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挂在心底的一轮明月

李可亭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12-31 09:07

生活中,我们常将“善”挂在嘴边,如“心宜善,言宜慢”,如“做善人,行善事”;还有一些成语,我们也经常使用,如“尽善尽美”“与人为善”“从善如登”“止于至善”等。

《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最好的善像水那样。为什么?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所以百川汇海,江海也就成为了百川之王。

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比如滴水穿石,它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善”是一个会意字, 从羊,从言。言是讲话、语言,羊是美好和吉祥的象征。《说文解字》说:“善,吉也”。因此,善的本义是“吉祥”。我们说善言,做善事,向善又从善,就是一件非常吉祥而美好的事情。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大的事情,或者说所要祈求的最大事情,就是与人为善。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由此看来,善是一种德行,是挂在心底里的一轮澄澈的明月,它照亮的,是一个人精神的天空。心存善念,便是爱的开始;身行善事,便是爱的接力与传递。

我们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各类榜样式的人物,以他们向上向善而又从善的道德光芒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以他们的善言善行感动着身边的人,温暖着社会的人,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引领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他们真诚不浮躁,讷言又敏行,担当有作为。他们尽管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却用善与爱的力量,温暖社会,感动大地,一次次地拨动我们的心弦……

孟子是“人性善”的倡导者,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意思是说,可以求的、应该做的、合宜的,就是善,这句话道破了善的本质内涵。善从何处来?孟子认为“性善”,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人之本初的东西。他进一步解释说,善有四端,即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说的是“仁”,人要有仁爱思想;善恶之心讲的是“义”,要看事情该不该做;辞让之心说的是谦让、虚心,这是“礼”的要求;是非之心讲的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是施行“智”的开始。这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是善的四个方面。

商丘是殷商之源,殷商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殷商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并在今天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治国理政和育人功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殷商文化中的“善”思想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来源,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商人的先祖高辛氏帝喾是一个仁爱之君,他“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继承和完善《颛顼历》,发展农业生产,教化万民。

据《吕氏春秋》和《史记》记载,商朝的建立者商汤有“网开三面”的故事,他将仁善之心惠及禽兽、自然。他反对“张网四面”,要求狩猎者“收其三面”,只留一面。商汤“网开三面”的做法,不仅使更多的禽兽得以放生,而最直接的效果是使周围40多个部落看到了商汤的仁心善行,于是纷纷加盟商部落,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为灭掉夏朝建立商朝赢得了人心。

众所周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商丘是孔子的祖先之国(祖国)。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讲“仁”者爱人,不仅爱自己的亲人(“亲亲”),还要广泛的爱他人(“泛爱众”)。孔子将“仁”的最高品质归结为一个字“恕”,这个“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不强加于人,不逼迫人,这是“仁”的最高境界,也是“善”的集中体现。

孔子还倡导要兼善自然,要爱社会。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用行动展示了自己的善心善行。《论语》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句话很是著名,他想吃鱼的时候,去钓鱼而不是用网捕鱼,因为用网捕鱼会竭泽而渔;他提出不要射杀归宿的鸟,因为如果射杀了归宿的鸟,幼鸟也会饿死。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真诚”,要人们择善而从,向善而行。

墨子是商丘人,曾做宋国的大夫。墨子不仅在思想中讲“兼爱”,讲“非攻”,而且在行动上更是大义担当。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国家,爱着宋国的人民,当强大的楚国准备攻打宋国的时候,墨子挺身而出,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帮助宋国军民守城;一面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程,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十天后到达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荆州附近)。到郢都后,墨子先找到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鲁班,与鲁班对阵。墨子用腰带模拟城墙,以木片表示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守战阵。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墨子接着又义正词严,说服了楚王,使楚国被迫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的行动体现了“义”的要求,也是“善”的表现。这个事件穿越历史的隧道,直到今天,还令人感叹至深。墨子尽管也是学者名人,但他却很平民化,在往楚国的途中,不坐车,而是靠双脚走路。并且这条路很是漫长,他孤身一人,走了十天十夜,走得脚上起了泡,撕下一块衣服布条包扎后继续前行,这便是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墨子反对战争,使人民群众免遭兵灾之苦的善心善行。墨子的平民品质、兼爱思想渗透到了商丘人的心田,因此,商丘人的性格气质可能最像墨子。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丰厚的善文化底蕴。自古迄今,商丘人的事迹和精神,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长期的文化积淀,历久的良知孕育,日夕渐染,约定俗成,铸就了商丘人崇德向善、爱家爱国、尊老爱幼、勤政清廉的精神风范。

生活中的“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囊括了“仁”所统摄的具体德目,还有“礼”“义”“智”的内容,为我们指明了从善行善的路径和方法。

《论语》记载,孔子赞叹卫国的公子荆(荆是这个公子的名字)。孔子说公子荆在处理家务时不追求物质享受,而重视精神的追求,没有贪得无厌,只有知足常乐。说公子荆“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就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微多一点时,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这里的善可以理解为“擅长于”,并且不以物质为前提,表现了更高的善的精神追求。

《论语》中还有一句话,说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孔子的弟子颜渊感叹孔子擅长于教导学生,使学生广泛阅读前人思想典籍,学到丰富的知识,学以致用时,强调用礼节来规范和约束,并使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在“善”用作“擅长于”一面,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谈论了处事、教导学生、交友、为政等方面的准则,主要是强调知识的学习、礼的实践和道德修养。

