衣裳堆得像麦秸垛,多嘞穿不完。现在谁再给我买衣服,我就生气,这不是浪费钱吗?”“会过”了一辈子的杨俊英老人说起这些有些责怪。

杨俊英老人的牙齿很好,平日里还能吃焦馍。她自己能走路,她的大孙媳妇万霞怕累着老人,经常用轮椅推着她去逛镇区的超市买焦馍吃,带她去老年人多的地方找人聊天。

万霞说:“俺奶奶经常说,‘可不能再给我买啥了,我啥都不缺!’我都是骗她衣服便宜,她才让买,才肯穿。”“俺奶奶一辈子当家,说啥是啥,全家都听她的。”万霞还说。

今年90岁的朱玉真,是杨俊英老人的侄媳妇,也是她家的邻居,朱玉真说:“俺公公死的早,俺婆婆是个老实人。俺嫁过来以后,就跟着俺婶子过。俺婶子心眼好,疼小孩,她说啥俺都听着。俺家小孩都是跟着她长大的,她待俺们跟待自己家小孩一样。”

杨俊英老人还自己夸起了自己:“孙媳妇现在眼也不行了,都看不见缝针,我现在自己还能缝衣服。我14岁会织布,人家一天织2尺,我能织4尺!”

“现在的日子好了,我领着15口子人过。有大学毕业的,有在郑州上班的,俺们家的人没一个闲人,我能不值吗?我吃的可不瘦,主要是心里过得润,比过去强一万倍!”杨俊英老人提起如今家里的日子充满自豪。

“新闻1+1”

杨俊英的长寿之道

杨俊英老人生于1919年7月,今年102岁。她和家人“跑过日本”。她的丈夫曾被日本鬼子打的半死,靠给地主家干活糊口。前半生她饱尝生活的艰辛,解放以后全家人的日子才越过越好。她的儿孙都孝顺,她家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和睦之家。

长寿基因:杨俊英老人的母亲活到了90多岁,她的两个姐妹活到了80多岁,家族有长寿基因。

生活习惯:老人不吃肉、不爱吃鸡蛋,爱吃菜、吃馍,一顿饭一碗汤、一个馍,小半碗菜。她的牙口好,还能吃焦馍,不爱吃水果。她每天早起早睡,作息有规律,天明6点多就起床,吃过晚饭就睡觉。白天还要小睡3次,分别在早饭后、午饭前、午饭后。

心态处事:老人识大体、明事理,当家一辈子。用她孙媳妇的话说:“俺奶奶一辈子当家,说啥是啥,全家都听她的。”

社会因素:五世同堂,家庭和睦。老人只有一个儿子,她和儿子、大孙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孙子、重孙子辈的孩子都有工作,生活富裕,经常来看她。(白 鹏)

本栏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袁国豪摄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102岁的杨俊英:“衣裳堆得像麦秸垛,多嘞穿不完”
2021-05-31 03:30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白 鹏 李文台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杨俊英老人近照。

左图:融媒体采访组采访杨俊英老人。右图:孙媳妇万霞陪同杨俊英老人逛超市。 朱丽洁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初夏的豫东大地一片金黄,万顷良田里的小麦等待收获。

5月26日,在这个即将迎来收获的时节,商丘日报“百岁人家感党恩”融媒体采访组来到永城市龙岗镇米庄村西王楼自然村,寻访102岁的女寿星杨俊英。

杨俊英老人娘家在龙岗镇杨楼村,十九岁那年她嫁到米庄村西王楼自然村。她姐妹三人,她的丈夫兄弟三人,他们夫妻二人都是排行第二。她和丈夫育有一个儿子,有两个孙子三个孙女。现在全家五世同堂,过得其乐融融。

“娘家不穷,也是贫农,嫁到这穷得很!”杨俊英老人声音洪亮,回忆起以前的事思路清晰。她嫁过来时候,家里只有一件月白色的布衫,分家时给了他们夫妻二人一亩半地,住的是两间土坯房,靠拾柴火、薅野菜度日。家里地少不够吃,她的丈夫靠给地主打短工挣点钱,勉强糊口度日子。

