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映“文华”十五载

——写在市豫剧院第五次夺得河南戏曲文华奖金奖之际

本报记者 侯国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11-17 07:14

大型情景史诗《商颂古城寻梦》剧照第一章节文明之光剧照。

陈新琴在荣获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剧目《李香君》中剧照。

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获奖剧目《天下清德》剧照。

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获奖剧目《龙河钟声》剧照。

河南省第六届黄河戏剧节金奖获奖剧目《王昭君》剧照。

10月24日,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省市级院团组获奖名单揭晓,由市豫剧院选送的《天下清德》斩获文华奖金奖。这是市豫剧院自2005年凭借大型古装豫剧《浣纱记》第一次夺得文华奖金奖之后,第五次夺得该奖项。

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奖是河南专业艺术的最高赛事,每三年一届。“15年来,商丘市豫剧院精品迭出,新人辈出,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没有借一个外援的情况下,能够连续四次蝉联金奖,有力说明了其实力已经稳居全省所有院团的第一方队,这个荣誉的取得是很不容易的!”这,是省内专家们的一致评价。

2003年,陈新琴接任商丘豫剧团团长。当时她就把夺文华奖作为第一目标。因为,在河南曲艺界只有获得这个顶级奖项,才能获得业界普遍认可。历经3年近百次的打磨锤炼,《浣纱记》惊艳亮相,一鸣惊人。

15年来,精益求精推精品;15年来,百花齐放育新人。商丘市豫剧院在打造精品的道路上迈出了不懈层进的铿锵步伐。

围绕主旋律打造精品

在商丘这个“戏窝子”里,要想当好豫剧的“掌门人”,光自己唱得好远远不够,还要打造能够唱得好的团队,推精品。

2003年,团里正处于唱戏唱不出钱来的窘况,大家几乎衣食不保,前途迷茫。当时,团里只有一间房子,里面有一把破凳子、一张破桌子,一把旧藤椅,这便是商丘豫剧团所有的家底。

“剧团要生存、发展,只有一条路,那就要创新,就要以精品赢市场。”上任后,陈新琴带领剧团领导班子,针对过去剧团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横下一条心,毫不手软、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人员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并实行末位淘汰,真正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角色能大能小,同时改革分配制度,让有能者有位、有能者多得,极大激发了大家创作精品的积极性。

根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2004年6月,商丘市豫剧团撤团建院,成立商丘市豫剧院。豫剧院集中力量深化艺术创作、生产、分配、奖励等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在人才培养、剧目生产、市场演出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和精品剧目,整个院团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浣纱记》是冲击文华大奖的第一部戏,该剧根据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改编。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的西施,国难当头,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故事。她以智慧和勇敢在险恶的绝境中保住了越国君臣的性命,终使越国得以复兴。

作为该戏的主角西施扮演者的陈新琴以现代文化的视觉,对这“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经典故事进行了新的解读与开掘,力图透视出历史的深邃与人性的复杂,在舞台呈现上,其表演以细腻婉约与炽热奔放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凝重凄美的舞台景观。

《浣纱记》分迎施、教艺、入吴、采莲、定计、思归、伐吴、归湖八场,舞美壮阔,服装新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唱腔优美,既具豫剧特色,又有江南韵味。该剧荣获省文华大奖后,陈新琴曾在北京为“两会”代表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艺术创作的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陈新琴十分注重提高戏曲的质量,她说,只有精品才能赢得口碑,高质量的戏曲才能赢得市场。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商丘市豫剧院充分借鉴南方戏剧的特点,加强了舞台设计、灯光、音响、化妆等,聘请著名编剧改编剧本,打造了多部精品。随后,《李香君》《龙河钟声》连续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紧紧围绕廉政建设这个主题打造一部大戏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部戏以谁为原型?陈新琴和导演刘涉运以及创作团队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要始终坚守本土特色,商丘人写商丘人,商丘人演商丘事。从这个共识出发,最终选定“天下第一廉吏”宋荦,剧名即为《天下清德》。

