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岁李公兰:“想一万想也想不着这样的好生活”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道军 李娅飞 马晓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3-29 05:39

①李公兰和邻居聊天,讲述曾经的故事。

②女儿张爱莲和外孙媳张彩芝为李公兰梳妆打扮。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傅青摄

李公兰老人近照。

扫码看视频报道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示范区张阁镇张阁村的108岁老人李公兰,就是这条街上的“活宝贝”。

这不,听说记者来采访,呼啦啦围过来一大群左邻右舍的妇女,七嘴八舌吵吵起来:

“恁别看她眼看不多清了,耳朵还有点背,谁是谁、谁说啥话,她都知道!”“姥姥,仰起来脸儿,看着照相机,笑一个、笑一个。”“知道弄啥哩不?记者来采访你哩,想听听你说话哩。”……

李公兰出生于1913年,从穷苦的旧社会到繁荣的新中国,一路走来见证了百年的风雨变迁,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坎坷,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如今她住在张阁村的小女儿张爱莲家,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子孙孝顺,生活宽裕,日子越过越幸福。前几年她说话利索时,经常向人说:“还是共产党好,俺能活到今儿、过上好日子,搁以前真是想一万想也想不着这样的好生活。”

3月24日,我们报道组一行到张阁村斜街采访李公兰,刚进房门,眼前一亮:老人坐在轮椅上,穿着大红棉袄棉裤,满头银发,戴着红发卡,两侧坠着花朵流苏,显得格外喜庆、精神。

“俺娘是个讲究人、爱干净,头发几天就得洗一次。喜欢穿红色衣服,没事就让我给她擦背、挠痒。看到她高兴,我们也开心……”65岁的张爱莲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闸子”。

李公兰生育5个女儿,过去因为家庭贫困送养两个。剩下的3个女儿也是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没读几年书就辍学在家,帮助家里干些农活。“那个时候的日子真是苦,家里没啥吃,就开始逃荒要饭。”提起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张爱莲记忆犹新。“听人家说,俺二姐还不会走路时,为了躲日本兵,俺娘都是哪里‘紧’(瘆人的意思)往哪里藏,没少抱着二姐在乱藏岗里成夜地躲!”

为了改善家境,李公兰和丈夫从1960年代就开始在张阁集上磨面卖馍,用别人来换馍的麦,磨的白面做成馍,剩下麦麸留着自己吃。尽管这样,生活依然很艰苦。19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地区逐渐推广,李公兰家分了几亩地。夫妇二人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做农活时更有干劲。“粮食打的多了,慢慢家里也有了些积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张爱莲回忆。

“自从我结婚以后,爹娘就跟着我过。父亲81岁那年去世,母亲虽然难过,但依然保持乐观,像之前一样帮俺做家务、看孩子。”张爱莲说,“为啥说我孝顺?我小时候俺娘带着我去南乡要饭,有几回别人向她要我,她说已经给人家俩闺女了,这个说啥不能再送人了——这些我都已经记事了。”

李公兰平时身体很好,70多岁还在给人家当保姆看小孩,80多岁时还给重孙做棉裤,2019年生活还能自理,吃饭、洗衣服都是自己干。“就是因为裹了脚走路不稳,摔了几次之后,俺再也不让她自己弄啥了。现在她拄着拐棍能走,天暖和了在屋里来回遛遛。天热时就在客厅沙发上歪歪,跟串门的邻居说说话,可满意了。”张爱莲说。

李公兰住在小女儿家,晚辈们时常来看望她,外孙孙媳孝敬有加,对老人生活照顾得非常周到,是人人称赞的模范家庭。四世同堂的她,生活惬意,怡然自得,脸上时常挂满笑容,逢人就夸孩子们孝顺,日子过得好,感念党的恩情。

“看看我是谁,姥姥?”人群中一名中年妇女走到李公兰近前,大声问。“俺知道,你是美英!”李公兰微微抬起头,自信地回答。“您今年高寿了?”记者也问问她。“一百九了。”也不知是糊涂还是幽默,她的回答逗得一屋子人都大笑起来。

“俺姥姥的身体还硬朗着哩。现在啥事都不让她操心,想吃啥我们就给她做啥,想去哪我们就用轮椅推着她去。她高兴了我们一家人也都跟着高兴,她就是我们家的一个宝贝。”李公兰的外孙媳妇张彩芝一边给老人梳头发,一边告诉记者。

