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朱襄氏故里文化璀璨

本报记者 侯国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8-14 02:01

“泥人李”正在制作泥人。李树峰 摄

麦草画盘。  李树峰 摄

朱襄老街天福古玩城全景。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陵。(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文化既是沧桑的历史,也是繁荣的现在,更是璀璨的未来。

酷夏,我们踏上炎帝朱襄氏故里柘城。在这个具有悠久传说的地方,到处绿树成荫,花木葱茏,生机盎然。在这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兴替的历史是如此厚重,文化创新的力量处处涌动。

这里有着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虽然曾经一些文化遗存或物件被消灭或损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它们以复原或复现的姿态重回公众视野,并逐渐发展壮大,整体呈现出一品牌、两名片、满天星的状态。

为打造“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十八大以来,柘城县持续加大文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正如县委书记梁辉在柘城县三级干部会议上所强调的,柘城县要找准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定位,着重叫响“炎帝朱襄氏故里”文化旅游品牌。其重在通过打造文化高地,让柘城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如今,品牌确立,成效渐显。

叫响“炎帝朱襄氏故里”品牌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大仵乡朱贡寺村西北角。走进陵园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六七人方能合抱的皂角树。据载,这树是明惠帝朱允炆逃难于此,拜祭其朱姓先祖朱襄氏时所栽。据此所说,这棵皂角树已有600年历史,其虽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但仍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皂角树后面是大殿,里面供奉有轩辕黄帝、炎帝朱襄、太昊伏羲,大殿后边就是炎帝朱襄氏陵。

在炎帝朱襄氏陵院内西南角墙壁上绘有一篇李树峰为2009年举行的朱襄氏陵祭祖大典所写的祭文,祭文点出了炎帝和朱襄氏的关系以及由来。其中说:伟哉炎帝,别号朱襄。文明肇始,璀璨洪荒。上承伏羲,称帝东方。这其实也是柘城朱襄氏文化研究的成果提炼以及“炎帝朱襄氏故里”品牌打造的依据之一。

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朱襄氏陵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朱襄氏陵的守护者李松林谈起十几年前的破败状况,感慨万千。他说,修复前的朱襄氏陵,一座坟,一棵古树,半截院子,已经没有丝毫陵王陵寝应该有的恢宏模样。再加上周边群众对它的破坏,仅存的院子也毁坏严重,成了断壁残垣。

为修复陵园,李松林几乎到了倾家荡产地步。他变卖了在县城里的院子,又四处举债,筹集了150余万元,通过专业的古建筑公司,建设了炎帝大殿,东西偏殿,又修缮了山门和两边的侧房。

可喜的是, 随后的历届柘城县委、县政府越来越重视炎帝朱襄文化品牌的打造。这一届柘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柘城县打造“三张名片”的蓝图,其中一张名片就是“炎帝朱襄氏故里”。围绕炎帝朱襄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列出了专门的规划和进度表。

有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李松林弘扬朱襄氏文化的劲头更大了。2014年4月,以李松林为会长的朱襄氏文化研究会与中国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炎帝朱襄氏文化学术研讨会。当年8月,柘城县又承办了由中国屈原学会、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柘城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炎帝朱襄氏与柘城文化发展研讨会”,经过充分论证,进一步明确了朱襄氏5000年以前的地点在柘城的论断。

近几年,李松林将炎帝朱襄氏陵在柘城的图文和资料寄送给全世界很多朱姓族人,得到极大重视。不断有海内外朱姓后裔到炎帝朱襄氏陵寻根拜祖。今年5月12日,由李松林策划的首届天下朱氏宗亲拜祖大典在朱襄氏陵举行。

如今,柘城打造“炎帝朱襄氏故里”品牌的规划已经脉络清晰。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所作的《商丘市柘城县大仵乡朱贡寺村旅游扶贫规划》所确立的建设思路是:突出炎帝朱襄品牌,围绕拜祖和乡村休闲特色市场需求特征,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旅游体验过程,构建朱贡寺村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

《规划》同时提出,要在研究规划上注意全局观念,力争和商丘古城以及曲阜的少昊文化、淮阳伏羲太昊陵等串线发展,努力将柘城炎帝朱襄氏文化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

最近,朱襄氏陵文化一条街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配套建设已经启动。我们有理由相信,“炎帝朱襄氏故里”品牌会越叫越响。

擦亮“新二板”“通天绳”名片

朱云阁身着龙飞凤舞的大红旗袍,迈着莲花步款款走到华丽的舞台中央,扬板、操琴,端坐两边的琴师相机而和,在这欢快的节奏中,朱云阁微扬眉、轻启口,一种珠玉滚落玉盘的声音立时四散开来,声声脆亮明快,字字珠圆玉润。

