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的梁氏:“你说现在的日子有多得!”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圣英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4-22 05:58

梁氏老人近照。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左图:104岁的梁氏喜欢骑三轮车,赶集赶会,走亲访友。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右图:梁氏老人讲起事来,思路清晰,记性很好。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104岁的老太太扶住三轮车把,稳稳地上车、前行、转弯、下车,一圈下来,气定神闲,引得众人一片喝彩。

老人名叫梁氏,生于1917年,柘城县皇集乡如意村第九村民组人。除了有点耳背,老人家身子骨十分硬朗。“这10来年光三轮车她都换3辆了。”孙女张春晓说,“前几天赶集,奶奶还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提着食品袋,里面有几个馒头。买馍给孙子送去了。”

一生的操劳和辛苦,都藏在老人密密麻麻的皱纹里;现在生活的幸福感,挂在老人微笑的嘴角边。

“我100多岁了,这辈子俺啥都经历过。”老人说,“那一年,俺妮儿才3岁,大晌午突然天黑了,一天的星星。我赶紧给俺妮儿说快敲盆,天狗吃太阳了!结果第二年是歉年,多粗的榆树,啪嗒啪嗒敲掉皮,晒干了筛一筛,掺着红薯面摊烙馍。就这样还有了上顿没下顿。村里不少人出外要饭了,那日子真叫苦!”

记者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在1941年9月21日,我国确实发生了日全食,从新疆到福建的大半个中国都能看到。次年,即1942年,暴发了中原大饥荒。1000万人的河南省,饿死大约300万人。电影《一九四二》记录的就是在中原大地上发生的哀鸿遍野、惨绝人寰的一幕。

也许痛苦的印记最为深刻,老人道起了80年前的一首悲伤的民谣:“蚂蚱吃,撵子溜,后面跟着轱辘子舅。轱辘子舅还好点,后面跟着猫老爷。”经过反复询问,老人用本地方言说的“撵子”是一种小蚂蚱,“轱辘子舅”是豆虫,“猫老爷”是毛毛虫。意思是1942年发生了蝗灾,庄稼被蝗虫、豆虫、毛毛虫糟蹋得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成为老人一生中的痛。

老人的大女儿名叫张玉兰,今年84岁。她说,母亲命苦,3岁丧母,12岁丧父,20岁嫁到张家。张家也是穷得冒烟。“听我爹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奶奶因为饿得活不下去,带着我两个叔叔逃荒去了。两个叔叔一个叫骨朵,一个叫富。解放以后,为了寻找他们,家人费了不少劲,去过很多地方都没找到。”

在张玉兰的记忆里,母亲天天睡得最晚、起得最早。“俺爹娘就有我跟弟弟俺姊妹俩。小时候连老带少一家9口人,根本养活不起。只能借地主家的粮食,借一斗,还两斗。为了贴补家用,俺爹磨油,俺娘炒芝麻。我那时候还够不着磨,就拿着笤帚扫芝麻。”

一家人昼夜劳作,惨淡经营,勉强度日。但碰到兵荒马乱,这样窘迫的日子也难以为继。“那一年吃罢晌午饭,孩子爹说,快跑快跑,蛮子进村了!蛮子就是日本兵。”梁氏的思绪回到80多年前,“那时刚收完小麦,蛮子连人带马没少糟蹋粮食。我那时躲到吴桥妹妹家住了。蛮子在咱如意馆村一共住了1月零5天。”

“我家对面就是一条公路。蛮子沿路进村后,见鸡逮鸡,见猪弄死带走。他们把俺家的鸡逮走了,我撵到东地桥头。那时候我五六岁,还不知道害怕。”张玉兰笑着说,“那时候谁能想到现在生活这么好!”

“现在吃得好,穿得好。”梁氏感慨地说,“活到现在我值得很,你说现在的日子有多得!”