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张爱莲感慨很多:“以前就是大地主家,能吃个里黑外白的“两样面”馍,都是好生活了。现在党的政策好,生活越来越好了,一年四季能吃到鲜水果,鸡鸭鱼肉包括海鲜,随时都能吃到;公粮也免了,种地发补贴,看病能报销,小孩上学不要钱,咱老百姓历朝历代也没有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呀。政府月月给俺娘发社保、高龄津贴,区里、镇里和村里的干部经常来看望她,还送米、面、油——人都是有良心的,谁能不说共产党好啊。”

看到李公兰意兴阑珊,记者起身告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老还小、老还小。俺娘现在就像个孩子一样,吃了睡、睡了吃。我们做小辈的,只要心尽到了,少让老人受罪,多活些年月,就问心无愧了。”张爱莲这样总结道。

“新闻1+1”

李公兰的长寿之道

李公兰今年108岁,生于乱世,前半生颠沛流离,生活艰苦,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日子才越过越好。

长寿基因:李公兰姐弟二人,弟弟三年前去世,享年100岁;李公兰108岁,依然健在。生活习惯:乐观豁达——老伴上世纪90年代离世,李公兰虽然很难过,却没有沉浸于悲伤中,保持着乐观豁达心态,一如既往地帮女儿张爱莲家做家务、看孩子,尽享20多年的天伦之乐。勤劳干净——年轻时做生意磨面卖馍,做的馍是街上有名的“馍样子”;老了以后,李公兰还坚持自己洗衣、做饭,头发几天就得洗一次,80多岁时还给重孙子做棉裤。饮食爱好——不爱吃肉,现在每天吃鸡蛋、包子、自家做的鸡蛋糕,喝面汤;爱听戏,前些年耳朵好使时随身带着播放机,没人陪时、一个人干活时,就听一段传统豫剧,怡然自乐。社会因素:平时家人照顾周到,外孙女在张阁街上开诊所,懂得颐养之道,随时诊治小毛病,打针吃药不误事;家庭和睦,四世同堂,女儿张爱莲家一子一女,都很孝顺,没有家庭矛盾;人缘好,邻居们敬爱她,没事就来陪她闲聊,帮她穿衣打扮,亲如家人。

(李道军)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108岁李公兰:“想一万想也想不着这样的好生活”
2021-03-29 05:39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道军 李娅飞 马晓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①李公兰和邻居聊天,讲述曾经的故事。

②女儿张爱莲和外孙媳张彩芝为李公兰梳妆打扮。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傅青摄

李公兰老人近照。

扫码看视频报道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示范区张阁镇张阁村的108岁老人李公兰,就是这条街上的“活宝贝”。

这不,听说记者来采访,呼啦啦围过来一大群左邻右舍的妇女,七嘴八舌吵吵起来:

“恁别看她眼看不多清了,耳朵还有点背,谁是谁、谁说啥话,她都知道!”“姥姥,仰起来脸儿,看着照相机,笑一个、笑一个。”“知道弄啥哩不?记者来采访你哩,想听听你说话哩。”……

李公兰出生于1913年,从穷苦的旧社会到繁荣的新中国,一路走来见证了百年的风雨变迁,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坎坷,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如今她住在张阁村的小女儿张爱莲家,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子孙孝顺,生活宽裕,日子越过越幸福。前几年她说话利索时,经常向人说:“还是共产党好,俺能活到今儿、过上好日子,搁以前真是想一万想也想不着这样的好生活。”

3月24日,我们报道组一行到张阁村斜街采访李公兰,刚进房门,眼前一亮:老人坐在轮椅上,穿着大红棉袄棉裤,满头银发,戴着红发卡,两侧坠着花朵流苏,显得格外喜庆、精神。

“俺娘是个讲究人、爱干净,头发几天就得洗一次。喜欢穿红色衣服,没事就让我给她擦背、挠痒。看到她高兴,我们也开心……”65岁的张爱莲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闸子”。

李公兰生育5个女儿,过去因为家庭贫困送养两个。剩下的3个女儿也是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没读几年书就辍学在家,帮助家里干些农活。“那个时候的日子真是苦,家里没啥吃,就开始逃荒要饭。”提起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张爱莲记忆犹新。“听人家说,俺二姐还不会走路时,为了躲日本兵,俺娘都是哪里‘紧’(瘆人的意思)往哪里藏,没少抱着二姐在乱藏岗里成夜地躲!”

