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英烈 正气荡人间

——“王氏三烈士”英勇事迹响彻睢县大地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文剑 黄业波 胡绪全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4-23 07:49

在王氏三烈士纪念馆院内,采访组与当地学者、干部、村民座谈。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在王氏三烈士纪念馆内,采访组通过观看展板了解“王氏三烈士”的革命事迹。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4月13日,商丘日报“百年华诞寻初心”采访组来到匡城乡英王村,探访“王氏三烈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故事。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旁边,王氏三烈士纪念馆——两栋两层16间老房子,历经沧桑,依旧巍然矗立。

英王村是个有历史故事和光荣传统的村庄。相传,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后,大将王贵后人为躲避灾难落户于此,后人奉王贵为英王而得名。千百年来,英王村村民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睢县抗日斗争史上,王氏三烈士的英勇事迹响彻睢县大地,被广泛传颂。”睢县党史研究专家洪广亮说,“为了抵御日寇的侵略,以王鸿钧为主的王氏家族可谓是毁家纾难、捐躯报国。”

抗战前,王鸿钧的父亲王渭斌家是当时方圆几十里的大户,有9个儿子,王鸿钧是家中七子。父亲为了严教儿女与乡邻儿童,特意聘请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好友阎子乘办起了私塾。阎子乘经常以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在王氏兄弟幼小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爱国救民的种子。

王鸿钧1927年考取开封第一师范学校,1934年考取北京大学。1935年12月,积极参与和组织由党领导的北平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祖国领土完整。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年初,中共睢县中心县委成立,组织上派王鸿钧回到家乡任县委委员。

1938年5月,日寇侵入睢县后,王鸿钧先后动员三哥王鸿翔、五哥王鸿业带领家丁,排兵布阵,抵御日寇的侵扰。7月,在中共睢县中心县委书记张辑五领导下,他们兄弟三人组建抗日武装,捐献家中财产,援助抗日武装发展。后来,参加李寿山领导的抗日武装“二团队”, 至此兄弟三人受党委托在“二团队”正式开始抗战生涯。

1938年8月,日军发现“二团队”的一个驻地大张村,并实施突袭。团长李寿山、政治部主任王鸿钧要求立即突围。身为团部副官的王鸿业带领后勤人员与敌人搏杀,身负重伤,当他突破寨墙时不幸失足落入壕沟,溺水牺牲,时年33岁。

1938年10月,在大张村的又一次战斗中,大部分战士牺牲,任 “二团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的王鸿翔被俘。在日军酷刑逼供下,他威武不屈,后被处死,牺牲时35岁。

1938年11月,“二团队”正式编入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二团二营,王鸿钧任教导员,随彭雪枫到永城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王鸿钧奉命在津浦路边收留新四军伤员和家属,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日夜奔忙操劳,不幸病魔缠身。因随军不便,豫皖苏边区党委决定调他到宿东任中心县委书记,开展津浦路西对敌地下斗争。1941年11月,王鸿钧病情恶化,与世长辞,时年仅27岁。王鸿钧牺牲后,葬于江苏宿县。

“当时牺牲的不仅有王氏三英烈,在他们的影响和带领下,俺村和周边村进步青年还有二三十人,是他们的精神和英雄气概激励着大家。”该村原支部书记王义修说。

“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居乐业,作为新任支部书记,我更有责任和担当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慰藉英烈们。”该村支部书记许素芝说,在脱贫攻坚中,该村在乡村党员干部带领下,发展大蒜种植500亩、草莓大棚20座,存栏500头以上的养牛户5户、1000头以上养猪户4家,8个养鸡大棚存栏6万余只、散养户达30%以上,建立服饰加工车间1个,群众的生活正向小康迈进。

