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本报记者 司鹤欣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4-02 02:24

 

  商丘古城南城门楼。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三五”期间,商丘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唱响主旋律,弘扬“商丘好人”精神,先后创作推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改革持续深入 文旅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一系列指示精神,紧随改革工作步伐,催生了一批改革工作成果。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14个指导性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办法》《商丘市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成立商丘市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商丘市市属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商丘市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印发商丘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转发市文广新局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组织志愿者网上注册登记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学雷锋“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建设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转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商丘市市级财政社会发展等三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出台,确保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推进。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我市呈现出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的良好局面。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全市演出团体232家,娱乐场所131家,网吧413家,印刷企业80余家;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省级文化产业基地5家,省级文化产业出口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6个,河南省文化企业50强1家,市级文化产业基地30余家。

2019年1月,商丘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文旅融合发展迈出新的步伐。“十三五”期间,全市相继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旅游设施建设,旅游直接从业人员逾万人。共建成国家A级景区17家(包括永城市),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3家、国家3A级景区9家、国家2A级景区4家;建成1个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25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全市旅游业实现了倍增跨越发展。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人数共计7449.12万人次,旅游收入共计164.06亿元。“游商丘古都城 读华夏文明史”“一城阅尽五千年”的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叫响,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全面提升,商丘作为旅游城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

聚焦新时代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驻村第一书记党勤福多年扎根农村,在政策指引下,让曾经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贫困群众迈上致富路,重燃对生活的信心……

这是近期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驻村第一书记》讲述的故事。这部电影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以2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为原型,通过一系列细节刻画诠释了党和政府关爱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展示了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聚焦“中国梦”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

五年间,我市先后立项重点文艺作品50多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电影《李学生》获省文艺精品重点项目支持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一带一路”戏曲电影《拿住拿不住》《小包公》《打金枝》已拍摄完成;戏剧《浣纱记》《龙河钟声》《李香君》《王昭君》《天下清德》接力荣获全省文华大奖,取得五连冠的好成绩;大型情景剧《商颂·古城寻梦》在华商节演出并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为了进一步弘扬“商丘好人”精神,我市先后推出100多部“商丘好人”系列微电影,用微电影、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商丘好人”的形象,演绎现代商丘人的品质和风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按照省委宣传部的安排,从2016年开始,我市组织重点文艺创作人员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全市累计安排160多人分赴各县(区)开展“深扎”活动,进一步锻炼了文艺人才队伍。全市各类文艺作品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创作出了大量扎根基层、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我市共推出各类文艺精品1000多件,荣获省级以上奖项100多次。

“殷商之源”多自信

城市品牌享誉全国

“终于刷到家乡的宣传片了,为家乡点赞!”“转发,我为我的家乡代言:殷商之源,通达商丘!”“商丘,看好你!”在抖音平台,“#通达商丘”话题播放量7000多万次,同话题下的商丘城市宣传片更是引起商丘市民的海量转发,对家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华夏文明在商丘这块土地上留下不间断的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视察河南时指出:“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为了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叫响、擦亮“殷商之源”的城市名片,我市掀起了一股殷商文化的研究热潮,力求深入研究揭示殷商之源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着力展现殷商之源的文化魅力,通过讲好殷商之源故事,奏响黄河文化大合唱商丘强音。

近年来,商丘在殷商文化研究方面大动作不断:2019年,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成立;2020年,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商丘工作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工作站、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殷商文化之源研究中心“两站一院一中心”揭牌仪式和第一届世界殷商文化之源高峰论坛举行。

商丘博物馆馆长、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良田说:“发掘、研究殷商文化能够更好地展示商丘历史文化的魅力。殷商文化统治商丘将近2000年,在商丘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年来,连续出版了3期《殷商文化研究》杂志,系统广泛地介绍了之前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市委宣传部主导,从2017年开始,我们组织殷商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编写了十多本介绍商丘文化的书籍,目前有两三本已经出版,其余还会陆续出版。”