为了改善家境,李公兰和丈夫从1960年代就开始在张阁集上磨面卖馍,用别人来换馍的麦,磨的白面做成馍,剩下麦麸留着自己吃。尽管这样,生活依然很艰苦。19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地区逐渐推广,李公兰家分了几亩地。夫妇二人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做农活时更有干劲。“粮食打的多了,慢慢家里也有了些积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张爱莲回忆。

“自从我结婚以后,爹娘就跟着我过。父亲81岁那年去世,母亲虽然难过,但依然保持乐观,像之前一样帮俺做家务、看孩子。”张爱莲说,“为啥说我孝顺?我小时候俺娘带着我去南乡要饭,有几回别人向她要我,她说已经给人家俩闺女了,这个说啥不能再送人了——这些我都已经记事了。”

李公兰平时身体很好,70多岁还在给人家当保姆看小孩,80多岁时还给重孙做棉裤,2019年生活还能自理,吃饭、洗衣服都是自己干。“就是因为裹了脚走路不稳,摔了几次之后,俺再也不让她自己弄啥了。现在她拄着拐棍能走,天暖和了在屋里来回遛遛。天热时就在客厅沙发上歪歪,跟串门的邻居说说话,可满意了。”张爱莲说。

李公兰住在小女儿家,晚辈们时常来看望她,外孙孙媳孝敬有加,对老人生活照顾得非常周到,是人人称赞的模范家庭。四世同堂的她,生活惬意,怡然自得,脸上时常挂满笑容,逢人就夸孩子们孝顺,日子过得好,感念党的恩情。

“看看我是谁,姥姥?”人群中一名中年妇女走到李公兰近前,大声问。“俺知道,你是美英!”李公兰微微抬起头,自信地回答。“您今年高寿了?”记者也问问她。“一百九了。”也不知是糊涂还是幽默,她的回答逗得一屋子人都大笑起来。

“俺姥姥的身体还硬朗着哩。现在啥事都不让她操心,想吃啥我们就给她做啥,想去哪我们就用轮椅推着她去。她高兴了我们一家人也都跟着高兴,她就是我们家的一个宝贝。”李公兰的外孙媳妇张彩芝一边给老人梳头发,一边告诉记者。

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张爱莲感慨很多:“以前就是大地主家,能吃个里黑外白的“两样面”馍,都是好生活了。现在党的政策好,生活越来越好了,一年四季能吃到鲜水果,鸡鸭鱼肉包括海鲜,随时都能吃到;公粮也免了,种地发补贴,看病能报销,小孩上学不要钱,咱老百姓历朝历代也没有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呀。政府月月给俺娘发社保、高龄津贴,区里、镇里和村里的干部经常来看望她,还送米、面、油——人都是有良心的,谁能不说共产党好啊。”

看到李公兰意兴阑珊,记者起身告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老还小、老还小。俺娘现在就像个孩子一样,吃了睡、睡了吃。我们做小辈的,只要心尽到了,少让老人受罪,多活些年月,就问心无愧了。”张爱莲这样总结道。

“新闻1+1”

李公兰的长寿之道

李公兰今年108岁,生于乱世,前半生颠沛流离,生活艰苦,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日子才越过越好。

长寿基因:李公兰姐弟二人,弟弟三年前去世,享年100岁;李公兰108岁,依然健在。生活习惯:乐观豁达——老伴上世纪90年代离世,李公兰虽然很难过,却没有沉浸于悲伤中,保持着乐观豁达心态,一如既往地帮女儿张爱莲家做家务、看孩子,尽享20多年的天伦之乐。勤劳干净——年轻时做生意磨面卖馍,做的馍是街上有名的“馍样子”;老了以后,李公兰还坚持自己洗衣、做饭,头发几天就得洗一次,80多岁时还给重孙子做棉裤。饮食爱好——不爱吃肉,现在每天吃鸡蛋、包子、自家做的鸡蛋糕,喝面汤;爱听戏,前些年耳朵好使时随身带着播放机,没人陪时、一个人干活时,就听一段传统豫剧,怡然自乐。社会因素:平时家人照顾周到,外孙女在张阁街上开诊所,懂得颐养之道,随时诊治小毛病,打针吃药不误事;家庭和睦,四世同堂,女儿张爱莲家一子一女,都很孝顺,没有家庭矛盾;人缘好,邻居们敬爱她,没事就来陪她闲聊,帮她穿衣打扮,亲如家人。

(李道军)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3月26日)
这辆长期占道的大货车 被泼屎尿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视觉新闻
中国·宁陵第十八届 ...
流转土地建农场 安置...
雾炮车在神火大道作业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