“匡城是一块古老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匡城乡乡长张来峰说,“王氏三烈士的故事发生在匡城并不意外,匡城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古出豪杰。现在匡城乡境内还有古城墙、凤凰蛋、狼烟洞、点将台等历史古迹。除了王氏三烈士的故事,匡城乡还有‘死亡前的婚礼’‘迟到的勋章’‘用生命保护拥军粮’等感人的革命故事。”

红色文化激励着匡城乡干部群众奋勇向前,为匡城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匡城乡乡长张来峰说,近年来,匡城乡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围绕脱贫增收、富民强乡发力, 2020年年底全乡贫困人口8186人全部顺利脱贫,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2529元增至16291元。全乡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223.9万元,新修道路73.3公里,新建党群服务中心17座、文体广场13处,新建扶贫车间10座、光伏电站13座2700千瓦、产业大棚126座,村民越来越富,乡村越来越美。

谈起今后的发展,乡党委书记孟晓东说,匡城乡将以学党史、悟思想、谋发展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围绕打造“特色古镇”为目标,定位“文化旅游显特色、项目实施带产业、三产融合谋发展”发展模式,发展特色西瓜、冬桃、食用牡丹、蒲公英、羊肚菌等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发展食品加工和服饰加工产业,实现匡城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记者感言

铭记历史 发奋前行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发奋前行。

“铮铮铁骨不惜死,兄弟三人皆英雄。”在商丘抗日战争史上,睢县匡城乡英王村爱国绅士王渭滨的三个儿子王鸿翔、王鸿业、王鸿钧“王氏三烈士”先后为抗战捐躯。

匡城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流传着英王村“王氏三烈士”的革命事迹、火烧草寺庙的抗战故事、洼张村张金芳用生命保护拥军粮的壮举等一系列红色故事。该乡古迹众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该乡按照“文、旅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采访团一行重温了当年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目睹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画面。这里是英雄们从小生活的地方,是睢县抗日英烈们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匡城乡红色教育基地。她时刻激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这片热土建设得更加美好。

(黄业波)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一门三英烈 正气荡人间
——“王氏三烈士”英勇事迹响彻睢县大地
2021-04-23 07:49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文剑 黄业波 胡绪全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在王氏三烈士纪念馆院内,采访组与当地学者、干部、村民座谈。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在王氏三烈士纪念馆内,采访组通过观看展板了解“王氏三烈士”的革命事迹。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4月13日,商丘日报“百年华诞寻初心”采访组来到匡城乡英王村,探访“王氏三烈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故事。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旁边,王氏三烈士纪念馆——两栋两层16间老房子,历经沧桑,依旧巍然矗立。

英王村是个有历史故事和光荣传统的村庄。相传,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后,大将王贵后人为躲避灾难落户于此,后人奉王贵为英王而得名。千百年来,英王村村民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睢县抗日斗争史上,王氏三烈士的英勇事迹响彻睢县大地,被广泛传颂。”睢县党史研究专家洪广亮说,“为了抵御日寇的侵略,以王鸿钧为主的王氏家族可谓是毁家纾难、捐躯报国。”

抗战前,王鸿钧的父亲王渭斌家是当时方圆几十里的大户,有9个儿子,王鸿钧是家中七子。父亲为了严教儿女与乡邻儿童,特意聘请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好友阎子乘办起了私塾。阎子乘经常以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在王氏兄弟幼小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爱国救民的种子。

王鸿钧1927年考取开封第一师范学校,1934年考取北京大学。1935年12月,积极参与和组织由党领导的北平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祖国领土完整。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年初,中共睢县中心县委成立,组织上派王鸿钧回到家乡任县委委员。

1938年5月,日寇侵入睢县后,王鸿钧先后动员三哥王鸿翔、五哥王鸿业带领家丁,排兵布阵,抵御日寇的侵扰。7月,在中共睢县中心县委书记张辑五领导下,他们兄弟三人组建抗日武装,捐献家中财产,援助抗日武装发展。后来,参加李寿山领导的抗日武装“二团队”, 至此兄弟三人受党委托在“二团队”正式开始抗战生涯。

