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商丘辉煌成就系列报道之生态体制改革篇

良好生态绘就商丘新画卷

记者 翟华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9-28 02:38

核心提示

“商丘蓝”逐渐成为“常态蓝”,一河碧水穿城过成为风景,城区内步行15分钟便可以见到一个绿地公园,树更多了,花更艳了,草更绿了……一幅天蓝水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在商丘大地徐徐铺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列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制定实施了美丽商丘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等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环境污染初步得到遏制,环境效益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环保责任意识、排污企业守法意识、公众监督意识明显提升。随着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商丘的“绿色财富”不断厚积,百姓的“绿色福利”不断提升。

 

运河两岸。本报记者 崔坤 摄

 

园林工人在“商”字转盘修剪草坪。  本报记者 崔坤 摄

 

应天公园。本报记者 魏文慧 摄

环保联防联控,“商丘蓝”渐成“常态蓝”

“看见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一切都令人如此沉醉。”几天前,市民崔浩明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这段话的最后,还有“图片略”三字。

用崔浩明回复朋友评论的话说,“商丘蓝”已经不需要配图。

若是在几年前,蓝天白云一出现,微信朋友圈里必然会有各种“晒”图。

从去年起,面对“商丘蓝”,很多市民开始习以为常。

“2004年,我来商丘读大学,一下车,一阵风刮来,嘴里全是土。”老家在河南安阳的唐玉磊大学毕业后,留在商丘工作,对14年前第一次来商丘的印象,他记忆深刻,“那时就觉得这座城市有点脏,但近几年变化真大,整个城市焕然一新”。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在提升。

来自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7天。

“商丘蓝”逐渐成为“常态蓝”,和我市在生态体制改革中,注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密不可分。

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我市以标本兼治为突破,着力提升治污水平,围绕“三治本和三治标”,着力在城区集中供暖、集聚区集中供气、“散乱污”整治上下真功夫,全力在扬尘防治、工业治理、执法监管上下狠功夫。

加快推进集中供暖供气;强力取缔“散乱污”企业;着力解决散煤燃烧污染;拆迁扬尘治理防控;渣土运输扬尘防控;建筑扬尘防控;交通扬尘防控;强化城市清洁行动;打好秋冬会战,控制污染高峰;强化车辆管控工作;严厉整治油品市场。

与此同时,在渣土运输扬尘防控方面,我市以渣土减量化、管理制度化、车辆标准化、作业网格化、执法严格化“五化”管理为基础,制定实施了渣土清运“2个固定、4个严格、1个及时”管理制度。

在建筑扬尘防控工作上,我市对建筑、道路、拆迁等工地,严格落实“一票停工制”,达不到扬尘防治标准的,一律不准施工。

针对交通扬尘防控,我市推行体制创新,由三区政府投资成立公共平台,实施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全面推行市场化管理。同时,通过三区公共平台,购置机械清扫设备,加大机械清扫率。

这一系列落实到具体之处的工作,确保了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商丘蓝”逐渐成为“常态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体制改革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商丘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商丘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商丘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商丘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住建、城管、公安、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抽调人员,统筹协调推进全市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每年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解决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如今,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市深化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优化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中的战略地位明显增强。

河流生态环境改善,水治理攻坚战成效明显

金秋时节,天蓝云白。位于我市中心城区的日月湖,1.02平方公里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碧水倒映蓝天,水中鱼儿嬉戏,水鸟翻飞。

日月湖景区是以引黄调蓄、灌溉补源、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景区以“自然、生态、人文”为一体的设计原则,应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形成“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

自从2016年10月开放后,景区内游客、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

日月湖景区是我市河流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我市着力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打响水治理攻坚战,成效明显。

在水治理攻坚战中,我市将河道整治作为第一场战役来打,强力推进综合整治。

组织执法人员采取“下游查上游,上游查邻县”的方式,全面排查河道污染,对城区以外河流沿河查找污染源,将排查出的河道污染源,以乡镇为单位分解到位,实施限期整改。

建立河道管理制度,印发了“七个禁止”,严格禁止城区超标水体直接排入出境河流;严格禁止支流污水直排出境河流;严格禁止居民厕所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严格禁止垃圾倾倒河道及河岸两侧;严格禁止畜禽养殖企业废水直排入河;严格禁止小屠宰小作坊废水直排入河;严格禁止“八小”取缔不到位及9个重点行业企业超标排放。恢复河道生态流量。

针对我市河流均无天然径流、河道环境容量较小的实际情况,我市充分利用中水回流至中心城区9条内河和六县15条内河。同时,加强闸坝调度,保持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有效改善了全市水环境质量。

