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柘城县的“伯岗模样”

本报记者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12-20 01:5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柘城县伯岗镇在柘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现在,伯岗镇乡村已经初具“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文化兴”的雏形,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伯岗模样”。

生态美—旧貌新颜两重天

12月18日,记者到伯岗镇郭徐杨村采访。一进村,就被村室前高大上的村文化广场给震撼到了。这个村文化广场占地5.5亩,建设有宽阔的文化舞台,安装着路灯,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边角还有古色古香的八角凉亭。正在凉亭下的石桌子上辅导孙子作业的村民告诉记者:“你别看着现在好看,两年前,这儿还是一个荒草一人多高、垃圾遍地的大坑。现在,这儿是好地方了,天天夜里有两班广场舞队在这里跳舞。”

郭徐杨村支书张长民说,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党支部召集村代表连续召开了4次会,统一认识,克服困难,最终决定把这个废弃的坑塘填平,建成村文化广场。听说建文化广场,郭徐杨村的老百姓欢欣鼓舞。农村的坑塘,一般都是由很多村民的宅基地拼成的,你家一角他家一片的,这么大地方,牵涉到几十家。如果用作其他产业,很难建成。但建广场,村民支持,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没人提补偿的事,各除各家的树,各清各家地上的垃圾。为村文化广场建设扫除障碍,让工程得以迅速推进。

村文化广场建好后,接着安装路灯进行了亮化,在周围栽上树木进行绿化,在广场的角落建了八角凉亭进行美化。一座美丽、宽阔、高端的村文化广场建成了。广场建成后,县宣传文化部门迅速给村民配发了广场舞具和音响。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天天去跳广场舞。张长民说,现在,附近村里的老百姓也跑到这个广场上跳舞、打球,每天晚上都热热闹闹,像逢集一样。

郭徐杨村文化广场是伯岗镇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两年,伯岗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全镇建设了几十个村文化广场,对乡村道路全部改造升级,对乡村环境卫生实施“一眼净”工程。仅今年在乡村道路治理中,伯岗镇就出动机械100余台,种植绿化苗木5000余株,全镇各路段均已完成路肩培土、边沟整治、美化透水砖、绿化带征地等工作。

百姓富—产业兴旺后劲足

路面平坦干净,路边绿树成荫,满眼乡村风情……记者在伯岗镇农村公路上行走采访期间,在路边碰到一位晾晒粉条的老汉。聊起来,老汉叫杨士亮,杨尧村人,今年他家种了3亩多地的春红薯。做成纯红薯粉条后,就在路边晾晒。杨士亮刚把粉条搭出来,就被路过的人给“全包了”,卖了2000多块钱。杨士亮介绍说,他们杨尧村,坚持用纯手工制作红薯粉条,不掺假,不用硫磺醺,远近闻名。

杨尧村靠纯手工粉条让村民致富发了家,而贫困村郭徐杨村,近两年建设了三个基地,一个是350多亩的楸树种植基地,另一个是300多亩的豆虫养殖基地,还有一个是围村废地竹柳种植基地。政府帮助建设了一个扶贫车间,还有一个光伏发电站。这些产业,为村民持续脱贫致富提供了源动力。比如,村民张新杰,把10多亩耕地流转给了楸树基地,他在基地务工,其妻子在扶贫车间工作,全家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目前,伯岗镇已经建设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一个是以郭徐杨村为中心的楸树种植基地,其他各村也都学习郭徐杨村种植了楸树,最少的村也在50亩以上。一个是以聂庄为中心的辣椒产业基地。全镇种植辣椒3000多亩,带动200户贫困户脱贫,带动几千户村民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一个是特色产业集群,比如杨尧村的纯手工粉条,郭徐杨村的豆虫养殖,刘双安村的药材珊瑚种植等。一个是扶贫车间手工制作产业。目前,伯岗镇共在7个贫困村兴建了7座扶贫车间,全部投产。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扶贫中心工厂,也已经建成并将投入使用。还有一个是光伏产业。伯岗镇共6个村建设了光伏发电站,已经全部投入使用,直接受益贫困户800余户。第六大产业是生态农业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温室大棚642个,发展西瓜温室种植,带动了聂庄、刘双安、梁庄、郭楼、王大庄等周边村的群众发家致富。

产业兴旺是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伯岗镇蓬勃发展的乡村经济为农民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来源,让农民的收入节节攀升,幸福满满。

