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走进发展繁荣的春天

本报记者 孔 慧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01-19 10:22

  在华商文化广场举行的两年一届的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已经成为展示商文化的靓丽名片。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古老的商丘,有着几千年文明史。

在这片土地上,燧人氏击石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火神阏伯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观星台,开了我国天文学的先河;远古时期的相土、王亥相继发明了马车和牛车,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物资交换,“商人”和“商品”这两个名词以商丘人的创造首次标立于历史,打开了中国商业的原始之门。

2016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抓住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做文化促发展文章,大打文化牌,使我市的“文化名片”越来越多,由文化软实力变为“硬支撑”。

公共文化,使群众幸福感得到提升

在博物馆看一场艺术精品展,在图书馆听一堂名人讲座,在剧院看一台精彩大戏……这些丰富多彩的免费文化活动,正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百姓带来的福利。

2016年5月18日,商丘博物馆正式开馆,在商丘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化高潮,开馆当日就有国内外的各界名流和数千名群众前来参观。人们在参观、品味着这座造型新颖的现代化建筑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商丘这块热土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不少参观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商丘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此厚重,让人大开眼界。”

翻开商丘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成绩单,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跃然眼前: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文化建设发展资金近13亿元,建设9个文化馆、8个图书馆、9个博物馆、15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899个农家书屋,在建的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43个,基本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公益性文化全覆盖。

每当华灯初上,商都广场上就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声,时而还会传来阵阵喝彩声和笑声,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演出一台接一台。

2016年,我市注重活动载体创新,公共文化活动精彩不断。紧扣“文化惠民、文化亲民”主题,依托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推动送戏、送电影下乡常态化。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组织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1124场、“百戏进百乡”活动500余场。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共计25万余场,放映行程约130万公里;放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电影2万余场,受教育的中小学生达220万人次。

数字所反映的,是我市文化发展建设取得的骄人成就;数字背后所凸显的,则是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发展、普惠城乡居民、提升幸福指数的施政主张。

精品迭出,使城市知名度得到提升

“这戏唱得真是绝了,一板一眼、一句一语都深深吸引着我。”在商丘宋城影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新琴表演的豫剧《浣纱记》看得观众如痴如醉。

艺术舞台百花争艳,良好的文化发展机制激发了广大创作者的热情。

2016年,我市以突出“中国梦”、打造商丘特色文化品牌为主题,加强对艺术创作的组织指导,以花木兰、范仲淹、李香君等一批商丘历史文化名人为原型,创演了豫剧《花木兰》《应天骄子范仲淹》《李香君》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豫剧《龙河钟声》、历史剧《王昭君》分获省第十二届、十三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实现了商丘戏剧史上金奖四连冠。《浣纱记》《李香君》等5个剧目入选省“中原文化大舞台”。

独特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为商丘打造文化品牌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演出,推动商丘文化“走出去”。商丘豫剧院先后赴宝岛台湾以及韩国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卢旺达、马拉维等地进行访问演出,扩大了商丘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我市获评“中非文化交流”先进市,商丘豫剧院获韩国江原道原州市政府颁发的艺术节国际交流奖。柘城县杂技团以郑州市为大本营,辐射全国甚至国外演出市场,曾多次出国演出,工作开展得十分红火。

特色文化,使商丘软实力得到了提升

搭建载体,让特色文化深耕远播。

2016年10月9日,2016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在华商始祖王亥的故里隆重举行,全球华商欢聚一堂,畅叙乡情友情、加强合作交流、推动共赢发展,华商节成为了彰显“华商之源、通达商丘”的亮丽名片。

接到商丘市政府的邀请函,华商杜敏仪激动万分。他说,商丘作为“华商之源”的理念早已深入我的心,全球华商也早已将商丘作为了自己的“根”。

商丘文化的魅力不仅于此,商丘古城声名远播,庄周故里引来天下庄氏宗亲拜谒,宋氏、戴氏、孔氏宗亲莅商祭祖……商丘蕴藏着中华民族最古老最珍贵的文化记忆,已成为商丘独特的恒久魅力与独有的文化资源。

2016年9月26日,市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叫响“华商之源、通达商丘”这一品牌。挖掘华商之源优势,将商丘打造成世界华商的朝圣地、商业精神的发源地、商业文化的传承地。擦亮火文化、庄周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塑造具有商丘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为商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铺展开一系列的纵横延伸脉络,传递出文化强市建设的铿锵步履足音。