杨俊英提起当年“鬼子来了”的往事记忆犹新:“日本鬼子来了,我们都跑。小孩爹(丈夫)让日本人逮住了,可遭了大罪。小孩爹让日本人带走干活,经常挨打。后来,俺爹和俺大爷在王阁村的一个沟里找到他了,他都不会说话了,一身伤,褂子都沾到肉皮上了,揭都揭不掉。一个多月,才能把褂子从结痂的肉上揭掉。伤好了以后,小孩爹还干活养家。但是他不敢在家住了,就领着侄子满处跑,躲着睡。”

解放后,共产党给分了地,她和丈夫、儿子一家三口,告别了解放前给地主打短工、经常忍饥挨饿的不安分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包干”,她家当时9口人,每人联产承包了1亩7分3的耕地,还添置了对把子牛(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犊),家里的土坯房翻盖成了4间砖瓦房,日子越过越好了。

杨俊英老人现在住在临街的两层楼里,有3间门面房300多平方米。他们村里已经和龙岗镇区连在一起了。

杨俊英老人的丈夫活到70多岁,1989年就去世了。杨俊英老人现在和大儿子、大孙子一家住在一起。她的大孙子王明星高中毕业,现任米庄村村主任。王明星的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都在郑州工作。老人的二孙子在郑州一家国企任副总裁,二孙子的大女儿硕士研究生在读,二女儿上小学六年级。杨俊英老人的三个孙女,都在外地打工,日子过得也不错。

杨俊英老人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孙子辈、重孙子辈的孩子每到周末便开车回来看她。今年重孙子、重孙女一共给她买了7个棉袄。“衣裳堆得像麦秸垛,多嘞穿不完。现在谁再给我买衣服,我就生气,这不是浪费钱吗?”“会过”了一辈子的杨俊英老人说起这些有些责怪。

杨俊英老人的牙齿很好,平日里还能吃焦馍。她自己能走路,她的大孙媳妇万霞怕累着老人,经常用轮椅推着她去逛镇区的超市买焦馍吃,带她去老年人多的地方找人聊天。

万霞说:“俺奶奶经常说,‘可不能再给我买啥了,我啥都不缺!’我都是骗她衣服便宜,她才让买,才肯穿。”“俺奶奶一辈子当家,说啥是啥,全家都听她的。”万霞还说。

今年90岁的朱玉真,是杨俊英老人的侄媳妇,也是她家的邻居,朱玉真说:“俺公公死的早,俺婆婆是个老实人。俺嫁过来以后,就跟着俺婶子过。俺婶子心眼好,疼小孩,她说啥俺都听着。俺家小孩都是跟着她长大的,她待俺们跟待自己家小孩一样。”

杨俊英老人还自己夸起了自己:“孙媳妇现在眼也不行了,都看不见缝针,我现在自己还能缝衣服。我14岁会织布,人家一天织2尺,我能织4尺!”

“现在的日子好了,我领着15口子人过。有大学毕业的,有在郑州上班的,俺们家的人没一个闲人,我能不值吗?我吃的可不瘦,主要是心里过得润,比过去强一万倍!”杨俊英老人提起如今家里的日子充满自豪。

“新闻1+1”

杨俊英的长寿之道

杨俊英老人生于1919年7月,今年102岁。她和家人“跑过日本”。她的丈夫曾被日本鬼子打的半死,靠给地主家干活糊口。前半生她饱尝生活的艰辛,解放以后全家人的日子才越过越好。她的儿孙都孝顺,她家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和睦之家。

长寿基因:杨俊英老人的母亲活到了90多岁,她的两个姐妹活到了80多岁,家族有长寿基因。

生活习惯:老人不吃肉、不爱吃鸡蛋,爱吃菜、吃馍,一顿饭一碗汤、一个馍,小半碗菜。她的牙口好,还能吃焦馍,不爱吃水果。她每天早起早睡,作息有规律,天明6点多就起床,吃过晚饭就睡觉。白天还要小睡3次,分别在早饭后、午饭前、午饭后。

心态处事:老人识大体、明事理,当家一辈子。用她孙媳妇的话说:“俺奶奶一辈子当家,说啥是啥,全家都听她的。”

社会因素:五世同堂,家庭和睦。老人只有一个儿子,她和儿子、大孙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孙子、重孙子辈的孩子都有工作,生活富裕,经常来看她。(白 鹏)

本栏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袁国豪摄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5月7日)
网友留言选登(4月30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河畔起舞
睢杞战役主战场: 红...
我们的中国梦——文 ...
夏邑县火店镇的小学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