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细节蕴未来

郑剑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11-17 07:0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浑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它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新生代诗人的代表人物。在中小学阶段,食指就开始了诗歌创作,20岁时,写出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作品。1969年,食指与21名北京知青一起插队落户到山西杏花村。1971年,食指离开插队落户的地方,参军入伍,并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食指早期的代表作品,现在读来仍被深深打动。这首诗表现的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时的情景。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到处都是告别的泪雨,充满着声浪如海潮般卷走一切的力量。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成为新诗的经典流传下来,是因为作者以自己刻骨铭心的感受,写出了一代人的感情,其选取的镜头非常典型,令人过目难忘。

近日,读到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忽然想到了食指的这首诗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口述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当年作为下乡知青,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劳动锻炼,并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过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书中特别写到与习近平一起下乡的知青离开北京车站时的情景。被采访人雷榕生、雷平生说,出发那天,我们兄弟两个是自己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北京火车站的,没让家人来送。近平也是独自一人到的车站,也没想到家里会有人来送他,他径直上了火车,和我们坐在一起。这时候有同学喊他“习近平,你姐姐来送你了!”我们一看,是近平的姐姐桥桥来了。被采访者说,在当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时刻,大家都哭了,而习近平没有哭,“只是长时间凝视着他的姐姐”。几十年过去了,这一细节让同行者记忆犹新,可见当时年仅15岁的习近平是多么坚强。七年的艰苦生活,奋斗的青年时代,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励志榜样,为习近平以后的成长增加了“打铁”的硬骨头。就像专家对该书的评价那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经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离别细节蕴未来
2017-11-17 07:07   郑剑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浑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它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新生代诗人的代表人物。在中小学阶段,食指就开始了诗歌创作,20岁时,写出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作品。1969年,食指与21名北京知青一起插队落户到山西杏花村。1971年,食指离开插队落户的地方,参军入伍,并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食指早期的代表作品,现在读来仍被深深打动。这首诗表现的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时的情景。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到处都是告别的泪雨,充满着声浪如海潮般卷走一切的力量。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成为新诗的经典流传下来,是因为作者以自己刻骨铭心的感受,写出了一代人的感情,其选取的镜头非常典型,令人过目难忘。

近日,读到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忽然想到了食指的这首诗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口述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当年作为下乡知青,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劳动锻炼,并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过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书中特别写到与习近平一起下乡的知青离开北京车站时的情景。被采访人雷榕生、雷平生说,出发那天,我们兄弟两个是自己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北京火车站的,没让家人来送。近平也是独自一人到的车站,也没想到家里会有人来送他,他径直上了火车,和我们坐在一起。这时候有同学喊他“习近平,你姐姐来送你了!”我们一看,是近平的姐姐桥桥来了。被采访者说,在当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时刻,大家都哭了,而习近平没有哭,“只是长时间凝视着他的姐姐”。几十年过去了,这一细节让同行者记忆犹新,可见当时年仅15岁的习近平是多么坚强。七年的艰苦生活,奋斗的青年时代,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励志榜样,为习近平以后的成长增加了“打铁”的硬骨头。就像专家对该书的评价那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经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责任编辑: 田戈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