1938年8月,日军发现“二团队”的一个驻地大张村,并实施突袭。团长李寿山、政治部主任王鸿钧要求立即突围。身为团部副官的王鸿业带领后勤人员与敌人搏杀,身负重伤,当他突破寨墙时不幸失足落入壕沟,溺水牺牲,时年33岁。

1938年10月,在大张村的又一次战斗中,大部分战士牺牲,任 “二团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的王鸿翔被俘。在日军酷刑逼供下,他威武不屈,后被处死,牺牲时35岁。

1938年11月,“二团队”正式编入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二团二营,王鸿钧任教导员,随彭雪枫到永城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王鸿钧奉命在津浦路边收留新四军伤员和家属,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日夜奔忙操劳,不幸病魔缠身。因随军不便,豫皖苏边区党委决定调他到宿东任中心县委书记,开展津浦路西对敌地下斗争。1941年11月,王鸿钧病情恶化,与世长辞,时年仅27岁。王鸿钧牺牲后,葬于江苏宿县。

“当时牺牲的不仅有王氏三英烈,在他们的影响和带领下,俺村和周边村进步青年还有二三十人,是他们的精神和英雄气概激励着大家。”该村原支部书记王义修说。

“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居乐业,作为新任支部书记,我更有责任和担当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慰藉英烈们。”该村支部书记许素芝说,在脱贫攻坚中,该村在乡村党员干部带领下,发展大蒜种植500亩、草莓大棚20座,存栏500头以上的养牛户5户、1000头以上养猪户4家,8个养鸡大棚存栏6万余只、散养户达30%以上,建立服饰加工车间1个,群众的生活正向小康迈进。

“匡城是一块古老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匡城乡乡长张来峰说,“王氏三烈士的故事发生在匡城并不意外,匡城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古出豪杰。现在匡城乡境内还有古城墙、凤凰蛋、狼烟洞、点将台等历史古迹。除了王氏三烈士的故事,匡城乡还有‘死亡前的婚礼’‘迟到的勋章’‘用生命保护拥军粮’等感人的革命故事。”

红色文化激励着匡城乡干部群众奋勇向前,为匡城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匡城乡乡长张来峰说,近年来,匡城乡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围绕脱贫增收、富民强乡发力, 2020年年底全乡贫困人口8186人全部顺利脱贫,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2529元增至16291元。全乡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223.9万元,新修道路73.3公里,新建党群服务中心17座、文体广场13处,新建扶贫车间10座、光伏电站13座2700千瓦、产业大棚126座,村民越来越富,乡村越来越美。

谈起今后的发展,乡党委书记孟晓东说,匡城乡将以学党史、悟思想、谋发展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围绕打造“特色古镇”为目标,定位“文化旅游显特色、项目实施带产业、三产融合谋发展”发展模式,发展特色西瓜、冬桃、食用牡丹、蒲公英、羊肚菌等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发展食品加工和服饰加工产业,实现匡城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记者感言

铭记历史 发奋前行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发奋前行。

“铮铮铁骨不惜死,兄弟三人皆英雄。”在商丘抗日战争史上,睢县匡城乡英王村爱国绅士王渭滨的三个儿子王鸿翔、王鸿业、王鸿钧“王氏三烈士”先后为抗战捐躯。

匡城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流传着英王村“王氏三烈士”的革命事迹、火烧草寺庙的抗战故事、洼张村张金芳用生命保护拥军粮的壮举等一系列红色故事。该乡古迹众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该乡按照“文、旅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采访团一行重温了当年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目睹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画面。这里是英雄们从小生活的地方,是睢县抗日英烈们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匡城乡红色教育基地。她时刻激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这片热土建设得更加美好。

(黄业波)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4月22日)
市政部门快速行动 新路面已铺好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奋力“虫口夺粮” 确...
视觉新闻
射箭高手聚商丘 张弓...
工人在锂电池生产车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