针对超标河水多、黑臭水体多的情况,我市按照“治本先治标,标本兼治,同步实施”的原则,集中整治黑臭水体和超标水体。通过集中处理,我市的1600多万立方米河水达到了五类水以上水质,有效改善了河水生态。

城市内河与市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综合整治内河污染中,我市紧紧围绕“河道全畅通、管网全覆盖、污水全处理、中水全利用”工作目标,中心城区投资约26.91亿元,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统筹实施了黑臭水体整治、景观绿化、市政水利建设等九大工程。投资7.62亿元,排查并封堵排污口882个;针对雨季泄洪需要,安装沿河排污口闸门82处;组织三区对市区9条河流实施全清淤,打通阻水点220余处,河道清淤137公里,疏浚清淤200万立方米,整理护坡20余公里,实现河道全部贯通;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在建成运河、包河景观绿化项目以及康林河、忠民河、蔡河钢筋混凝土液压坝建设的基础上,2017年启动了沿河14个闸、坝、雨污管网分流和中水管网建设项目。

水治理攻坚战不能只治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确保治理成效。为解决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我市积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努力实施污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在7个污水处理厂高负荷运行的基础上,2017年,投资4.26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7万吨、污水管网85.3公里。2018年,我市拟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6座,累计处理能力36.63万吨/日,计划投资139986万元,已完成投资56547万元;流域重点道路管网工程7个,计划投资47994万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5280万元。

生态改善惠民生,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生态环境的改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要。

“以前,外出旅游的时候,很羡慕外地的环境好,这些年咱商丘发展变化真大,绿地多、公园多,生活也因此变得更有乐趣。”56岁的市民陈国明笑着说,他家住在宜兴路与华夏路交叉口附近,家门口就有两个绿地公园,“步行5分钟左右可以到帝和水上公园,步行不到15分钟可以到金世纪广场。”

如今的商丘,随处可见绿色,我市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市民步行大约15分钟便可见到一处绿地公园。

2013年以来,我市按照“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实施十项创森系统工程,开展“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着力构建城市森林体系。

2016年,我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一称号也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

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849.76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7%,绿地率3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1平方米。

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

2013年以来,全市持续开展“美丽商丘·整洁村镇”活动,按照“三无一规范”和“一眼净”的标准,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治理农村“脏乱差”,清理垃圾、清除堆积杂物、拆除残垣断壁、建公厕、村庄绿化,整治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目前,我市被确定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个示范市之一,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38个、省级生态村181个。

睢阳区勒马乡是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在生态体制改革中,该乡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各村特别是贫困村主次干道、村内小胡同全面覆盖,无垃圾、无杂物、无污水横流,新建了垃圾池,配备了保洁人员,形成了长效机制,同时栽植绿化苗木,整治了村内坑塘,切实改善、美化了贫困村的村容村貌。

在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我市全民动员,精准治理,污染负荷明显下降,自2013年以来,环境质量逐步好转,连续5年完成省定我市优良天数目标。据环保部统计,今年2月份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并列居全国第九位;3月份我市水质改善幅度居全国第六位;六县16条32公里黑臭水体全部由重度污染变为轻度污染,水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同时,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力度,城市的公园、绿地、小游园等日渐增多,城市的生态功能不断完善。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生态体制改革,事关民生,重在改善,成在持久。

随着生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相信,新时代的商丘,天蓝、水清、地绿,宜业宜居的画卷必然会更加美丽。

记者手记

良好生态是惠民的最大福祉

天空湛蓝如洗,水清鱼儿游,内河岸边垂柳依依;城区宜居宜业,绿地掩映处,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商丘蓝”逐渐变成了“常态蓝”,内河水质明显改善,城市绿地越来越多。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因此提高。

良好生态是惠民的最大福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对美好生态的需要日益增长。

在吃不愁、穿不愁,甚至对吃穿有更高追求的同时,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而居住环境的改善关键在生态环境。

蓝天白云,水清鱼游,绿地随处可见,是我市良好生态明显改善的标志。

在推进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我市打响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治理攻坚战,制定实施了美丽商丘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等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市的良好生态逐渐呈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城区更加宜居宜业,民生幸福指数随之提升。

【选题策划 郭文剑 统筹 宋圣英 胡绪全】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改革开放40年商丘辉煌成就系列报道之生态体制改革篇
良好生态绘就商丘新画卷
2018-09-28 02:38   记者 翟华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核心提示