一曲 “豫东琴书”《半斤梨》唱罢,观众掌声雷动。“豫东琴书”属“新二板”唱腔,是发源于我市的一种地方曲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2004年,为进一步丰富“豫东琴书”的形式,柘城县说唱团把以河南坠子、“豫东琴书”唱腔为主的连台曲艺剧的表演样式定名为“坠琴剧”。

而“坠琴剧”的真正繁荣,功劳要首推朱云阁。 2007年11月,朱云阁主演的《家庭风波》荣获“全国群星奖”,实现了我市文艺作品“群星奖”零的突破。2009年,朱云阁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豫东琴书”传承人。

“柘城的文化名片是‘双子座’,‘坠琴剧’名扬豫鲁苏皖,而杂技团是走出去最成功的,他们多次到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韩国、欧美等演出,如今他们已到访几十个国家,这在全国都不多见。”李树峰说。

柘城县杂技团是商丘市唯一的国有杂技团,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以演出魔术为主,杂技为辅。该团自创的杂技《花瓶少年》《冰上芭蕾》、魔术《变脸》《人体二分》多次赴美国、多米尼加等国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2011年,市委提出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要求,柘城县杂技团被列为全市改制重点先行试点。

在改制中,柘城县政府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保持原有编制不变,保证了老团员们的编制与工资渠道,同时政府一次性划拨启动资金,购买灯光音响器材等。2013年5月,又为杂技团争取到文化部、财政部配送的大型流动舞台车一辆。

改制后的柘城县杂技团,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2012年起,团里每年新排节目明显增加,每年演出的场次都在400场以上。

“在全国杂技团经营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柘城县杂技团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关键在于其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只有不断提升作品的质量,才会有更好的市场。”柘城县文化局局长刘子书如是说。

“通天绳”的研究成功,就是其不

断创新的结晶。

“通天绳”又名“中华神仙索”,在宋朝《太平广记》、明朝《剑侠传》及清朝《聊斋》中均有记载。其中讲述的是把一根绳子抛上天空,人可以顺着绳子爬上天空,绳子可以瞬间落下。该绝技已失传百年以上。

“如何让传说变为现实?”杂技团魔术师赵阳为此历时多年,进行了10多万次实验, 最终于2018年研究成功。甫一亮相,即惊艳世界。此被称为世界魔术界的重大创新。2018年,该技艺已申请国家专利。

如今,在网上我们能够随时看到赵阳的表演:在绚丽的舞台上,随着古装魔术师的指挥,一根绳子从一个竹篓里缓缓向上,直入云端,一个小孩顺着往上爬,绳子直直的,一点不曲不弯……

透过这样一个创意,我们能够深刻感知,每一个名片的打造,都是一次文化铸魂的过程。政府的助力以及个人的努力凝聚发力,最终锻造出精品,闪亮世界。

闪闪亮亮“满天星”

柘城的文化产业像满天星一样开着密密的洁白的花,行走在柘城,可以闲看容湖碧波荡漾,千树园四季花开;静听“豫东琴书”句句婉转,马庄唢呐声韵铿锵。如果有雅致,可以在九龙玉杯里斟一壶酒,披一身晚霞欣赏金麦草画的细细脉络。

行走在柘城,绿的湖,怒放的花,和璀璨的艺术之“花”交相辉映,虚实之间,凸显出这个城市的形神完备。

能将这样一个小城,打造得如此有品位,是需要柘城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下一番苦功夫的。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文化工作者们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艺术突破,以文化产业为抓手,以文化繁荣为目的,柘城各界正在寻求“小县城大文化”的构筑路径。

“十二五”期间,柘城县以建设容湖生态旅游景观为龙头,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容湖生态景区、千树园景区和锦鸡台景区等休闲观光旅游景点,投资建设了一批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2010年至2015年,全县旅游累计实现接待人数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完成9500万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5.2%和11.4% 。

“十三五”以来,在柘城县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下,依托柘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区位优势,以生态自然为主题,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品为支撑,以容湖、炎帝朱襄氏文化以及柘城县境内惠济河、黄河故道、小沙河、余河坡等滨河旅游为发展重点,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景区建设,培育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塑造“秀水宝地、朱氏源乡、海霞故里、生态柘城”的主题形象,逐步将柘城县建成风光秀丽、文化独特、旅游产业发达的河南旅游强县和中原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旅游投入10亿元,把容湖生态旅游景区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炎帝朱襄氏故里创建成为3A级景区,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到2020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元,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增长5%以上。”柘城有关负责人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炎帝朱襄氏故里文化璀璨
2018-08-14 02:01   本报记者 侯国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泥人李”正在制作泥人。李树峰 摄

