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脱贫振兴构筑“双引擎”

本报记者 侯国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8-14 02:03

以梨、葡萄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带 本报记者 傅青 摄

中蔼万家扶贫车间  本报记者 傅青 摄

柘城县传奇种业2000多亩辣椒田  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柘城县邵园乡小李新村 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核心提示

2011年,柘城县被列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14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696户、93090人。如何让广大贫困户脱贫奔小康?“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依托”,这是柘城给出的答案。

十八大以后,柘城县将辣椒作为扶贫的重要产业扶持发展,如今,全县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带动贫困户3万多人脱贫致富。与此同时,柘城县投资1.2亿元建设144个扶贫车间、3个中心工厂,还大力实施“巧媳妇工程”,打造“百万亿”服装产业加工基地。2017年,柘城县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和“全国蔬菜产业扶贫突出贡献县”。

■产业“双引擎”的“规模效应”

立秋时节,接连下了两三场雨,走进坐落于柘城县牛城乡的北科国际辣椒新品种展示园,千亩辣椒田绿得更有精神,在绿叶掩映中,红的、粉的、微黄的辣椒,一片片,一簇簇,可以预见,今年又是一个丰产年。

站在田间四望,只见一幢幢崭新靓丽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之中,不时有汽车从村里驶出,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富足,传递着乡村振兴的讯息……同样是在这里,十几年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老天爷赏脸吃饭”的穷地方,“吃不饱,饿不死”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商丘唯一”“河南第一”,这是中蔼万家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柘城总经理陈静对柘城区域发展情况的评价。

2017年8月,柘城县中蔼“百万亿工程”启动,即在全县的贫困村建100个卫星工厂,实现万人就业,年税收达亿元以上。柘城与中蔼万家服装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扶贫,地方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蔼万家投资现代智能设备与运营管理。

在位于大仵乡刘楼村5000平方米的中蔼万家中心基地里,20台10匹的空调呼呼作响,外面如下火,里面凉飕飕。陈静介绍说,中蔼万家已建成600平方米的卫星工厂109个、5000平方米的中心基地3个。如今,已安置群众就业6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1800多人。

离刘楼不远的朱贡寺村,有一个600平方米的卫星工厂。正在挂片的魏坤玲说,在中蔼万家上班很舒服,上下班时间灵活,能顾家,再者说,这里边有空调,还有儿童游戏室,干累了大家说说笑笑,比在家里干活还舒服。

陈静说,柘城是中蔼万家在商丘设的唯一示范点,卫星工厂和中心基地覆盖全县142个贫困村中的109个村,占柘城县扶贫车间总数的78%,覆盖率全省第一。按照现在的生产经营形势,仅柘城县每年就会有30亿元的产值,直接或间接受益群体不低于4万人。

“中蔼万家服装加工和40万亩辣椒是柘城产业脱贫的‘双引擎’,这种具有长期性、长效性的脱贫产业,不仅能够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而且能够通过产业升级,为柘城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头活水。”柘城县扶贫办副主任陈东升如是说。

近年来,柘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坚持把辣椒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经济”,实现了红火小辣椒、脱贫大产业的良好局面。

为激发贫困户的种植热情,该县在《三樱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中提出,对流转土地种植三樱椒面积超过300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每亩100元的补贴,对贫困户种植三樱椒的,给予每亩300元的补贴。与此同时,县财政为全县椒农购买辣椒特色农产品保险,让椒农种椒路上“零风险”。

该县还设立了500万元辣椒生产基金,并采取“辣椒股份”、“协会+冷库+订单”等模式,定点帮扶和带动12000多户贫困户3万多人走上了种椒脱贫的新路子。

起台镇的姜开林种了18亩小辣椒,谈起种辣椒所带来的生活改变,他高兴地说:“种椒前,常年吃饭不见肉,现如今,每年收入十来万元,家里盖了三层楼,孩子买了小轿车,没事城里能溜溜,日子过得那是真顺溜!”