“商丘蓝”逐渐成为“常态蓝”,一河碧水穿城过成为风景,城区内步行15分钟便可以见到一个绿地公园,树更多了,花更艳了,草更绿了……一幅天蓝水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在商丘大地徐徐铺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列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制定实施了美丽商丘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等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环境污染初步得到遏制,环境效益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环保责任意识、排污企业守法意识、公众监督意识明显提升。随着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商丘的“绿色财富”不断厚积,百姓的“绿色福利”不断提升。

 

运河两岸。本报记者 崔坤 摄

 

园林工人在“商”字转盘修剪草坪。  本报记者 崔坤 摄

 

应天公园。本报记者 魏文慧 摄

环保联防联控,“商丘蓝”渐成“常态蓝”

“看见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一切都令人如此沉醉。”几天前,市民崔浩明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这段话的最后,还有“图片略”三字。

用崔浩明回复朋友评论的话说,“商丘蓝”已经不需要配图。

若是在几年前,蓝天白云一出现,微信朋友圈里必然会有各种“晒”图。

从去年起,面对“商丘蓝”,很多市民开始习以为常。

“2004年,我来商丘读大学,一下车,一阵风刮来,嘴里全是土。”老家在河南安阳的唐玉磊大学毕业后,留在商丘工作,对14年前第一次来商丘的印象,他记忆深刻,“那时就觉得这座城市有点脏,但近几年变化真大,整个城市焕然一新”。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在提升。

来自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7天。

“商丘蓝”逐渐成为“常态蓝”,和我市在生态体制改革中,注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密不可分。

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我市以标本兼治为突破,着力提升治污水平,围绕“三治本和三治标”,着力在城区集中供暖、集聚区集中供气、“散乱污”整治上下真功夫,全力在扬尘防治、工业治理、执法监管上下狠功夫。

加快推进集中供暖供气;强力取缔“散乱污”企业;着力解决散煤燃烧污染;拆迁扬尘治理防控;渣土运输扬尘防控;建筑扬尘防控;交通扬尘防控;强化城市清洁行动;打好秋冬会战,控制污染高峰;强化车辆管控工作;严厉整治油品市场。

与此同时,在渣土运输扬尘防控方面,我市以渣土减量化、管理制度化、车辆标准化、作业网格化、执法严格化“五化”管理为基础,制定实施了渣土清运“2个固定、4个严格、1个及时”管理制度。

在建筑扬尘防控工作上,我市对建筑、道路、拆迁等工地,严格落实“一票停工制”,达不到扬尘防治标准的,一律不准施工。

针对交通扬尘防控,我市推行体制创新,由三区政府投资成立公共平台,实施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全面推行市场化管理。同时,通过三区公共平台,购置机械清扫设备,加大机械清扫率。

这一系列落实到具体之处的工作,确保了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商丘蓝”逐渐成为“常态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体制改革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商丘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商丘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商丘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商丘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住建、城管、公安、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抽调人员,统筹协调推进全市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每年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解决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如今,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市深化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优化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中的战略地位明显增强。

河流生态环境改善,水治理攻坚战成效明显

金秋时节,天蓝云白。位于我市中心城区的日月湖,1.02平方公里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碧水倒映蓝天,水中鱼儿嬉戏,水鸟翻飞。

日月湖景区是以引黄调蓄、灌溉补源、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景区以“自然、生态、人文”为一体的设计原则,应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形成“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

自从2016年10月开放后,景区内游客、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

日月湖景区是我市河流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我市着力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打响水治理攻坚战,成效明显。

在水治理攻坚战中,我市将河道整治作为第一场战役来打,强力推进综合整治。

组织执法人员采取“下游查上游,上游查邻县”的方式,全面排查河道污染,对城区以外河流沿河查找污染源,将排查出的河道污染源,以乡镇为单位分解到位,实施限期整改。

建立河道管理制度,印发了“七个禁止”,严格禁止城区超标水体直接排入出境河流;严格禁止支流污水直排出境河流;严格禁止居民厕所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严格禁止垃圾倾倒河道及河岸两侧;严格禁止畜禽养殖企业废水直排入河;严格禁止小屠宰小作坊废水直排入河;严格禁止“八小”取缔不到位及9个重点行业企业超标排放。恢复河道生态流量。

针对我市河流均无天然径流、河道环境容量较小的实际情况,我市充分利用中水回流至中心城区9条内河和六县15条内河。同时,加强闸坝调度,保持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有效改善了全市水环境质量。