麦草画盘。  李树峰 摄

朱襄老街天福古玩城全景。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陵。(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文化既是沧桑的历史,也是繁荣的现在,更是璀璨的未来。

酷夏,我们踏上炎帝朱襄氏故里柘城。在这个具有悠久传说的地方,到处绿树成荫,花木葱茏,生机盎然。在这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兴替的历史是如此厚重,文化创新的力量处处涌动。

这里有着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虽然曾经一些文化遗存或物件被消灭或损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它们以复原或复现的姿态重回公众视野,并逐渐发展壮大,整体呈现出一品牌、两名片、满天星的状态。

为打造“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十八大以来,柘城县持续加大文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正如县委书记梁辉在柘城县三级干部会议上所强调的,柘城县要找准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定位,着重叫响“炎帝朱襄氏故里”文化旅游品牌。其重在通过打造文化高地,让柘城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如今,品牌确立,成效渐显。

叫响“炎帝朱襄氏故里”品牌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大仵乡朱贡寺村西北角。走进陵园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六七人方能合抱的皂角树。据载,这树是明惠帝朱允炆逃难于此,拜祭其朱姓先祖朱襄氏时所栽。据此所说,这棵皂角树已有600年历史,其虽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但仍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皂角树后面是大殿,里面供奉有轩辕黄帝、炎帝朱襄、太昊伏羲,大殿后边就是炎帝朱襄氏陵。

在炎帝朱襄氏陵院内西南角墙壁上绘有一篇李树峰为2009年举行的朱襄氏陵祭祖大典所写的祭文,祭文点出了炎帝和朱襄氏的关系以及由来。其中说:伟哉炎帝,别号朱襄。文明肇始,璀璨洪荒。上承伏羲,称帝东方。这其实也是柘城朱襄氏文化研究的成果提炼以及“炎帝朱襄氏故里”品牌打造的依据之一。

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朱襄氏陵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朱襄氏陵的守护者李松林谈起十几年前的破败状况,感慨万千。他说,修复前的朱襄氏陵,一座坟,一棵古树,半截院子,已经没有丝毫陵王陵寝应该有的恢宏模样。再加上周边群众对它的破坏,仅存的院子也毁坏严重,成了断壁残垣。

为修复陵园,李松林几乎到了倾家荡产地步。他变卖了在县城里的院子,又四处举债,筹集了150余万元,通过专业的古建筑公司,建设了炎帝大殿,东西偏殿,又修缮了山门和两边的侧房。

可喜的是, 随后的历届柘城县委、县政府越来越重视炎帝朱襄文化品牌的打造。这一届柘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柘城县打造“三张名片”的蓝图,其中一张名片就是“炎帝朱襄氏故里”。围绕炎帝朱襄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列出了专门的规划和进度表。

有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李松林弘扬朱襄氏文化的劲头更大了。2014年4月,以李松林为会长的朱襄氏文化研究会与中国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炎帝朱襄氏文化学术研讨会。当年8月,柘城县又承办了由中国屈原学会、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柘城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炎帝朱襄氏与柘城文化发展研讨会”,经过充分论证,进一步明确了朱襄氏5000年以前的地点在柘城的论断。

近几年,李松林将炎帝朱襄氏陵在柘城的图文和资料寄送给全世界很多朱姓族人,得到极大重视。不断有海内外朱姓后裔到炎帝朱襄氏陵寻根拜祖。今年5月12日,由李松林策划的首届天下朱氏宗亲拜祖大典在朱襄氏陵举行。

如今,柘城打造“炎帝朱襄氏故里”品牌的规划已经脉络清晰。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所作的《商丘市柘城县大仵乡朱贡寺村旅游扶贫规划》所确立的建设思路是:突出炎帝朱襄品牌,围绕拜祖和乡村休闲特色市场需求特征,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旅游体验过程,构建朱贡寺村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

《规划》同时提出,要在研究规划上注意全局观念,力争和商丘古城以及曲阜的少昊文化、淮阳伏羲太昊陵等串线发展,努力将柘城炎帝朱襄氏文化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

最近,朱襄氏陵文化一条街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配套建设已经启动。我们有理由相信,“炎帝朱襄氏故里”品牌会越叫越响。

擦亮“新二板”“通天绳”名片

朱云阁身着龙飞凤舞的大红旗袍,迈着莲花步款款走到华丽的舞台中央,扬板、操琴,端坐两边的琴师相机而和,在这欢快的节奏中,朱云阁微扬眉、轻启口,一种珠玉滚落玉盘的声音立时四散开来,声声脆亮明快,字字珠圆玉润。