■汇聚产业发展多元力量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更是脱贫的根基。

无农不稳,无业不兴,无商不活。这是2015年年底慈圣镇李滩村党支部书记贾然彬的担心。

“2016年年底,李滩村能够整体脱贫,但村里如果没有产业,发展靠什么持续?乡村振兴靠什么支撑?”每次召开党支部会、村“两委”班子会、村全体党员会,贾然彬都会提出来问题让大家思考。最后,党员们一致决定:党员带头,发展产业。

经过考察学习,他们决定在全村引种8424大棚西瓜。“按当时行情,西瓜、辣椒套种,亩收益12000多元有保障。但有部分村民担心西瓜行情‘过山车’,一直犹豫徘徊,怎么办?成立合作社,党员带头干!”贾然彬说。

村里的党员不但自己带头入股,还动员亲戚朋友入股。2017年,500亩西瓜丰收,党员示范激发了群众热情,随后,村民纷纷要求入股。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在本村和周边村流转土地4000亩,安排贫困户30多人就业。

李滩村党支部的做法是柘城县“抓党建引领促脱贫”中的一个典型。

几年来,柘城县坚持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精准脱贫从顶层谋划设计向持续落实落地转变、效果从初步脱贫向稳固脱贫转变、方法从单项推进向综合施策转变、目标从注重脱贫数量向注重脱贫质量转变。

在抓党建促脱贫中,柘城县委在给村里选派“第一书记”时,特别强调精准。很多派到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成为了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闪亮红星”。驻李原乡大陈村第一书记邵超凡,带领群众成立星火合作社,发展油牡丹220亩。驻牛城乡李寨村第一书记纪宇超,在李寨村相继成立了佳和门业、恒新百果生态采摘园合作社,吸纳贫困户30多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柘城县的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而党员干部就是闪闪的红星。各部门、各乡镇广大党员干部奔波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走村入户,了解情况,解难题、出实招,干群齐心协力拔穷根的生动场面随处可见,脱贫致富的势头如夏风热情澎湃,乡村振兴的号角业已吹响。

党员引领群众,主业带旺多业。如今,全县形成了“四区六带”产业发展格局:

——“四区”,即“南果区北辣区西牛区东鸭区”。县城南部乡镇种植林果2.3万亩,形成“十里桃花、千亩果园、万亩瓜田”;北部乡镇种植三樱椒和10万亩韭菜、大蒜;西部乡镇有肉牛、育肥猪、蛋鸡养殖合作社126家;东部乡镇养殖鸡鸭鹅150余万只,每年可带动7000余户、两万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六带”,即以辣椒、大蒜、韭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带,以温室大棚、农产品冷藏等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带,以梨、葡萄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带,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产业带,以服装、金刚石、LED灯泡为主的特色加工产业带,以及光伏电站产业带。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累计达1384家、211家,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1家。

产业多元,增收明显。 截至2017年年底,柘城县142个贫困村已退出78个,脱贫21716户68707人。

■“内外兼修”筑根基

“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要努力脱贫了。”50多岁的李原乡贫困户胡丙田因病落下了残疾,双腿行动不便。在驻村帮扶队员一再鼓劲下,胡丙田重新焕发了干点事、发家致富摘“穷帽”的志气。

在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下,他建起了养鸽场,此后,每天喂鸽子成了他最热爱的事情。不久,第一桶金就收入了囊中。他戴上“脱贫之星”的花环后,还让一些贫困户领些乳鸽回各自家中散养,带领其他人脱贫。

只有让群众成为脱贫攻坚实践的主体,激发其“内驱动力”,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同时,强化多元扶持,加大外部投入,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内外兼修”的良性互动机制,脱贫攻坚效果才会更加坚实。柘城县委书记梁辉如是认为。

——实施就业扶贫。2018年投入120万元实施7500人脱贫技能培训项目,累计开发设立11209个公益性就业岗位,为贫困户每年增收2993万元。截至2018年6月底,共发放就业奖补496万元。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2016年投入1.2亿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投入资金2.3亿余元用于贫困村九大工程建设,现已基本完成。142个贫困村及所辖自然村主干道全部通水泥路。投资1600万元,对20600户贫困户实施“六改”工程。