该剧围绕清代江宁巡抚宋荦在任期间,关心人民疾苦、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舍小家为大家、修建防洪大堤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清正廉洁、不畏强势、执政为民的廉能贤臣形象,回答了官员“德归何处”的本源性问题,紧扣以史为鉴、反腐倡廉、树立官德、实干担当的时代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天下清德》推出后获得好评如潮,被评为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传承优秀红色基因

“要有好作品,必须要有好人才。好作品都是由优秀的人才打造出来的,优秀的人才就要具有优秀的品质。如果把如今的成绩放在更长的历史时空中去看,这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商丘市豫剧院院长陈新琴如是说。

商丘市豫剧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以孤儿为主的娃娃剧团。娃娃剧团刚成立时,成员多是烈士遗孤与无人养育的贫苦人家的孩子,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苦难的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文艺宣传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该团紧跟形势,先后创作和排演了一批现代戏,如《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甲午海战》等,由于演出现代戏成绩突出,1960年,该团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集体,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1964年年初,《社长的女儿》剧组进京汇报演出,在京连演两个月,“商丘地区豫剧团”自此红遍全国。

这种辉煌在“文革”时期戛然而止。剧团被“砍”掉一半,大批人员被分流。但在 改革开放后,随着古装戏的开放,剧团又焕发了生机,迎来了它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剧团先后排演了一批现代戏和古装戏。上世纪90年代,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戏曲艺术片《银河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睢阳忠烈》《乡村女支书》《赤子心》等剧目先后获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省戏曲大赛多项大奖。

随后,由于大形势影响,剧团再次步入低谷。一直到2005年《浣纱记》荣获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商丘豫剧再次迈上繁荣发展轨道。2009年5月,陈新琴凭新编历史剧《风雨情缘》获得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结束了商丘无“梅花奖”的历史。

几十年来,剧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演员。老一辈的,如吴心平,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丑角大赛第一名获得者夏登路等;紧随其后,陈新琴和国家一级演员阎玉龙、张燕、韩振业、王效领等,他们犹如豫剧的灯塔,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剧团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人才是根本保障。为此,他们采取了“用、送、带、引”战略。一是大胆启用新人。近年来,杨军健、李淑玉、张勇杰等青年演员在多部戏中担纲主要角色,技艺日趋精湛;二是送到外地学习;三是老人带新人;四是从外地引进人才。通过这四种渠道,目前,剧团已经培养了几十名骨干力量,引进了20名多才多艺的青年演员。如今,剧团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搭配合理的人才梯队。

对于参与人数众多的大戏,想做成精品,就必须人心齐,更重要的是,必须还要有名演员甘当青年演员的垫脚石或铺路石。商丘豫剧院恰恰就有这样一种好传统。

陈新琴、张燕、王效领、韩振业等不但在很多戏中担任重要角色,很多时候还扮演群众。张燕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把自己看成角,穿什么衣服演什么人。”在每一次文华大奖评比时,专家们都要表扬群众演员,“群众眼里都有戏”,其实,就是在表扬这些甘当垫脚石或铺路石的国家一级演员们。

王效领如今把很多精力都用到推新人上,他说“如今穿高底没有穿薄底多”。戏里穿高底的多是主要角色或者官员,穿薄底的是群众。为年轻演员当好群众,这就是优秀的光荣传统。

喜闻乐见源于敬业奉献

“豫剧本身就是地方戏,打造精品必须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出发点。戏如果不‘接地气’,那就没有市场和出路。”刘涉运说。

打造“接地气”的精品!这是商丘豫剧院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

在《天下清德》排练时,豫剧院组建了一支具有丰富创作经验和一流创作水准的主创队伍,并与优秀歌舞院团联合,组成了庞大演出阵容。

演员排戏的时候大多都是夏天,因为夏天台口少,能够集中大多数演员的精力。集中排戏的时候,基本都是连天加夜,屋里热,他们干脆就在院子里露天练功排练。有的演员在排练过程中都因出汗过多虚脱,但就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退却。对于个别高难度的唱腔或动作,有的演员为达到标准,都练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陈新琴不无感触地说:“几个月的排练,最后综合到一块儿,没出任何漏,这体现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体现出了大家的敬业奉献!每一次排练,我也经受了一次磨练。”

