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深深扎根于土地 一生农耕又笔耕
黄土地上的“金疙瘩”悄然远去
2022-10-25 23:35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成绍峰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王根柱在田间劳作 资料图片

王根柱老人经常趴在粪筐上写作  资料图片

他是一位普通农民,开过荒,治过沙,养过蜂,裤管沾满泥土,终日在田间劳作。他又不是普通的农民,20世纪50年代就以电影《钢珠飞车》《康庄大道》剧本享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笔端文字惊风雨,化作芬芳润春泥。他就是王根柱老人,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农民作家,第五届“长征人物奖”与第六届“长征文艺奖”获得者。然而,近日记者获悉,这块黄土地里的“金疙瘩”悄然远去……

以笔为犁 躬耕不辍

2022年10月23日,中共虞城县委宣传部、虞城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主管,虞城县作家协会、《木兰文学》编辑部主办的公众号“木兰文学”发布了一则讣告——《我市著名农民作家王根柱辞世》。

王根柱是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土园村一名普通村民,但不平凡的是他对文学的挚爱和突出贡献。长期以来,他一手握锄头,一手握笔杆,以笔为犁,躬耕于家乡的黄土地上。

1951年,17岁的王根柱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处女作诗歌《黑三娃》。1955年,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其与从维熙作品合集《新亲戚》,合集中收录了两篇小说《南瓜王》与《新亲戚》。1956年,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张老泉》,收录了《小麦孕穗的时候》《张老泉》和《急救》。1958年,由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荒沙滩上的花朵》,收录了《荒沙滩上的花朵》和《雪夜》。1958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坠子书《李桂兰打擂》;在《电影文学》创刊号上发表电影文学剧本《钢珠飞车》。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县长拾粪》,该作品集收录了《县长拾粪》《蜜蜂的故事》《二奶奶成了土专家》《拖拉机开来的时候》《“火车头”坐拖车》《比武会上》《技术员李清连》《荒沙滩上的金银庄》《“红领巾第一号”》。

1958年和1959年,创作发表电影文学剧本《钢珠飞车》《康庄大道》,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上映。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多幕话剧《红缨传》及80万字的电视剧本《白金年华》。2016年,王根柱创作的电影剧本《花木兰正传》在《电影文学》发表,受到一致好评。2017年10月,老人50年前的短篇小说《县长拾粪》被《解放军报》重新刊发,并获第五届“长征人物奖”和第六届“长征文艺奖”。

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全周曾对王根柱提出高度评价,他指出,王根柱老先生的作品扎根田野,充分反映当代农村发展的火热场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体现了对文化的执着和坚定,王根柱老先生身上散发着文化自信和道德力量,他对推进商丘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勤劳稼穑 必躬必亲

“深深扎根于土地,一生农耕又笔耕。虽至耄耋之年,但他依然亲躬稼穑,始终保持农民作家的初心和本色。他怀着对土地的挚爱,用质朴而隽永的文字,播撒金黄的‘麦种’。他是泥土里的‘金疙瘩’,将时代深蕴的魅力与光芒凝聚笔端,化作浸润于原野的芬芳。”

这是第五届“长征人物奖”评委会授予王根柱的颁奖辞。在他70年的文艺长征之路上,双脚沾满泥巴,笔端饱蘸露珠,不断涌出“浸润于原野芬芳”的作品。

老人身上有讲不完的故事,有着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经历和烙印;他笔下有写不完的文章,而且始终保持作品的鲜活和接地气;他心中有说不完的情怀,一个做了足足70年的中国梦,让他在重症监护室深度昏迷时,口中依然念念有词,他依稀的意识中仍在创作。

早在20世纪50年代,王根柱就完全有机会去当干部,可生性淡泊的他,像是庄稼,在田野里自在拔节、生长;像是飞鸟,喜欢在山间自在歌唱、飞翔。

“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虽至耄耋之年,眼不花,耳不聋,接力棒在手,还要在文艺创作中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像战士一样冲锋。”王根柱老人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河南省委、商丘市委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关怀与推动下,王根柱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他先后被评为“商丘好人”“百名乡贤”“商丘文艺终身成就奖”,《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商丘日报》和人民网、光明网、中国军网、今日头条等主流媒体和网站纷纷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身在泥土 心向云天

老人的身体状况一直牵挂着商丘文学界文学爱好者的心,2022年“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时任商丘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木兰女子文学社社长杜素焕带领虞城县花木兰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木兰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以及爱心企业代表,前去慰问虞城县老党员、农民作家王根柱。

惊闻王根柱老人去世,次日一早,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商丘市作家协会主席、《京九文学》执行主编戴文杰发文表示哀悼:“被称为商丘黄土地上的“金疙瘩”的王根柱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胸怀坦荡,正直无私,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的文学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王根柱先生永远是商丘作家学习的榜样!”

10月24日,商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虞城县作家协会主席高青坡心痛地介绍道:“王根柱先生有生以来没有抽过一支烟,没有打过一次牌,所有作品都写于陋室,有的作品是大冬天钻进用塑料布搭起的靠光照取暖的小棚子,趴在粪筐上写出来的。王根柱先生的辞世,是商丘和虞城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王根柱老人扎根基层,笔耕一生,耄耋之年,仍宝刀不老。近几年来,市、县、乡有关部门对老先生关爱有加。王老先生一直深刻研究火文化、木兰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建树。老先生已经远去,而受其影响,他的孙子王站已走上了创作之路,也算后继有人。”虞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文亮这样说。

10月24日,《求是》杂志原主任孙广远、《解放军报》原高级编辑曹慧民称:“王老先生在黄河淤积的土地上走过八十九个寒暑,历经乱世与太平,他用锄与笔叩问时代的变迁,在田垄与纸张上书写传世文章,成为从豫东走向全国的著名农民作家。他是一位视野高远而又笃定坚韧的劳动者、写作者、思想者,虽身在泥土,却心向云天,他的阅历、思考、创作凝成不朽之作,不论尘封多久都会走进后人的心中而成为永恒……他一直不忘初心,并因此对大河历史文化以致民族历史文化高度自信,终生为之倾心,为之倾力,在跋涉中走向生命终点与艰难抵达的高度。他是平凡而崇高的,他是低微而高贵的,他是有涯而不朽的。我们仰视他,学习他,并将永远怀念他!”

王根柱先生是商丘文艺界的骄傲,文艺家的楷模。他虽然长眠在家乡这块温暖的土地上,但灵魂仍在,仍然以地为纸,以树为笔,为家乡讴歌。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现场督办后坑洼路面 ...
远看是车道 近看成了...
北海路暂缓升级改造
密封处理过后 水闸不再渗水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又是一年红叶时
探访商丘网红打卡地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
有机蔬菜 助农增收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经协商授权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