针对超标河水多、黑臭水体多的情况,我市按照“治本先治标,标本兼治,同步实施”的原则,集中整治黑臭水体和超标水体。通过集中处理,我市的1600多万立方米河水达到了五类水以上水质,有效改善了河水生态。

城市内河与市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综合整治内河污染中,我市紧紧围绕“河道全畅通、管网全覆盖、污水全处理、中水全利用”工作目标,中心城区投资约26.91亿元,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统筹实施了黑臭水体整治、景观绿化、市政水利建设等九大工程。投资7.62亿元,排查并封堵排污口882个;针对雨季泄洪需要,安装沿河排污口闸门82处;组织三区对市区9条河流实施全清淤,打通阻水点220余处,河道清淤137公里,疏浚清淤200万立方米,整理护坡20余公里,实现河道全部贯通;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在建成运河、包河景观绿化项目以及康林河、忠民河、蔡河钢筋混凝土液压坝建设的基础上,2017年启动了沿河14个闸、坝、雨污管网分流和中水管网建设项目。

水治理攻坚战不能只治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确保治理成效。为解决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我市积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努力实施污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在7个污水处理厂高负荷运行的基础上,2017年,投资4.26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7万吨、污水管网85.3公里。2018年,我市拟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6座,累计处理能力36.63万吨/日,计划投资139986万元,已完成投资56547万元;流域重点道路管网工程7个,计划投资47994万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5280万元。

生态改善惠民生,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生态环境的改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要。

“以前,外出旅游的时候,很羡慕外地的环境好,这些年咱商丘发展变化真大,绿地多、公园多,生活也因此变得更有乐趣。”56岁的市民陈国明笑着说,他家住在宜兴路与华夏路交叉口附近,家门口就有两个绿地公园,“步行5分钟左右可以到帝和水上公园,步行不到15分钟可以到金世纪广场。”

如今的商丘,随处可见绿色,我市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市民步行大约15分钟便可见到一处绿地公园。

2013年以来,我市按照“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实施十项创森系统工程,开展“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着力构建城市森林体系。

2016年,我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一称号也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

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849.76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7%,绿地率3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1平方米。

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

2013年以来,全市持续开展“美丽商丘·整洁村镇”活动,按照“三无一规范”和“一眼净”的标准,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治理农村“脏乱差”,清理垃圾、清除堆积杂物、拆除残垣断壁、建公厕、村庄绿化,整治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目前,我市被确定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个示范市之一,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38个、省级生态村181个。

睢阳区勒马乡是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在生态体制改革中,该乡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各村特别是贫困村主次干道、村内小胡同全面覆盖,无垃圾、无杂物、无污水横流,新建了垃圾池,配备了保洁人员,形成了长效机制,同时栽植绿化苗木,整治了村内坑塘,切实改善、美化了贫困村的村容村貌。

在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我市全民动员,精准治理,污染负荷明显下降,自2013年以来,环境质量逐步好转,连续5年完成省定我市优良天数目标。据环保部统计,今年2月份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并列居全国第九位;3月份我市水质改善幅度居全国第六位;六县16条32公里黑臭水体全部由重度污染变为轻度污染,水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同时,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力度,城市的公园、绿地、小游园等日渐增多,城市的生态功能不断完善。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生态体制改革,事关民生,重在改善,成在持久。

随着生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相信,新时代的商丘,天蓝、水清、地绿,宜业宜居的画卷必然会更加美丽。

记者手记

良好生态是惠民的最大福祉

天空湛蓝如洗,水清鱼儿游,内河岸边垂柳依依;城区宜居宜业,绿地掩映处,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商丘蓝”逐渐变成了“常态蓝”,内河水质明显改善,城市绿地越来越多。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因此提高。

良好生态是惠民的最大福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对美好生态的需要日益增长。

在吃不愁、穿不愁,甚至对吃穿有更高追求的同时,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而居住环境的改善关键在生态环境。

蓝天白云,水清鱼游,绿地随处可见,是我市良好生态明显改善的标志。

在推进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我市打响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治理攻坚战,制定实施了美丽商丘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等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市的良好生态逐渐呈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城区更加宜居宜业,民生幸福指数随之提升。

【选题策划 郭文剑 统筹 宋圣英 胡绪全】

责任编辑: Nick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新建机动车道 一周内...
施工留“尾巴” 居民...
“直通虞城长江路”今年肯定能够全线通车
这个路口积水已多天 群众希望快解决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坚持规划引领 打造城...
打造业态丰富的新商 ...
睢阳,打造“中国微 ...
扮美家园迎国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