精品,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商丘豫剧院的精品无一脱离商丘,始终坚守地域文化特色,并在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因。”刘涉运说。

每年陈新琴基本都是从年头一直忙到年尾 ,几乎没有在办公室呆住过,原因就是一个字:忙!这几天她还要出去,年前还有几个台口推不掉,群众喜欢看,咱就一场接一场地演。

农民最喜欢看戏,农民是戏曲观众的主体。为此,陈新琴坚持深入农村,热情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并且尽可能地让戏“接地气”。“不同的地方欣赏口味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喜欢武戏,我们就适当加一些打斗、翻滚,让场面更热闹;有的地方喜欢听唱,那我们就在戏唱完了,再加几段经典唱段,总之让群众满意。”陈新琴说。

让群众满意,就要能够扑下身子,就要有“戏比天大”的情怀!

前几天,到榆林演出,群众特别喜欢陈新琴演唱的《大祭桩》,陈新琴就跪在戏台子上唱。那个戏台子很简陋,上面一块布,下面铺的是砖,大小不齐,高低不平,陈新琴就这样一跪45分钟,把膝盖都跪肿了。

张燕12月份就要退休了。她说,从业30多年,只请过两次假,一次是20年前闺女生病,一次是8年前家里装房子。这么多年,过年基本全是在外地,只有一次正月十五是在家里过的。她笑着说,以前亏欠家里太多,只有退休后补了。

韩振业母亲去世,团里早已定好的台口恰好就在母亲出殡之前。角色无人能够顶替,他只好脱去孝服,随团前去赶场,“台上满脸笑,台下泪花流”。陈新琴说:“很多演员都遇到过家人得病、去世等类似情况,但是没办法,谁让咱是演员呢?!”

只要群众喜欢,奉献再多都值得!这是所有演员的共识。

不忘初心,坚守本真,商丘市豫剧院历经十五载风霜雪雨,十五载砥砺奋进,打造出了文化自信的“商丘符号”。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辉映“文华”十五载
——写在市豫剧院第五次夺得河南戏曲文华奖金奖之际
2017-11-17 07:14   本报记者 侯国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大型情景史诗《商颂古城寻梦》剧照第一章节文明之光剧照。

陈新琴在荣获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剧目《李香君》中剧照。

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获奖剧目《天下清德》剧照。

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获奖剧目《龙河钟声》剧照。

河南省第六届黄河戏剧节金奖获奖剧目《王昭君》剧照。

10月24日,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省市级院团组获奖名单揭晓,由市豫剧院选送的《天下清德》斩获文华奖金奖。这是市豫剧院自2005年凭借大型古装豫剧《浣纱记》第一次夺得文华奖金奖之后,第五次夺得该奖项。

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奖是河南专业艺术的最高赛事,每三年一届。“15年来,商丘市豫剧院精品迭出,新人辈出,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没有借一个外援的情况下,能够连续四次蝉联金奖,有力说明了其实力已经稳居全省所有院团的第一方队,这个荣誉的取得是很不容易的!”这,是省内专家们的一致评价。

2003年,陈新琴接任商丘豫剧团团长。当时她就把夺文华奖作为第一目标。因为,在河南曲艺界只有获得这个顶级奖项,才能获得业界普遍认可。历经3年近百次的打磨锤炼,《浣纱记》惊艳亮相,一鸣惊人。

15年来,精益求精推精品;15年来,百花齐放育新人。商丘市豫剧院在打造精品的道路上迈出了不懈层进的铿锵步伐。

围绕主旋律打造精品

在商丘这个“戏窝子”里,要想当好豫剧的“掌门人”,光自己唱得好远远不够,还要打造能够唱得好的团队,推精品。

2003年,团里正处于唱戏唱不出钱来的窘况,大家几乎衣食不保,前途迷茫。当时,团里只有一间房子,里面有一把破凳子、一张破桌子,一把旧藤椅,这便是商丘豫剧团所有的家底。