——实施金融扶贫。截至目前,累计投放小额贷款8.9亿元,户获贷率55%,覆盖贫困户1.7万余户。

——实施光伏兜底扶贫。全县共建设142个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每年可为全县14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贡献收入3400余万元。每年可通过把收益转化为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帮扶全县5672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为解决贫困老人脱贫问题,大力弘扬孝善文化,柘城县在乡村倡导成立农村孝善理事会,实行“子女交纳+财政补贴+村集体经济收入补助+社会捐助”的扶贫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贫困老人脱贫难的有效途径。目前收缴65岁以上老人孝善基金1.4亿元,惠及贫困老人1万余人。

为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柘城县建立了1000多万元的慈善超市基金,对贫困户从家庭卫生、务工创业、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方面进行星级评比,根据每家每户的积分进行相应的奖励。“星越多,越光荣,比赛争星形成了脱贫致富路上你争我赶的生动局面。”陈东升说。

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核心。

为补上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短板,柘城县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健全完善“一约六会”制度,即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积极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截至目前,全县文明节俭办红白事两万多起,节约群众开支10亿多元。

脱贫攻坚,如火如荼;乡村振兴,春潮涌动。柘城,在这个赤日炎炎的初秋,正向发展的春天挺进!

◇记者手记◇

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柘城县“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依托”,着力夯实党建和产业基础,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辣椒种植和中蔼服装加工,这两大脱贫主导产业,起到了“双引擎”的“规模效应”,同时通过党员引领,干部示范带动,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最终形成了一业兴带来百业旺的生动局面。

精准扶贫,实干快干;乡村振兴,谋划鸿篇。在柘城,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脱贫致富者,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奔上新的征途。

前景,值得期待而又如此美好。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乡村脱贫振兴构筑“双引擎”
2018-08-14 02:03   本报记者 侯国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以梨、葡萄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带 本报记者 傅青 摄

中蔼万家扶贫车间  本报记者 傅青 摄

柘城县传奇种业2000多亩辣椒田  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柘城县邵园乡小李新村 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核心提示

2011年,柘城县被列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14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696户、93090人。如何让广大贫困户脱贫奔小康?“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依托”,这是柘城给出的答案。

十八大以后,柘城县将辣椒作为扶贫的重要产业扶持发展,如今,全县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带动贫困户3万多人脱贫致富。与此同时,柘城县投资1.2亿元建设144个扶贫车间、3个中心工厂,还大力实施“巧媳妇工程”,打造“百万亿”服装产业加工基地。2017年,柘城县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和“全国蔬菜产业扶贫突出贡献县”。

■产业“双引擎”的“规模效应”

立秋时节,接连下了两三场雨,走进坐落于柘城县牛城乡的北科国际辣椒新品种展示园,千亩辣椒田绿得更有精神,在绿叶掩映中,红的、粉的、微黄的辣椒,一片片,一簇簇,可以预见,今年又是一个丰产年。

站在田间四望,只见一幢幢崭新靓丽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之中,不时有汽车从村里驶出,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富足,传递着乡村振兴的讯息……同样是在这里,十几年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老天爷赏脸吃饭”的穷地方,“吃不饱,饿不死”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商丘唯一”“河南第一”,这是中蔼万家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柘城总经理陈静对柘城区域发展情况的评价。

2017年8月,柘城县中蔼“百万亿工程”启动,即在全县的贫困村建100个卫星工厂,实现万人就业,年税收达亿元以上。柘城与中蔼万家服装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扶贫,地方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蔼万家投资现代智能设备与运营管理。

在位于大仵乡刘楼村5000平方米的中蔼万家中心基地里,20台10匹的空调呼呼作响,外面如下火,里面凉飕飕。陈静介绍说,中蔼万家已建成600平方米的卫星工厂109个、5000平方米的中心基地3个。如今,已安置群众就业6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1800多人。