一曲 “豫东琴书”《半斤梨》唱罢,观众掌声雷动。“豫东琴书”属“新二板”唱腔,是发源于我市的一种地方曲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2004年,为进一步丰富“豫东琴书”的形式,柘城县说唱团把以河南坠子、“豫东琴书”唱腔为主的连台曲艺剧的表演样式定名为“坠琴剧”。

而“坠琴剧”的真正繁荣,功劳要首推朱云阁。 2007年11月,朱云阁主演的《家庭风波》荣获“全国群星奖”,实现了我市文艺作品“群星奖”零的突破。2009年,朱云阁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豫东琴书”传承人。

“柘城的文化名片是‘双子座’,‘坠琴剧’名扬豫鲁苏皖,而杂技团是走出去最成功的,他们多次到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韩国、欧美等演出,如今他们已到访几十个国家,这在全国都不多见。”李树峰说。

柘城县杂技团是商丘市唯一的国有杂技团,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以演出魔术为主,杂技为辅。该团自创的杂技《花瓶少年》《冰上芭蕾》、魔术《变脸》《人体二分》多次赴美国、多米尼加等国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2011年,市委提出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要求,柘城县杂技团被列为全市改制重点先行试点。

在改制中,柘城县政府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保持原有编制不变,保证了老团员们的编制与工资渠道,同时政府一次性划拨启动资金,购买灯光音响器材等。2013年5月,又为杂技团争取到文化部、财政部配送的大型流动舞台车一辆。

改制后的柘城县杂技团,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2012年起,团里每年新排节目明显增加,每年演出的场次都在400场以上。

“在全国杂技团经营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柘城县杂技团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关键在于其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只有不断提升作品的质量,才会有更好的市场。”柘城县文化局局长刘子书如是说。

“通天绳”的研究成功,就是其不

断创新的结晶。

“通天绳”又名“中华神仙索”,在宋朝《太平广记》、明朝《剑侠传》及清朝《聊斋》中均有记载。其中讲述的是把一根绳子抛上天空,人可以顺着绳子爬上天空,绳子可以瞬间落下。该绝技已失传百年以上。

“如何让传说变为现实?”杂技团魔术师赵阳为此历时多年,进行了10多万次实验, 最终于2018年研究成功。甫一亮相,即惊艳世界。此被称为世界魔术界的重大创新。2018年,该技艺已申请国家专利。

如今,在网上我们能够随时看到赵阳的表演:在绚丽的舞台上,随着古装魔术师的指挥,一根绳子从一个竹篓里缓缓向上,直入云端,一个小孩顺着往上爬,绳子直直的,一点不曲不弯……

透过这样一个创意,我们能够深刻感知,每一个名片的打造,都是一次文化铸魂的过程。政府的助力以及个人的努力凝聚发力,最终锻造出精品,闪亮世界。

闪闪亮亮“满天星”

柘城的文化产业像满天星一样开着密密的洁白的花,行走在柘城,可以闲看容湖碧波荡漾,千树园四季花开;静听“豫东琴书”句句婉转,马庄唢呐声韵铿锵。如果有雅致,可以在九龙玉杯里斟一壶酒,披一身晚霞欣赏金麦草画的细细脉络。

行走在柘城,绿的湖,怒放的花,和璀璨的艺术之“花”交相辉映,虚实之间,凸显出这个城市的形神完备。

能将这样一个小城,打造得如此有品位,是需要柘城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下一番苦功夫的。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文化工作者们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艺术突破,以文化产业为抓手,以文化繁荣为目的,柘城各界正在寻求“小县城大文化”的构筑路径。

“十二五”期间,柘城县以建设容湖生态旅游景观为龙头,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容湖生态景区、千树园景区和锦鸡台景区等休闲观光旅游景点,投资建设了一批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2010年至2015年,全县旅游累计实现接待人数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完成9500万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5.2%和11.4% 。

“十三五”以来,在柘城县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下,依托柘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区位优势,以生态自然为主题,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品为支撑,以容湖、炎帝朱襄氏文化以及柘城县境内惠济河、黄河故道、小沙河、余河坡等滨河旅游为发展重点,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景区建设,培育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塑造“秀水宝地、朱氏源乡、海霞故里、生态柘城”的主题形象,逐步将柘城县建成风光秀丽、文化独特、旅游产业发达的河南旅游强县和中原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旅游投入10亿元,把容湖生态旅游景区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炎帝朱襄氏故里创建成为3A级景区,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到2020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元,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增长5%以上。”柘城有关负责人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 zc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施工留“尾巴” 居民...
拆迁不到位 设计要变更
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中 已没有大病提取这一项
李女士的户籍正按程序补录中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欢乐中原 文明商丘
治理一条河 改变一座城
柘城生态好 白鹭安家了
参加科普活动 探知科...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