2000年,86岁的老伴张云明去世了,但勤劳能干、诚信经营的家风传承了下来。老人的儿子张连志育有5女1子,在生产队里光靠工分肯定挨饿,他加工锅拍拿到集上去卖。后来,又换了一种营生。“我爹年轻时候,拉着车子拿盆换粮食,把整个河南省基本走了一遍。”张连志的四女儿张春晓告诉我们,“冬天农闲时候才出去,拉一车盆,蒸一锅馍,往各地走。饿了,借人家一碗水啃干馍,晚上睡在人家屋檐下。第二天醒来时眉毛都变白了,挂满了冰霜。”就这样,出外10来天换来一车小麦、玉米、麸皮等,再拿到市场上去卖,能挣10来元。“我大姐十二三岁时候,跟着大人去换盆。先把她车上的盆换完了,她拉着空架子车从太康一个人原路返回。俺爸继续往南阳那边走。”

吃多大的苦,才能享多大的福。2017年,77岁的张连志去世了。“到了我哥哥张海亮这一代。哥哥14岁时就跟着爸爸从新密往柘城卖散煤。凭着多年踏实肯干,哥哥生意越做越大。但他始终为人低调,热心助人。”张春晓说。据了解,张海亮是柘城县知名企业家,县人大代表,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拥有多家企业,其中,名下的柘城县如意面业有限公司日产200多吨面粉,产品销往上海、广州、杭州等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张海亮经常慰问敬老院,造福桑梓。去年疫情期间,他积极捐助消毒物品和面粉。现在皇集乡的环卫垃圾箱和许多公益设施,就是他捐助的。

儿孙成才是老太太最大的安慰,造福乡邻是老太太的夙愿。张春晓说:“我奶奶一辈子与人为善。不管亲戚朋友,只要有困难,她知道了就尽力帮忙。我记忆里,有些衣服穿着穿着没有了,都被奶奶送人了。上世纪90年代,我家装了一部电话。有在外打工的村民约好时间与家人通电话。我奶奶蹬着三轮车,挨家挨户通知。我家电话旁经常坐着一大堆人。”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梁氏老人已经成为方圆十里八乡有名的老寿星。如今,老人已经五世同堂,子孙后代60多人。“我姐的孙子已经17岁了,我们奔着六世同堂出发了!”张春晓笑着说。

“新闻1+1”

梁氏的长寿之道

今年104岁的梁氏老人是个“网红”。老人家骑三轮车的视频在手机上传播后,让许多年轻人惊叹不已。

坚持劳动:生命在于运动。长期劳作使老人有一个好体格。年轻时,她干完农活,忙完家务,还要炒芝麻、磨香油,再到集上卖。据84岁的女儿回忆,母亲那时候每天睡觉仅仅五六个小时,别人休息时她没休息,别人起床时她已经起床了。

晨练有道:70多岁之后,老人逐渐习惯了早睡早起。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早上5点多起床。晨练时正走几圈,倒走几圈,打拳踢腿,颇有章法。

喜欢活动:老人喜欢骑三轮车,赶集赶会,走亲访友,三轮车骑得虎虎生风。能自己干的事情决不麻烦别人,是她的信条。

能吃大肉:羊肉、牛肉嚼不动了,老人能吃大肉。据女儿说,一天三顿红烧肉都不厌烦。

热心助人:老人与人为善,热心助人。亲戚朋友有困难,能帮十分不帮九分。

子孙孝顺:诚信经商的家风传承下来,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子孙事业有成,老太太经济条件大为改善,有了保姆照顾,但她不依赖保姆。老太太近百岁时,还自己下厨做饭给70多岁的儿子吃。

知足常乐:老太太一点也不迷,过去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孙辈的名字也能记住。因为在苦日子里泡大的,她对眼下的幸福生活非常珍惜。她常常说:“现在吃得好、穿得好,做梦想不到过上这样的生活。我熬值了!”(宋圣英)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104岁的梁氏:“你说现在的日子有多得!”
2021-04-22 05:58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圣英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梁氏老人近照。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左图:104岁的梁氏喜欢骑三轮车,赶集赶会,走亲访友。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右图:梁氏老人讲起事来,思路清晰,记性很好。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104岁的老太太扶住三轮车把,稳稳地上车、前行、转弯、下车,一圈下来,气定神闲,引得众人一片喝彩。

