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怨坑”变成“顺心塘”——看袁村寺村如何破解乡村废旧坑塘治理难题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2019-07-23 03:36

如今,蓝天碧水掩映下的袁村寺村。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摄

7月21日,踏着夏日热浪,记者来到虞城县李老家乡袁村寺村,离该村1华里处,就依稀看到高大巍峨的袁村寺村牌掩映在葱茏树木、如洗天蓝中。

“你看看这路、这水、这花草,刚修的路,刚整的坑,刚引的水,才种的花,仨月前这里还是泥路,一片杂草和遍地垃圾。”村头,88岁的李东月老人说,以前,坑里陈年垃圾堆成山,没人管无人问,最让人难受的是,邻居倒垃圾争地界闹不和,被大家称为“积怨坑”,“现在坑连了、水清了、人顺了,‘积怨坑’变‘顺心塘’啦。”

李东月老人的一席话把在村口散步的几个村民逗乐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村里的变化。

坑连了

“以前这儿自西向东是仨不规则的臭水坑,附近邻居总往里倒垃圾,水面没现在一半多,杂草丛生,除了倒垃圾,没谁来。现在整了坑、修了路、种了花,成了邻居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说起顺心塘,出来散步的县教体局退休干部李荣卯十分自豪,“现在美了,2月底,乡里派车派人拉了几十车垃圾,连通了仨坑塘,引了清水,我亲眼见证了它的华丽转身。”

一年前,记者曾几次造访这里,记忆里这儿就是仨废旧坑塘,周边是不规则的小“油眼路”和几十户人家,杂物乱放、垃圾乱倒、污水横流,臭气飘散,路人都掩鼻绕道而过。今天再次来到这里,记者眼前一亮:弯弯曲曲的“油眼路”、杂乱的垃圾和污水乱排现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北岸的一条笔直平坦的水泥路和南岸一条曲径通幽的透水休闲砖道,一架钢构彩虹桥连结南北,路两旁新植的垂柳、冬青、桂花和各种花草青翠欲滴、姹紫嫣红。驻足彩虹桥往东西眺望,湛蓝天空下,开阔的池塘波光潋滟,池塘边芦芽青青、垂柳依依、蛙声阵阵,与池塘北岸矗立的黛瓦白墙构成一幅江南水乡写意画。

水清了

“把废旧坑塘变清一直是村民的梦想。大家说的‘顺心塘’只是该村18个废旧坑塘改造的典范。”李老家乡党委书记刘新学说,在乡里的支持下,这项工程于年初启动,大坑塘治理已结束,为该村铺修小路12条,硬化村主要道路5华里,新建钢构桥梁1座、农耕文化园和广场公园各1处,凉亭2个,配备垃圾收运设备1套、保洁工8名,改造厕所74个,拆除破旧房屋28户88间。如今,该村的18个坑塘均已打通并注入了活水,池塘岸边已形成长达1.5公里的绿化带,主要种植了香花槐、白蜡、垂柳、女贞、国槐等,村容村貌大大改观。下一步,将把所有坑塘通过引水串联起来,死水变活水,结合村里的黑木耳、蘑菇、蔬菜等传统产业,在周边建设公园、湿地等,再招商引资把池塘承包出去,种莲、养鱼,有专人打理,成为村集体经济之一。

池塘潋滟水清浅。而今,袁村寺废旧坑塘已成一汪碧水,栽上了莲藕,建起了凉亭,人在岸上游、鱼在水中戏,一望无际、流水淙淙的环村池塘,处处展现着妩媚与风情,潮湿清新的水气扑面而来,飘过白墙红瓦的俨然村舍,令人恍惚间以为来到了水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袁村寺有美丽十八塘。”广场公园是该村占地最大的公园和人气最旺的景点,每逢傍晚,村民都来这里跳舞、娱乐,“水清了,天蓝了,生态好了,村民心理顺着哩。”在广场公园健身的村民高兴地说。(下转2版)

(上接1版)

人顺了

“这一路花草多,晚上还亮灯。小孩有地方玩,大人也能跳广场舞、唱歌、打拳、练练身体啥的,可顺啦。”在农耕文化园附近居住的李荣宽喜欢每天带着6岁的小孙子从东向西,依次将顺心塘沿途的公园绿地“刷”一遍。

农耕文化园的“颜变”,是袁村寺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小村的前奏。在文化园的槐树下,有几位老人坐着纳凉。“在乡里投资260万元做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投入更多的资金做好后续工作,力争打造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旅游小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宗辉说,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乡里、村里下了大功夫,路面硬化、园林绿化,光垃圾就运出了十几车。“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工作,尤其是对18个坑塘的集中整治,建公园、建广场、修路、种绿化树,把人心聚了起来,让下一步产业发展更顺了。”

夜幕降临,街灯点亮,十八塘周边公园便成为村民健身消暑的去处。在孝心亭公园,广场舞曲伴着村民的笑声在空中悠扬盘旋,和着水面粼粼波光及蛙鸣,合奏出一首首从容悠扬的小夜曲。

“就图个自娱自乐。”领舞的张静有些羞涩。“这里离水面近,凉快,心顺。”

水清地绿惹人醉,夏日清风掠过村舍,花香在清新的空气里飘荡,爽朗的笑声在村口的文化广场回荡,袁村寺村民在充满诗意的农家小院安享着悠闲时光……

编辑: 吴先锋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积怨坑”变成“顺心塘”——看袁村寺村如何破解乡村废旧坑塘治理难题
2019-07-23 03:36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我要评论 