“剧团要生存、发展,只有一条路,那就要创新,就要以精品赢市场。”上任后,陈新琴带领剧团领导班子,针对过去剧团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横下一条心,毫不手软、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人员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并实行末位淘汰,真正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角色能大能小,同时改革分配制度,让有能者有位、有能者多得,极大激发了大家创作精品的积极性。

根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2004年6月,商丘市豫剧团撤团建院,成立商丘市豫剧院。豫剧院集中力量深化艺术创作、生产、分配、奖励等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在人才培养、剧目生产、市场演出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和精品剧目,整个院团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浣纱记》是冲击文华大奖的第一部戏,该剧根据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改编。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的西施,国难当头,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故事。她以智慧和勇敢在险恶的绝境中保住了越国君臣的性命,终使越国得以复兴。

作为该戏的主角西施扮演者的陈新琴以现代文化的视觉,对这“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经典故事进行了新的解读与开掘,力图透视出历史的深邃与人性的复杂,在舞台呈现上,其表演以细腻婉约与炽热奔放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凝重凄美的舞台景观。

《浣纱记》分迎施、教艺、入吴、采莲、定计、思归、伐吴、归湖八场,舞美壮阔,服装新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唱腔优美,既具豫剧特色,又有江南韵味。该剧荣获省文华大奖后,陈新琴曾在北京为“两会”代表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艺术创作的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陈新琴十分注重提高戏曲的质量,她说,只有精品才能赢得口碑,高质量的戏曲才能赢得市场。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商丘市豫剧院充分借鉴南方戏剧的特点,加强了舞台设计、灯光、音响、化妆等,聘请著名编剧改编剧本,打造了多部精品。随后,《李香君》《龙河钟声》连续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紧紧围绕廉政建设这个主题打造一部大戏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部戏以谁为原型?陈新琴和导演刘涉运以及创作团队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要始终坚守本土特色,商丘人写商丘人,商丘人演商丘事。从这个共识出发,最终选定“天下第一廉吏”宋荦,剧名即为《天下清德》。

该剧围绕清代江宁巡抚宋荦在任期间,关心人民疾苦、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舍小家为大家、修建防洪大堤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清正廉洁、不畏强势、执政为民的廉能贤臣形象,回答了官员“德归何处”的本源性问题,紧扣以史为鉴、反腐倡廉、树立官德、实干担当的时代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天下清德》推出后获得好评如潮,被评为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传承优秀红色基因

“要有好作品,必须要有好人才。好作品都是由优秀的人才打造出来的,优秀的人才就要具有优秀的品质。如果把如今的成绩放在更长的历史时空中去看,这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商丘市豫剧院院长陈新琴如是说。

商丘市豫剧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以孤儿为主的娃娃剧团。娃娃剧团刚成立时,成员多是烈士遗孤与无人养育的贫苦人家的孩子,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苦难的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文艺宣传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该团紧跟形势,先后创作和排演了一批现代戏,如《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甲午海战》等,由于演出现代戏成绩突出,1960年,该团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集体,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1964年年初,《社长的女儿》剧组进京汇报演出,在京连演两个月,“商丘地区豫剧团”自此红遍全国。

这种辉煌在“文革”时期戛然而止。剧团被“砍”掉一半,大批人员被分流。但在 改革开放后,随着古装戏的开放,剧团又焕发了生机,迎来了它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剧团先后排演了一批现代戏和古装戏。上世纪90年代,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戏曲艺术片《银河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睢阳忠烈》《乡村女支书》《赤子心》等剧目先后获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省戏曲大赛多项大奖。

随后,由于大形势影响,剧团再次步入低谷。一直到2005年《浣纱记》荣获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文华奖金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商丘豫剧再次迈上繁荣发展轨道。2009年5月,陈新琴凭新编历史剧《风雨情缘》获得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结束了商丘无“梅花奖”的历史。