文化兴—传统文化又逢春

杨尧村68岁的杨深中,从来没有这样荣耀过,他成了村里纯红薯粉条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下了几十年粉条的杨深中,没有想到,下个粉条还成了文化名人!杨尧村纯手工红薯粉条制作工艺,现在已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非遗”,为杨尧村的红薯粉条再披一身文化的外衣,让杨尧村粉条更加畅销。村里成立的尧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民800多亩耕地,专业种植红薯、生产粉条。市场上的粉条一斤三四元,杨尧村的粉条在家里一斤十元,仍然供不应求。文化的价值在杨尧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柘城县名称的由来是境内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柘桑是柘城县地名的源头。伯岗镇伯东村创业青年王向东,充分挖掘柘桑文化,研发了以“柘仙叶”命名的桑叶茶。他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了桑树,生产桑叶,制作桑叶茶。因为桑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抑制动脉硬化的作用,王向东生产的桑叶茶销路非常好。目前,王向东的柘桑生态园已经被河南科技大学列为科技基地,明年有望开发出更多产品。这是柘桑文化在伯岗镇生根开花、造福群众的一个生动范例。

文化不仅能兴业,创造经济价值,带动群众致富,文化更能丰富群众的生活,提高幸福的感觉。郭徐杨村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这两年,不但但是广场舞热了起来,那些曾经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比如打铁花,现在就又兴了起来。最近,伯岗镇文化站正在为郭徐杨村的打铁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就是先找一个圆形器皿,里面盛上炭,在炭块里面,放上废弃的铁料,然后用一条长绳把器皿拴着,点燃木炭,一个人拽着绳头一直转,待转到一定程度后,里面的铁料被烧红,加大转圈的力度,铁料就会四散飞出来,在空中划出美丽的花朵,尤其是铁料碰到墙上、树上等硬物反弹回来,会火花四溅,非常美丽。郭徐杨村只要一打铁花,就会吸引来成百上千的观众。这些观众冒着被烧红的铁花打破衣服的危险,也要一饱眼福。

在伯岗镇走村串巷,看到的是洁净美丽,听到的是百姓夸赞,体会到的是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和磅礴力量。在伯岗镇看乡村振兴的模样,今天很美丽,未来更值得期待。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乡村振兴,看柘城县的“伯岗模样”
2018-12-20 01:50   本报记者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柘城县伯岗镇在柘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现在,伯岗镇乡村已经初具“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文化兴”的雏形,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伯岗模样”。

生态美—旧貌新颜两重天

12月18日,记者到伯岗镇郭徐杨村采访。一进村,就被村室前高大上的村文化广场给震撼到了。这个村文化广场占地5.5亩,建设有宽阔的文化舞台,安装着路灯,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边角还有古色古香的八角凉亭。正在凉亭下的石桌子上辅导孙子作业的村民告诉记者:“你别看着现在好看,两年前,这儿还是一个荒草一人多高、垃圾遍地的大坑。现在,这儿是好地方了,天天夜里有两班广场舞队在这里跳舞。”

郭徐杨村支书张长民说,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党支部召集村代表连续召开了4次会,统一认识,克服困难,最终决定把这个废弃的坑塘填平,建成村文化广场。听说建文化广场,郭徐杨村的老百姓欢欣鼓舞。农村的坑塘,一般都是由很多村民的宅基地拼成的,你家一角他家一片的,这么大地方,牵涉到几十家。如果用作其他产业,很难建成。但建广场,村民支持,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没人提补偿的事,各除各家的树,各清各家地上的垃圾。为村文化广场建设扫除障碍,让工程得以迅速推进。

村文化广场建好后,接着安装路灯进行了亮化,在周围栽上树木进行绿化,在广场的角落建了八角凉亭进行美化。一座美丽、宽阔、高端的村文化广场建成了。广场建成后,县宣传文化部门迅速给村民配发了广场舞具和音响。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天天去跳广场舞。张长民说,现在,附近村里的老百姓也跑到这个广场上跳舞、打球,每天晚上都热热闹闹,像逢集一样。

郭徐杨村文化广场是伯岗镇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两年,伯岗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全镇建设了几十个村文化广场,对乡村道路全部改造升级,对乡村环境卫生实施“一眼净”工程。仅今年在乡村道路治理中,伯岗镇就出动机械100余台,种植绿化苗木5000余株,全镇各路段均已完成路肩培土、边沟整治、美化透水砖、绿化带征地等工作。