老人名叫梁氏,生于1917年,柘城县皇集乡如意村第九村民组人。除了有点耳背,老人家身子骨十分硬朗。“这10来年光三轮车她都换3辆了。”孙女张春晓说,“前几天赶集,奶奶还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提着食品袋,里面有几个馒头。买馍给孙子送去了。”

一生的操劳和辛苦,都藏在老人密密麻麻的皱纹里;现在生活的幸福感,挂在老人微笑的嘴角边。

“我100多岁了,这辈子俺啥都经历过。”老人说,“那一年,俺妮儿才3岁,大晌午突然天黑了,一天的星星。我赶紧给俺妮儿说快敲盆,天狗吃太阳了!结果第二年是歉年,多粗的榆树,啪嗒啪嗒敲掉皮,晒干了筛一筛,掺着红薯面摊烙馍。就这样还有了上顿没下顿。村里不少人出外要饭了,那日子真叫苦!”

记者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在1941年9月21日,我国确实发生了日全食,从新疆到福建的大半个中国都能看到。次年,即1942年,暴发了中原大饥荒。1000万人的河南省,饿死大约300万人。电影《一九四二》记录的就是在中原大地上发生的哀鸿遍野、惨绝人寰的一幕。

也许痛苦的印记最为深刻,老人道起了80年前的一首悲伤的民谣:“蚂蚱吃,撵子溜,后面跟着轱辘子舅。轱辘子舅还好点,后面跟着猫老爷。”经过反复询问,老人用本地方言说的“撵子”是一种小蚂蚱,“轱辘子舅”是豆虫,“猫老爷”是毛毛虫。意思是1942年发生了蝗灾,庄稼被蝗虫、豆虫、毛毛虫糟蹋得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成为老人一生中的痛。

老人的大女儿名叫张玉兰,今年84岁。她说,母亲命苦,3岁丧母,12岁丧父,20岁嫁到张家。张家也是穷得冒烟。“听我爹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奶奶因为饿得活不下去,带着我两个叔叔逃荒去了。两个叔叔一个叫骨朵,一个叫富。解放以后,为了寻找他们,家人费了不少劲,去过很多地方都没找到。”

在张玉兰的记忆里,母亲天天睡得最晚、起得最早。“俺爹娘就有我跟弟弟俺姊妹俩。小时候连老带少一家9口人,根本养活不起。只能借地主家的粮食,借一斗,还两斗。为了贴补家用,俺爹磨油,俺娘炒芝麻。我那时候还够不着磨,就拿着笤帚扫芝麻。”

一家人昼夜劳作,惨淡经营,勉强度日。但碰到兵荒马乱,这样窘迫的日子也难以为继。“那一年吃罢晌午饭,孩子爹说,快跑快跑,蛮子进村了!蛮子就是日本兵。”梁氏的思绪回到80多年前,“那时刚收完小麦,蛮子连人带马没少糟蹋粮食。我那时躲到吴桥妹妹家住了。蛮子在咱如意馆村一共住了1月零5天。”

“我家对面就是一条公路。蛮子沿路进村后,见鸡逮鸡,见猪弄死带走。他们把俺家的鸡逮走了,我撵到东地桥头。那时候我五六岁,还不知道害怕。”张玉兰笑着说,“那时候谁能想到现在生活这么好!”

“现在吃得好,穿得好。”梁氏感慨地说,“活到现在我值得很,你说现在的日子有多得!”