几十年来,剧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演员。老一辈的,如吴心平,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丑角大赛第一名获得者夏登路等;紧随其后,陈新琴和国家一级演员阎玉龙、张燕、韩振业、王效领等,他们犹如豫剧的灯塔,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剧团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人才是根本保障。为此,他们采取了“用、送、带、引”战略。一是大胆启用新人。近年来,杨军健、李淑玉、张勇杰等青年演员在多部戏中担纲主要角色,技艺日趋精湛;二是送到外地学习;三是老人带新人;四是从外地引进人才。通过这四种渠道,目前,剧团已经培养了几十名骨干力量,引进了20名多才多艺的青年演员。如今,剧团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搭配合理的人才梯队。

对于参与人数众多的大戏,想做成精品,就必须人心齐,更重要的是,必须还要有名演员甘当青年演员的垫脚石或铺路石。商丘豫剧院恰恰就有这样一种好传统。

陈新琴、张燕、王效领、韩振业等不但在很多戏中担任重要角色,很多时候还扮演群众。张燕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把自己看成角,穿什么衣服演什么人。”在每一次文华大奖评比时,专家们都要表扬群众演员,“群众眼里都有戏”,其实,就是在表扬这些甘当垫脚石或铺路石的国家一级演员们。

王效领如今把很多精力都用到推新人上,他说“如今穿高底没有穿薄底多”。戏里穿高底的多是主要角色或者官员,穿薄底的是群众。为年轻演员当好群众,这就是优秀的光荣传统。

喜闻乐见源于敬业奉献

“豫剧本身就是地方戏,打造精品必须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出发点。戏如果不‘接地气’,那就没有市场和出路。”刘涉运说。

打造“接地气”的精品!这是商丘豫剧院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

在《天下清德》排练时,豫剧院组建了一支具有丰富创作经验和一流创作水准的主创队伍,并与优秀歌舞院团联合,组成了庞大演出阵容。

演员排戏的时候大多都是夏天,因为夏天台口少,能够集中大多数演员的精力。集中排戏的时候,基本都是连天加夜,屋里热,他们干脆就在院子里露天练功排练。有的演员在排练过程中都因出汗过多虚脱,但就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退却。对于个别高难度的唱腔或动作,有的演员为达到标准,都练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陈新琴不无感触地说:“几个月的排练,最后综合到一块儿,没出任何漏,这体现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体现出了大家的敬业奉献!每一次排练,我也经受了一次磨练。”

精品,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商丘豫剧院的精品无一脱离商丘,始终坚守地域文化特色,并在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因。”刘涉运说。

每年陈新琴基本都是从年头一直忙到年尾 ,几乎没有在办公室呆住过,原因就是一个字:忙!这几天她还要出去,年前还有几个台口推不掉,群众喜欢看,咱就一场接一场地演。

农民最喜欢看戏,农民是戏曲观众的主体。为此,陈新琴坚持深入农村,热情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并且尽可能地让戏“接地气”。“不同的地方欣赏口味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喜欢武戏,我们就适当加一些打斗、翻滚,让场面更热闹;有的地方喜欢听唱,那我们就在戏唱完了,再加几段经典唱段,总之让群众满意。”陈新琴说。

让群众满意,就要能够扑下身子,就要有“戏比天大”的情怀!

前几天,到榆林演出,群众特别喜欢陈新琴演唱的《大祭桩》,陈新琴就跪在戏台子上唱。那个戏台子很简陋,上面一块布,下面铺的是砖,大小不齐,高低不平,陈新琴就这样一跪45分钟,把膝盖都跪肿了。

张燕12月份就要退休了。她说,从业30多年,只请过两次假,一次是20年前闺女生病,一次是8年前家里装房子。这么多年,过年基本全是在外地,只有一次正月十五是在家里过的。她笑着说,以前亏欠家里太多,只有退休后补了。

韩振业母亲去世,团里早已定好的台口恰好就在母亲出殡之前。角色无人能够顶替,他只好脱去孝服,随团前去赶场,“台上满脸笑,台下泪花流”。陈新琴说:“很多演员都遇到过家人得病、去世等类似情况,但是没办法,谁让咱是演员呢?!”

只要群众喜欢,奉献再多都值得!这是所有演员的共识。

不忘初心,坚守本真,商丘市豫剧院历经十五载风霜雪雨,十五载砥砺奋进,打造出了文化自信的“商丘符号”。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 田戈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