百姓富—产业兴旺后劲足

路面平坦干净,路边绿树成荫,满眼乡村风情……记者在伯岗镇农村公路上行走采访期间,在路边碰到一位晾晒粉条的老汉。聊起来,老汉叫杨士亮,杨尧村人,今年他家种了3亩多地的春红薯。做成纯红薯粉条后,就在路边晾晒。杨士亮刚把粉条搭出来,就被路过的人给“全包了”,卖了2000多块钱。杨士亮介绍说,他们杨尧村,坚持用纯手工制作红薯粉条,不掺假,不用硫磺醺,远近闻名。

杨尧村靠纯手工粉条让村民致富发了家,而贫困村郭徐杨村,近两年建设了三个基地,一个是350多亩的楸树种植基地,另一个是300多亩的豆虫养殖基地,还有一个是围村废地竹柳种植基地。政府帮助建设了一个扶贫车间,还有一个光伏发电站。这些产业,为村民持续脱贫致富提供了源动力。比如,村民张新杰,把10多亩耕地流转给了楸树基地,他在基地务工,其妻子在扶贫车间工作,全家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目前,伯岗镇已经建设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一个是以郭徐杨村为中心的楸树种植基地,其他各村也都学习郭徐杨村种植了楸树,最少的村也在50亩以上。一个是以聂庄为中心的辣椒产业基地。全镇种植辣椒3000多亩,带动200户贫困户脱贫,带动几千户村民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一个是特色产业集群,比如杨尧村的纯手工粉条,郭徐杨村的豆虫养殖,刘双安村的药材珊瑚种植等。一个是扶贫车间手工制作产业。目前,伯岗镇共在7个贫困村兴建了7座扶贫车间,全部投产。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扶贫中心工厂,也已经建成并将投入使用。还有一个是光伏产业。伯岗镇共6个村建设了光伏发电站,已经全部投入使用,直接受益贫困户800余户。第六大产业是生态农业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温室大棚642个,发展西瓜温室种植,带动了聂庄、刘双安、梁庄、郭楼、王大庄等周边村的群众发家致富。

产业兴旺是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伯岗镇蓬勃发展的乡村经济为农民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来源,让农民的收入节节攀升,幸福满满。

文化兴—传统文化又逢春

杨尧村68岁的杨深中,从来没有这样荣耀过,他成了村里纯红薯粉条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下了几十年粉条的杨深中,没有想到,下个粉条还成了文化名人!杨尧村纯手工红薯粉条制作工艺,现在已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非遗”,为杨尧村的红薯粉条再披一身文化的外衣,让杨尧村粉条更加畅销。村里成立的尧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民800多亩耕地,专业种植红薯、生产粉条。市场上的粉条一斤三四元,杨尧村的粉条在家里一斤十元,仍然供不应求。文化的价值在杨尧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柘城县名称的由来是境内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柘桑是柘城县地名的源头。伯岗镇伯东村创业青年王向东,充分挖掘柘桑文化,研发了以“柘仙叶”命名的桑叶茶。他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了桑树,生产桑叶,制作桑叶茶。因为桑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抑制动脉硬化的作用,王向东生产的桑叶茶销路非常好。目前,王向东的柘桑生态园已经被河南科技大学列为科技基地,明年有望开发出更多产品。这是柘桑文化在伯岗镇生根开花、造福群众的一个生动范例。

文化不仅能兴业,创造经济价值,带动群众致富,文化更能丰富群众的生活,提高幸福的感觉。郭徐杨村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这两年,不但但是广场舞热了起来,那些曾经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比如打铁花,现在就又兴了起来。最近,伯岗镇文化站正在为郭徐杨村的打铁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就是先找一个圆形器皿,里面盛上炭,在炭块里面,放上废弃的铁料,然后用一条长绳把器皿拴着,点燃木炭,一个人拽着绳头一直转,待转到一定程度后,里面的铁料被烧红,加大转圈的力度,铁料就会四散飞出来,在空中划出美丽的花朵,尤其是铁料碰到墙上、树上等硬物反弹回来,会火花四溅,非常美丽。郭徐杨村只要一打铁花,就会吸引来成百上千的观众。这些观众冒着被烧红的铁花打破衣服的危险,也要一饱眼福。

在伯岗镇走村串巷,看到的是洁净美丽,听到的是百姓夸赞,体会到的是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和磅礴力量。在伯岗镇看乡村振兴的模样,今天很美丽,未来更值得期待。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坑上盖了钢板 隐患得以消除
拐弯处路面塌陷 为安全请快维修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收听收看庆祝改革开 ...
夏邑:爱心助学 筑梦...
视察施工情况
集体宣誓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