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虞城
向阳村里暖洋洋
2022-01-05 14:55   文/图 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向阳村家家户户盖了小别墅,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里处处干净整洁。

“忠孝大食堂”里,志愿者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

踏着新年的曙光,记者来到了虞城县杜集镇,走进两年前到过的向阳村。眼前,还是那个小村吗?村外还是那块生长着稀稀拉拉麦苗的麦田吗?当时情景仍在脑海:小村虽整洁且已脱贫,但除了一个小型山羊育肥场和温室大棚再无其他产业,整村看去显得有些萧条。如今,麦田变成了壮观的黄桃种植基地,村内空宅改建成了党建广场、“思源”公园、杨氏文化小广场,重修了武术馆、村史馆、“思源”古井和文化走廊等景点,扩建了扶贫车间,廉租房改造“忠孝大食堂”,房前屋后栽花、种菜,花果树、观赏树随风摇曳,整个村庄生机勃勃,用镇长任红杰的话说,该村“硬件硬嘞很、软件软嘞很”。用村民的话说,“住俺村好像住在天堂上,日子过得暖洋洋”。

“到了3月,满眼花红树绿。秋天,树枝上挂满鲜果。早晨健身,挨黑跳舞。”村党支部书记杨满意说起眼下的变化搂不住话匣子,“大棚里种的黄瓜、番茄、西瓜,品质好,不打药,卖价高,往往没出棚就被抢购一空;黄桃虽然赶上疫情,但品质好、口感好,每斤还卖到1块2毛钱,已成为村集体主导产业。”

如今,向阳村按照“一中心、两产业”规划,建强堡垒,找准路子,压实作风,挖掘传统武术,建设村武术文化中心,发展温室蔬菜,种植黄桃,把村子扮靓了,把产业做强了,把群众带富了,成为名副其实的“向阳村”!此外,没进村,记者就听到一件新鲜事:75岁以上老人一天三顿集中用餐,一天收取10块钱。如此不仅没人反对,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之捐款送物。

可能吗?带着疑问,我们走进村,只见道路两旁花台井然,一处处农家小院,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公园里,高大的本土树、低矮的灌木丛,还有遍地绿植,曲径、亭台、回廊、村史馆、武术馆、练武场,清一色仿古建造。记者随便问村民,都说村“两委”工作踏实,前景“好得很”。再问“75岁以上老人一天三餐集中用,一天收取10块钱,不怕被贪污,或者发展不下去?”又答:“相信村干部,一定能坚持下去。”

流转土地,党员干部有干劲

土地活,产业发展更旺,村民有了精气神

正在黄桃种植基地进行冬管的村民杨永增说,他把土地流转给村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每年每亩按800元收租金,贫困户优先到基地打工,每天挣40—60元。向阳村通过黄桃种植、扶贫车间、光伏发电和蔬菜大棚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巩固了脱贫成果。

“集体经济让每个贫困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是规划更是承诺。”村干部杨永党说。该村选择上级补一部分、村民捐一部分,剩下的入股。自捐,靠啥?杨满意信心十足:“靠县里的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靠村‘两委’诚信,瞄准集体经济带领大家干。”

产业兴旺,钱是催化剂,人是操盘手。在外人员正有帮家乡发展之意。计划公布,呼应便来。“收到捐款,收到的是信任和期待。”杨满意把当初微信捐款截屏一页页翻给记者看。“支持集体经济,早晚会沾光。”杨占良说,每年年底每户分红600元,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一天能挣130元到140元,还想啥?”正在扶贫车间干活的杨永西满足地说。“党的政策就是好,扶贫车间把我找;不出家门能挣钱,脱贫光荣就数咱!”村民王秀芝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一边唱起顺口溜。她在这里跑跑腿、弯弯腰、起个钉,一天能挣三四十元,今年分红会“更红”,“村民更有精气神”。