2000年,86岁的老伴张云明去世了,但勤劳能干、诚信经营的家风传承了下来。老人的儿子张连志育有5女1子,在生产队里光靠工分肯定挨饿,他加工锅拍拿到集上去卖。后来,又换了一种营生。“我爹年轻时候,拉着车子拿盆换粮食,把整个河南省基本走了一遍。”张连志的四女儿张春晓告诉我们,“冬天农闲时候才出去,拉一车盆,蒸一锅馍,往各地走。饿了,借人家一碗水啃干馍,晚上睡在人家屋檐下。第二天醒来时眉毛都变白了,挂满了冰霜。”就这样,出外10来天换来一车小麦、玉米、麸皮等,再拿到市场上去卖,能挣10来元。“我大姐十二三岁时候,跟着大人去换盆。先把她车上的盆换完了,她拉着空架子车从太康一个人原路返回。俺爸继续往南阳那边走。”

吃多大的苦,才能享多大的福。2017年,77岁的张连志去世了。“到了我哥哥张海亮这一代。哥哥14岁时就跟着爸爸从新密往柘城卖散煤。凭着多年踏实肯干,哥哥生意越做越大。但他始终为人低调,热心助人。”张春晓说。据了解,张海亮是柘城县知名企业家,县人大代表,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拥有多家企业,其中,名下的柘城县如意面业有限公司日产200多吨面粉,产品销往上海、广州、杭州等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张海亮经常慰问敬老院,造福桑梓。去年疫情期间,他积极捐助消毒物品和面粉。现在皇集乡的环卫垃圾箱和许多公益设施,就是他捐助的。

儿孙成才是老太太最大的安慰,造福乡邻是老太太的夙愿。张春晓说:“我奶奶一辈子与人为善。不管亲戚朋友,只要有困难,她知道了就尽力帮忙。我记忆里,有些衣服穿着穿着没有了,都被奶奶送人了。上世纪90年代,我家装了一部电话。有在外打工的村民约好时间与家人通电话。我奶奶蹬着三轮车,挨家挨户通知。我家电话旁经常坐着一大堆人。”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梁氏老人已经成为方圆十里八乡有名的老寿星。如今,老人已经五世同堂,子孙后代60多人。“我姐的孙子已经17岁了,我们奔着六世同堂出发了!”张春晓笑着说。

“新闻1+1”

梁氏的长寿之道

今年104岁的梁氏老人是个“网红”。老人家骑三轮车的视频在手机上传播后,让许多年轻人惊叹不已。

坚持劳动:生命在于运动。长期劳作使老人有一个好体格。年轻时,她干完农活,忙完家务,还要炒芝麻、磨香油,再到集上卖。据84岁的女儿回忆,母亲那时候每天睡觉仅仅五六个小时,别人休息时她没休息,别人起床时她已经起床了。

晨练有道:70多岁之后,老人逐渐习惯了早睡早起。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早上5点多起床。晨练时正走几圈,倒走几圈,打拳踢腿,颇有章法。

喜欢活动:老人喜欢骑三轮车,赶集赶会,走亲访友,三轮车骑得虎虎生风。能自己干的事情决不麻烦别人,是她的信条。

能吃大肉:羊肉、牛肉嚼不动了,老人能吃大肉。据女儿说,一天三顿红烧肉都不厌烦。

热心助人:老人与人为善,热心助人。亲戚朋友有困难,能帮十分不帮九分。

子孙孝顺:诚信经商的家风传承下来,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子孙事业有成,老太太经济条件大为改善,有了保姆照顾,但她不依赖保姆。老太太近百岁时,还自己下厨做饭给70多岁的儿子吃。

知足常乐:老太太一点也不迷,过去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孙辈的名字也能记住。因为在苦日子里泡大的,她对眼下的幸福生活非常珍惜。她常常说:“现在吃得好、穿得好,做梦想不到过上这样的生活。我熬值了!”(宋圣英)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4月21日)
网友留言选登(4月18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视觉新闻
射箭高手聚商丘 张弓...
工人在锂电池生产车 ...
少先队员向养老院的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