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62处、市级90处、县级200余处,文物收藏单位10家(包含2家私有博物馆),文物系统收藏各类珍贵文物8340件套。“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专项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对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性修复。其中,商丘归德府城墙修复性保护与展示工程已完成了东墙和南墙的修复。

“殷商之源”多自信,“通达商丘”更出彩。经权威机构综合评定,2018年、2019年商丘连续两次名列“三线城市”排行榜,城市综合魅力和人民幸福感、文化自信显著提升。

为幸福加码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在公园跳广场舞、家门口看大戏、社区图书馆浸润书香、披上红马甲做志愿者……“十三五”期间,商丘人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多彩,为幸福生活添香增色。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百戏进百乡”“商丘市文化公益小舞台”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4万余场。“成为文化志愿者、参加基层演出这八九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商丘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最开始个别村演出场所比较简陋,现在村村都有文化广场、都有演出设备,村民的欣赏水平和品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都激励我们积极提升业务能力、创作更加贴近老百姓的作品。”商丘市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孙少锋是一名文化志愿者,每年参加相关文化演出30场次,曾荣获“河南省最美文化志愿者”称号。

“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实现了市、县、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全市共建有10个文化馆、8个图书馆、8个博物馆、143个文化馆分馆、147个图书馆分馆、16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42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数字文化服务逐步推进。

2020年春节前夕,虞城县以“听乡音·叙乡情·记乡愁——老家河南 春满乡村”为主题的“村晚”精彩上演,连续百十场“村晚”向全县人民拜年,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近年来,各县(市、区)大力举办特色“村晚”,老百姓争相上台“秀才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过年风俗。

目前,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市县有品牌、乡村有特色”。“春满中原·老家河南”“文化进万家”“快乐星期天”“舞台艺术送基层”“欢乐中原·文明商丘”“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公益小舞台、社会机构公益培训联盟、百戏进百乡、惠民大剧场等已经成为文化活动拳头品牌。进乡村、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给广大市民送去一道道可口的文化大餐。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文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1-04-02 02:24   本报记者 司鹤欣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商丘古城南城门楼。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三五”期间,商丘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唱响主旋律,弘扬“商丘好人”精神,先后创作推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改革持续深入 文旅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一系列指示精神,紧随改革工作步伐,催生了一批改革工作成果。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14个指导性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办法》《商丘市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成立商丘市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商丘市市属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商丘市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印发商丘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转发市文广新局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组织志愿者网上注册登记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学雷锋“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建设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转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商丘市市级财政社会发展等三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出台,确保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推进。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我市呈现出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的良好局面。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全市演出团体232家,娱乐场所131家,网吧413家,印刷企业80余家;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省级文化产业基地5家,省级文化产业出口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6个,河南省文化企业50强1家,市级文化产业基地30余家。

2019年1月,商丘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文旅融合发展迈出新的步伐。“十三五”期间,全市相继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旅游设施建设,旅游直接从业人员逾万人。共建成国家A级景区17家(包括永城市),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3家、国家3A级景区9家、国家2A级景区4家;建成1个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25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全市旅游业实现了倍增跨越发展。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人数共计7449.12万人次,旅游收入共计164.06亿元。“游商丘古都城 读华夏文明史”“一城阅尽五千年”的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叫响,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全面提升,商丘作为旅游城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

聚焦新时代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驻村第一书记党勤福多年扎根农村,在政策指引下,让曾经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贫困群众迈上致富路,重燃对生活的信心……

这是近期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驻村第一书记》讲述的故事。这部电影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以2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为原型,通过一系列细节刻画诠释了党和政府关爱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展示了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聚焦“中国梦”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

五年间,我市先后立项重点文艺作品50多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电影《李学生》获省文艺精品重点项目支持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一带一路”戏曲电影《拿住拿不住》《小包公》《打金枝》已拍摄完成;戏剧《浣纱记》《龙河钟声》《李香君》《王昭君》《天下清德》接力荣获全省文华大奖,取得五连冠的好成绩;大型情景剧《商颂·古城寻梦》在华商节演出并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为了进一步弘扬“商丘好人”精神,我市先后推出100多部“商丘好人”系列微电影,用微电影、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商丘好人”的形象,演绎现代商丘人的品质和风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按照省委宣传部的安排,从2016年开始,我市组织重点文艺创作人员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全市累计安排160多人分赴各县(区)开展“深扎”活动,进一步锻炼了文艺人才队伍。全市各类文艺作品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创作出了大量扎根基层、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我市共推出各类文艺精品1000多件,荣获省级以上奖项100多次。