谈及今后生活,脱贫模范户、粉条加工第六代传人杨永卫掰着指头算了一笔“幸福账”:当护林员每年领3600元,还有村经济分红,三房儿媳每月都给赡养费……“明年,在外开大货车的儿子还要回来建厂发展明万历年以来的传统产业粉条加工和粉浆煎饼哩。”

一心为民,村“两委”工作踏实

75岁以上老人有人管,年轻人发展经济劲头足

采访间,已是晌午,“忠孝大食堂”飘来饭香。餐厅里,17位“顾客”已坐定,清一色白发苍苍。

“开饭喽!”脱贫户、志愿者杨运平、史素兰夫妇为老人盛饭,一勺一碗,一份自制丸子汤,一白面一杂面两个馒头,热气腾腾,杨满意分别送到餐桌上。老人们边吃边聊,整个餐厅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息。“家富了,村美了,吃喝住用都不愁,但年轻人得发展经济,老年人留在家里,尤其冬天,吃饭就成了问题。”史素兰说,一听说村里建了“忠孝大食堂”,他们夫妇主动要求义务为老人们做饭。

志愿者崔景丽送上一碗汤,介绍说:“村里根据杨氏家风把村廉租房改建成了‘忠孝大食堂’,由子女象征性地一天交10块钱,请75岁以上老人在这里吃饭,让留守老人过好幸福晚年生活,让年轻人在外放心发展。”她还翻着村微信群聊天记录让我们看,“你看看,年轻人对这个食堂评价可高了。前几天,杨继勇为父亲过80岁生日,送来200块钱的猪肉,请大家免费吃。又引得村民杨继东、养殖户杨迎军等人送来米、油、鸡蛋,出嫁的闺女杨瑞玲送来礼品……”杨继勇在群里说:“感谢村里建‘忠孝大食堂’,让老人一天三顿吃上热乎饭菜,还能跟同龄人聊天唠嗑,高兴、舒心,我们年轻人工作更安心了!”

挖掘村史,加强人居环境治理

党员干部干在前,人心一齐,乡村旧貌换新颜

老党员、老军人杨永贵见面就说政策好。怕我们不信,拉住手,让去家里坐坐。小院不大,三间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院西搭简易房,存有玉米垛和电动车,南头是新改建的水冲式厕所。“这灶屋,这陈设,以前谁敢想?”他指着厨房煤气灶、电磁炉说,“平时,我和孩他娘都在‘忠孝大食堂’吃,这些灶具只能在逢年过节、孩子们来看他们时用。”说起以前,他用了“两个不堪”:土路泥泞不堪,房子破烂不堪。近两年,村里借力改水、改电、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增加必要的生活家具“六改一增”提升工程,全面改造空心村,拆掉老危房,集中盖新房,加强人居环境改善,建公园、建广场,处处干干净净。“党组织恩情说不完,低保钱、80岁以上补贴、6年老兵补贴,这些我们老两口足够了。”

史传,本村杨氏乃宋朝杨家将五郎之后裔,至明万历十九年三月初六始祖迁至此时,先祖已身怀内家拳法,随后代代相传并立誓以武健身报效国家。向阳村按照县上和镇里的要求,结合本村杨姓多、粉条产业加工传统、习武传统,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干部干在前,杨满意第一个把自家老院子贡献出来重修村史馆,乡亲们一看,纷纷出钱出力,组织卫生义工队,天天打扫道路和公园卫生。

如今,村外,黄桃种植已成规模;村内,党建广场、“思源”公园、杨氏文化小广场,武术馆、村史馆、“思源”古井和文化走廊等景点,已成为村民心中圣地。

“向阳村挖掘村史,打造景点,引领新风尚,倡导新的基层治理模式,最近又结合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探索本村养老模式,都是值得做下去和向外推广的。”杜集镇党委书记张如意说。

编辑: 万付斌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现场督办后坑洼路面 ...
远看是车道 近看成了...
驾照随时可在自助机上更换
申请得到批准后,施工基坑迅速被填平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悬挂大红灯笼 喜迎新...
做好蔬菜种植管理
我市60名白衣战士驰 ...
致敬!雨雪中的坚守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经协商授权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