离刘楼不远的朱贡寺村,有一个600平方米的卫星工厂。正在挂片的魏坤玲说,在中蔼万家上班很舒服,上下班时间灵活,能顾家,再者说,这里边有空调,还有儿童游戏室,干累了大家说说笑笑,比在家里干活还舒服。

陈静说,柘城是中蔼万家在商丘设的唯一示范点,卫星工厂和中心基地覆盖全县142个贫困村中的109个村,占柘城县扶贫车间总数的78%,覆盖率全省第一。按照现在的生产经营形势,仅柘城县每年就会有30亿元的产值,直接或间接受益群体不低于4万人。

“中蔼万家服装加工和40万亩辣椒是柘城产业脱贫的‘双引擎’,这种具有长期性、长效性的脱贫产业,不仅能够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而且能够通过产业升级,为柘城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头活水。”柘城县扶贫办副主任陈东升如是说。

近年来,柘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坚持把辣椒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经济”,实现了红火小辣椒、脱贫大产业的良好局面。

为激发贫困户的种植热情,该县在《三樱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中提出,对流转土地种植三樱椒面积超过300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每亩100元的补贴,对贫困户种植三樱椒的,给予每亩300元的补贴。与此同时,县财政为全县椒农购买辣椒特色农产品保险,让椒农种椒路上“零风险”。

该县还设立了500万元辣椒生产基金,并采取“辣椒股份”、“协会+冷库+订单”等模式,定点帮扶和带动12000多户贫困户3万多人走上了种椒脱贫的新路子。

起台镇的姜开林种了18亩小辣椒,谈起种辣椒所带来的生活改变,他高兴地说:“种椒前,常年吃饭不见肉,现如今,每年收入十来万元,家里盖了三层楼,孩子买了小轿车,没事城里能溜溜,日子过得那是真顺溜!”

■汇聚产业发展多元力量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更是脱贫的根基。

无农不稳,无业不兴,无商不活。这是2015年年底慈圣镇李滩村党支部书记贾然彬的担心。

“2016年年底,李滩村能够整体脱贫,但村里如果没有产业,发展靠什么持续?乡村振兴靠什么支撑?”每次召开党支部会、村“两委”班子会、村全体党员会,贾然彬都会提出来问题让大家思考。最后,党员们一致决定:党员带头,发展产业。

经过考察学习,他们决定在全村引种8424大棚西瓜。“按当时行情,西瓜、辣椒套种,亩收益12000多元有保障。但有部分村民担心西瓜行情‘过山车’,一直犹豫徘徊,怎么办?成立合作社,党员带头干!”贾然彬说。

村里的党员不但自己带头入股,还动员亲戚朋友入股。2017年,500亩西瓜丰收,党员示范激发了群众热情,随后,村民纷纷要求入股。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在本村和周边村流转土地4000亩,安排贫困户30多人就业。

李滩村党支部的做法是柘城县“抓党建引领促脱贫”中的一个典型。

几年来,柘城县坚持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精准脱贫从顶层谋划设计向持续落实落地转变、效果从初步脱贫向稳固脱贫转变、方法从单项推进向综合施策转变、目标从注重脱贫数量向注重脱贫质量转变。

在抓党建促脱贫中,柘城县委在给村里选派“第一书记”时,特别强调精准。很多派到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成为了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闪亮红星”。驻李原乡大陈村第一书记邵超凡,带领群众成立星火合作社,发展油牡丹220亩。驻牛城乡李寨村第一书记纪宇超,在李寨村相继成立了佳和门业、恒新百果生态采摘园合作社,吸纳贫困户30多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柘城县的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而党员干部就是闪闪的红星。各部门、各乡镇广大党员干部奔波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走村入户,了解情况,解难题、出实招,干群齐心协力拔穷根的生动场面随处可见,脱贫致富的势头如夏风热情澎湃,乡村振兴的号角业已吹响。

党员引领群众,主业带旺多业。如今,全县形成了“四区六带”产业发展格局:

——“四区”,即“南果区北辣区西牛区东鸭区”。县城南部乡镇种植林果2.3万亩,形成“十里桃花、千亩果园、万亩瓜田”;北部乡镇种植三樱椒和10万亩韭菜、大蒜;西部乡镇有肉牛、育肥猪、蛋鸡养殖合作社126家;东部乡镇养殖鸡鸭鹅150余万只,每年可带动7000余户、两万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六带”,即以辣椒、大蒜、韭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带,以温室大棚、农产品冷藏等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带,以梨、葡萄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带,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产业带,以服装、金刚石、LED灯泡为主的特色加工产业带,以及光伏电站产业带。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累计达1384家、211家,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1家。

产业多元,增收明显。 截至2017年年底,柘城县142个贫困村已退出78个,脱贫21716户68707人。

■“内外兼修”筑根基

“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要努力脱贫了。”50多岁的李原乡贫困户胡丙田因病落下了残疾,双腿行动不便。在驻村帮扶队员一再鼓劲下,胡丙田重新焕发了干点事、发家致富摘“穷帽”的志气。

在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下,他建起了养鸽场,此后,每天喂鸽子成了他最热爱的事情。不久,第一桶金就收入了囊中。他戴上“脱贫之星”的花环后,还让一些贫困户领些乳鸽回各自家中散养,带领其他人脱贫。

只有让群众成为脱贫攻坚实践的主体,激发其“内驱动力”,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同时,强化多元扶持,加大外部投入,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内外兼修”的良性互动机制,脱贫攻坚效果才会更加坚实。柘城县委书记梁辉如是认为。

——实施就业扶贫。2018年投入120万元实施7500人脱贫技能培训项目,累计开发设立11209个公益性就业岗位,为贫困户每年增收2993万元。截至2018年6月底,共发放就业奖补496万元。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2016年投入1.2亿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投入资金2.3亿余元用于贫困村九大工程建设,现已基本完成。142个贫困村及所辖自然村主干道全部通水泥路。投资1600万元,对20600户贫困户实施“六改”工程。

——实施金融扶贫。截至目前,累计投放小额贷款8.9亿元,户获贷率55%,覆盖贫困户1.7万余户。

——实施光伏兜底扶贫。全县共建设142个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每年可为全县14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贡献收入3400余万元。每年可通过把收益转化为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帮扶全县5672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为解决贫困老人脱贫问题,大力弘扬孝善文化,柘城县在乡村倡导成立农村孝善理事会,实行“子女交纳+财政补贴+村集体经济收入补助+社会捐助”的扶贫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贫困老人脱贫难的有效途径。目前收缴65岁以上老人孝善基金1.4亿元,惠及贫困老人1万余人。

为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柘城县建立了1000多万元的慈善超市基金,对贫困户从家庭卫生、务工创业、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方面进行星级评比,根据每家每户的积分进行相应的奖励。“星越多,越光荣,比赛争星形成了脱贫致富路上你争我赶的生动局面。”陈东升说。

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核心。

为补上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短板,柘城县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健全完善“一约六会”制度,即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积极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截至目前,全县文明节俭办红白事两万多起,节约群众开支10亿多元。

脱贫攻坚,如火如荼;乡村振兴,春潮涌动。柘城,在这个赤日炎炎的初秋,正向发展的春天挺进!

◇记者手记◇

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柘城县“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依托”,着力夯实党建和产业基础,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辣椒种植和中蔼服装加工,这两大脱贫主导产业,起到了“双引擎”的“规模效应”,同时通过党员引领,干部示范带动,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最终形成了一业兴带来百业旺的生动局面。

精准扶贫,实干快干;乡村振兴,谋划鸿篇。在柘城,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脱贫致富者,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奔上新的征途。

前景,值得期待而又如此美好。

责任编辑: zc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施工留“尾巴” 居民...
拆迁不到位 设计要变更
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中 已没有大病提取这一项
李女士的户籍正按程序补录中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欢乐中原 文明商丘
治理一条河 改变一座城
柘城生态好 白鹭安家了
参加科普活动 探知科...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