如今,蓝天碧水掩映下的袁村寺村。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摄

7月21日,踏着夏日热浪,记者来到虞城县李老家乡袁村寺村,离该村1华里处,就依稀看到高大巍峨的袁村寺村牌掩映在葱茏树木、如洗天蓝中。

“你看看这路、这水、这花草,刚修的路,刚整的坑,刚引的水,才种的花,仨月前这里还是泥路,一片杂草和遍地垃圾。”村头,88岁的李东月老人说,以前,坑里陈年垃圾堆成山,没人管无人问,最让人难受的是,邻居倒垃圾争地界闹不和,被大家称为“积怨坑”,“现在坑连了、水清了、人顺了,‘积怨坑’变‘顺心塘’啦。”

李东月老人的一席话把在村口散步的几个村民逗乐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村里的变化。

坑连了

“以前这儿自西向东是仨不规则的臭水坑,附近邻居总往里倒垃圾,水面没现在一半多,杂草丛生,除了倒垃圾,没谁来。现在整了坑、修了路、种了花,成了邻居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说起顺心塘,出来散步的县教体局退休干部李荣卯十分自豪,“现在美了,2月底,乡里派车派人拉了几十车垃圾,连通了仨坑塘,引了清水,我亲眼见证了它的华丽转身。”

一年前,记者曾几次造访这里,记忆里这儿就是仨废旧坑塘,周边是不规则的小“油眼路”和几十户人家,杂物乱放、垃圾乱倒、污水横流,臭气飘散,路人都掩鼻绕道而过。今天再次来到这里,记者眼前一亮:弯弯曲曲的“油眼路”、杂乱的垃圾和污水乱排现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北岸的一条笔直平坦的水泥路和南岸一条曲径通幽的透水休闲砖道,一架钢构彩虹桥连结南北,路两旁新植的垂柳、冬青、桂花和各种花草青翠欲滴、姹紫嫣红。驻足彩虹桥往东西眺望,湛蓝天空下,开阔的池塘波光潋滟,池塘边芦芽青青、垂柳依依、蛙声阵阵,与池塘北岸矗立的黛瓦白墙构成一幅江南水乡写意画。

水清了

“把废旧坑塘变清一直是村民的梦想。大家说的‘顺心塘’只是该村18个废旧坑塘改造的典范。”李老家乡党委书记刘新学说,在乡里的支持下,这项工程于年初启动,大坑塘治理已结束,为该村铺修小路12条,硬化村主要道路5华里,新建钢构桥梁1座、农耕文化园和广场公园各1处,凉亭2个,配备垃圾收运设备1套、保洁工8名,改造厕所74个,拆除破旧房屋28户88间。如今,该村的18个坑塘均已打通并注入了活水,池塘岸边已形成长达1.5公里的绿化带,主要种植了香花槐、白蜡、垂柳、女贞、国槐等,村容村貌大大改观。下一步,将把所有坑塘通过引水串联起来,死水变活水,结合村里的黑木耳、蘑菇、蔬菜等传统产业,在周边建设公园、湿地等,再招商引资把池塘承包出去,种莲、养鱼,有专人打理,成为村集体经济之一。

池塘潋滟水清浅。而今,袁村寺废旧坑塘已成一汪碧水,栽上了莲藕,建起了凉亭,人在岸上游、鱼在水中戏,一望无际、流水淙淙的环村池塘,处处展现着妩媚与风情,潮湿清新的水气扑面而来,飘过白墙红瓦的俨然村舍,令人恍惚间以为来到了水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袁村寺有美丽十八塘。”广场公园是该村占地最大的公园和人气最旺的景点,每逢傍晚,村民都来这里跳舞、娱乐,“水清了,天蓝了,生态好了,村民心理顺着哩。”在广场公园健身的村民高兴地说。(下转2版)

(上接1版)

人顺了

“这一路花草多,晚上还亮灯。小孩有地方玩,大人也能跳广场舞、唱歌、打拳、练练身体啥的,可顺啦。”在农耕文化园附近居住的李荣宽喜欢每天带着6岁的小孙子从东向西,依次将顺心塘沿途的公园绿地“刷”一遍。

农耕文化园的“颜变”,是袁村寺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小村的前奏。在文化园的槐树下,有几位老人坐着纳凉。“在乡里投资260万元做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投入更多的资金做好后续工作,力争打造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旅游小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宗辉说,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乡里、村里下了大功夫,路面硬化、园林绿化,光垃圾就运出了十几车。“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工作,尤其是对18个坑塘的集中整治,建公园、建广场、修路、种绿化树,把人心聚了起来,让下一步产业发展更顺了。”

夜幕降临,街灯点亮,十八塘周边公园便成为村民健身消暑的去处。在孝心亭公园,广场舞曲伴着村民的笑声在空中悠扬盘旋,和着水面粼粼波光及蛙鸣,合奏出一首首从容悠扬的小夜曲。

“就图个自娱自乐。”领舞的张静有些羞涩。“这里离水面近,凉快,心顺。”

水清地绿惹人醉,夏日清风掠过村舍,花香在清新的空气里飘荡,爽朗的笑声在村口的文化广场回荡,袁村寺村民在充满诗意的农家小院安享着悠闲时光……

编辑: 吴先锋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施工将开始 新路很快就铺好
河畔荒草丛生 该清理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中原水城”添新景
乡村振兴画卷上的永 ...
一名清洁工人在清洗 ...
表彰先进树典型 弘扬...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