传承千年文化传奇,铸就现代城市灵魂。2017年,踏着转型升级发展的时代节拍,商丘的文化建设正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努力创造辉煌业绩,创造商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春天。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文化建设:走进发展繁荣的春天
2017-01-19 10:22   本报记者 孔 慧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在华商文化广场举行的两年一届的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已经成为展示商文化的靓丽名片。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古老的商丘,有着几千年文明史。

在这片土地上,燧人氏击石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火神阏伯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观星台,开了我国天文学的先河;远古时期的相土、王亥相继发明了马车和牛车,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物资交换,“商人”和“商品”这两个名词以商丘人的创造首次标立于历史,打开了中国商业的原始之门。

2016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抓住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做文化促发展文章,大打文化牌,使我市的“文化名片”越来越多,由文化软实力变为“硬支撑”。

公共文化,使群众幸福感得到提升

在博物馆看一场艺术精品展,在图书馆听一堂名人讲座,在剧院看一台精彩大戏……这些丰富多彩的免费文化活动,正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百姓带来的福利。

2016年5月18日,商丘博物馆正式开馆,在商丘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化高潮,开馆当日就有国内外的各界名流和数千名群众前来参观。人们在参观、品味着这座造型新颖的现代化建筑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商丘这块热土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不少参观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商丘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此厚重,让人大开眼界。”

翻开商丘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成绩单,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跃然眼前: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文化建设发展资金近13亿元,建设9个文化馆、8个图书馆、9个博物馆、15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899个农家书屋,在建的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43个,基本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公益性文化全覆盖。

每当华灯初上,商都广场上就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声,时而还会传来阵阵喝彩声和笑声,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演出一台接一台。

2016年,我市注重活动载体创新,公共文化活动精彩不断。紧扣“文化惠民、文化亲民”主题,依托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推动送戏、送电影下乡常态化。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组织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1124场、“百戏进百乡”活动500余场。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共计25万余场,放映行程约130万公里;放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电影2万余场,受教育的中小学生达220万人次。

数字所反映的,是我市文化发展建设取得的骄人成就;数字背后所凸显的,则是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发展、普惠城乡居民、提升幸福指数的施政主张。

精品迭出,使城市知名度得到提升

“这戏唱得真是绝了,一板一眼、一句一语都深深吸引着我。”在商丘宋城影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新琴表演的豫剧《浣纱记》看得观众如痴如醉。

艺术舞台百花争艳,良好的文化发展机制激发了广大创作者的热情。

2016年,我市以突出“中国梦”、打造商丘特色文化品牌为主题,加强对艺术创作的组织指导,以花木兰、范仲淹、李香君等一批商丘历史文化名人为原型,创演了豫剧《花木兰》《应天骄子范仲淹》《李香君》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豫剧《龙河钟声》、历史剧《王昭君》分获省第十二届、十三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实现了商丘戏剧史上金奖四连冠。《浣纱记》《李香君》等5个剧目入选省“中原文化大舞台”。

独特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为商丘打造文化品牌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演出,推动商丘文化“走出去”。商丘豫剧院先后赴宝岛台湾以及韩国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卢旺达、马拉维等地进行访问演出,扩大了商丘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我市获评“中非文化交流”先进市,商丘豫剧院获韩国江原道原州市政府颁发的艺术节国际交流奖。柘城县杂技团以郑州市为大本营,辐射全国甚至国外演出市场,曾多次出国演出,工作开展得十分红火。

特色文化,使商丘软实力得到了提升

搭建载体,让特色文化深耕远播。

2016年10月9日,2016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在华商始祖王亥的故里隆重举行,全球华商欢聚一堂,畅叙乡情友情、加强合作交流、推动共赢发展,华商节成为了彰显“华商之源、通达商丘”的亮丽名片。

接到商丘市政府的邀请函,华商杜敏仪激动万分。他说,商丘作为“华商之源”的理念早已深入我的心,全球华商也早已将商丘作为了自己的“根”。

商丘文化的魅力不仅于此,商丘古城声名远播,庄周故里引来天下庄氏宗亲拜谒,宋氏、戴氏、孔氏宗亲莅商祭祖……商丘蕴藏着中华民族最古老最珍贵的文化记忆,已成为商丘独特的恒久魅力与独有的文化资源。

2016年9月26日,市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叫响“华商之源、通达商丘”这一品牌。挖掘华商之源优势,将商丘打造成世界华商的朝圣地、商业精神的发源地、商业文化的传承地。擦亮火文化、庄周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塑造具有商丘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为商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铺展开一系列的纵横延伸脉络,传递出文化强市建设的铿锵步履足音。

传承千年文化传奇,铸就现代城市灵魂。2017年,踏着转型升级发展的时代节拍,商丘的文化建设正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努力创造辉煌业绩,创造商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春天。

责任编辑: 田戈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