“殷商之源”多自信

城市品牌享誉全国

“终于刷到家乡的宣传片了,为家乡点赞!”“转发,我为我的家乡代言:殷商之源,通达商丘!”“商丘,看好你!”在抖音平台,“#通达商丘”话题播放量7000多万次,同话题下的商丘城市宣传片更是引起商丘市民的海量转发,对家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华夏文明在商丘这块土地上留下不间断的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视察河南时指出:“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为了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叫响、擦亮“殷商之源”的城市名片,我市掀起了一股殷商文化的研究热潮,力求深入研究揭示殷商之源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着力展现殷商之源的文化魅力,通过讲好殷商之源故事,奏响黄河文化大合唱商丘强音。

近年来,商丘在殷商文化研究方面大动作不断:2019年,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成立;2020年,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商丘工作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工作站、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殷商文化之源研究中心“两站一院一中心”揭牌仪式和第一届世界殷商文化之源高峰论坛举行。

商丘博物馆馆长、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良田说:“发掘、研究殷商文化能够更好地展示商丘历史文化的魅力。殷商文化统治商丘将近2000年,在商丘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年来,连续出版了3期《殷商文化研究》杂志,系统广泛地介绍了之前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市委宣传部主导,从2017年开始,我们组织殷商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编写了十多本介绍商丘文化的书籍,目前有两三本已经出版,其余还会陆续出版。”

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62处、市级90处、县级200余处,文物收藏单位10家(包含2家私有博物馆),文物系统收藏各类珍贵文物8340件套。“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专项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对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性修复。其中,商丘归德府城墙修复性保护与展示工程已完成了东墙和南墙的修复。

“殷商之源”多自信,“通达商丘”更出彩。经权威机构综合评定,2018年、2019年商丘连续两次名列“三线城市”排行榜,城市综合魅力和人民幸福感、文化自信显著提升。

为幸福加码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在公园跳广场舞、家门口看大戏、社区图书馆浸润书香、披上红马甲做志愿者……“十三五”期间,商丘人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多彩,为幸福生活添香增色。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百戏进百乡”“商丘市文化公益小舞台”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4万余场。“成为文化志愿者、参加基层演出这八九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商丘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最开始个别村演出场所比较简陋,现在村村都有文化广场、都有演出设备,村民的欣赏水平和品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都激励我们积极提升业务能力、创作更加贴近老百姓的作品。”商丘市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孙少锋是一名文化志愿者,每年参加相关文化演出30场次,曾荣获“河南省最美文化志愿者”称号。

“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实现了市、县、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全市共建有10个文化馆、8个图书馆、8个博物馆、143个文化馆分馆、147个图书馆分馆、16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42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数字文化服务逐步推进。

2020年春节前夕,虞城县以“听乡音·叙乡情·记乡愁——老家河南 春满乡村”为主题的“村晚”精彩上演,连续百十场“村晚”向全县人民拜年,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近年来,各县(市、区)大力举办特色“村晚”,老百姓争相上台“秀才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过年风俗。

目前,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市县有品牌、乡村有特色”。“春满中原·老家河南”“文化进万家”“快乐星期天”“舞台艺术送基层”“欢乐中原·文明商丘”“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公益小舞台、社会机构公益培训联盟、百戏进百乡、惠民大剧场等已经成为文化活动拳头品牌。进乡村、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给广大市民送去一道道可口的文化大餐。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4月1日)
气温回升后 310国道已经开始进行路面挖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桃红叠梨白 笑迎宾客来
造血干细胞捐献
缅怀革命先烈
夏邑县3万多亩油菜花...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