“善”的第二个概念是“好好地做某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交友的道理,孔子讲述对朋友要忠心地劝告,好好地引导。劝告什么,怎样引导才算好呢?就是从尊重朋友的自主权出发,劝诫朋友从善弃恶(“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劝人弃恶从善,一要“忠告”,二要“善道”,要做好这件事,须把握好分寸,否则会自取其辱。

鲁国的季氏要孔子的学生闵子骞作费地的行政长官。闵子骞对季氏平时的霸道和僭越行为不满,拒绝赴任,于是对使者说:“善为我辞焉!”——你们要好好地为我推辞,如果再来找我,我就离开鲁国,跑到汶水去。汶水在齐国境内,表明自己坚辞不就的决心(“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闵子骞如此坚决地拒绝季氏的聘用,表明他不愿与季氏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善”还可以理解为“好”“好的”“好事”,这是“善”的第三个概念。191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国民学校教科书《新国文》,第一课篇名为《读书》,课文内容为:“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前来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这里的“善”,就是“好”,并且用“好”来解释“善”,其意义最为宽泛。老师对学生“奉父母之命,前来读书”,不仅说“好!好极了!”而且说“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这便是“善”作为“好”的一个例子。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子曰“善问哉!”“匿”的意思是“恶之藏于心”。如何尊崇道德,去除恶念,辨别是非,这是做人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所以孔子称赞樊迟“善问哉!”——“问得好!”

在一些情况下,“善”被引申为长处、优点,相应的,“不善”就是缺点、过失。这是“善”的第四个概念。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孔子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说与人交往要善于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对于别人的“善”,我要学习、跟从,对于别人身上的“不善”,我要检讨自身,加以改正。

我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说一个人临终的话一般都是善意的,其目的还主要是讲处事待人要善良、真诚。这里的“善”可以理解为好的、善意的、有益的。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也。”这里讲的治理国家要用“善”,品德高尚的人治理国家就能教化残暴之人,使民从善,就能避免争夺侵略之战。并且治理国家用品德高尚的人,还能教化民众,使社会走向进步、和谐。

善是挂在心底里的一轮澄澈的明月,它照亮的,是一个人精神的天空。一个一辈子行善的人,心底里的阳光,已经超越了个人,升起在尘世寥廓的江天之上。这样的真与善、善与美,看起来,似乎只是对被救助者境遇的改变,实际上,它改变的,是所有沐浴在阳光中的人的灵魂。

《易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爱的储蓄;它让你和你身边的人感情更纯真,也让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善是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怀里揣着的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埋在一代代人的心灵深处,在祖国的大地上发芽、开花、结果、收藏。一个人,只有有了善,有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担当,才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意义。

编辑: 万付斌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善是挂在心底的一轮明月
2021-12-31 09:07   李可亭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生活中,我们常将“善”挂在嘴边,如“心宜善,言宜慢”,如“做善人,行善事”;还有一些成语,我们也经常使用,如“尽善尽美”“与人为善”“从善如登”“止于至善”等。

《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最好的善像水那样。为什么?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所以百川汇海,江海也就成为了百川之王。

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比如滴水穿石,它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善”是一个会意字, 从羊,从言。言是讲话、语言,羊是美好和吉祥的象征。《说文解字》说:“善,吉也”。因此,善的本义是“吉祥”。我们说善言,做善事,向善又从善,就是一件非常吉祥而美好的事情。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大的事情,或者说所要祈求的最大事情,就是与人为善。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由此看来,善是一种德行,是挂在心底里的一轮澄澈的明月,它照亮的,是一个人精神的天空。心存善念,便是爱的开始;身行善事,便是爱的接力与传递。

我们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各类榜样式的人物,以他们向上向善而又从善的道德光芒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以他们的善言善行感动着身边的人,温暖着社会的人,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引领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他们真诚不浮躁,讷言又敏行,担当有作为。他们尽管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却用善与爱的力量,温暖社会,感动大地,一次次地拨动我们的心弦……

孟子是“人性善”的倡导者,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意思是说,可以求的、应该做的、合宜的,就是善,这句话道破了善的本质内涵。善从何处来?孟子认为“性善”,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人之本初的东西。他进一步解释说,善有四端,即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说的是“仁”,人要有仁爱思想;善恶之心讲的是“义”,要看事情该不该做;辞让之心说的是谦让、虚心,这是“礼”的要求;是非之心讲的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是施行“智”的开始。这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是善的四个方面。

商丘是殷商之源,殷商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殷商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并在今天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治国理政和育人功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殷商文化中的“善”思想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来源,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商人的先祖高辛氏帝喾是一个仁爱之君,他“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继承和完善《颛顼历》,发展农业生产,教化万民。

据《吕氏春秋》和《史记》记载,商朝的建立者商汤有“网开三面”的故事,他将仁善之心惠及禽兽、自然。他反对“张网四面”,要求狩猎者“收其三面”,只留一面。商汤“网开三面”的做法,不仅使更多的禽兽得以放生,而最直接的效果是使周围40多个部落看到了商汤的仁心善行,于是纷纷加盟商部落,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为灭掉夏朝建立商朝赢得了人心。

众所周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商丘是孔子的祖先之国(祖国)。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讲“仁”者爱人,不仅爱自己的亲人(“亲亲”),还要广泛的爱他人(“泛爱众”)。孔子将“仁”的最高品质归结为一个字“恕”,这个“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不强加于人,不逼迫人,这是“仁”的最高境界,也是“善”的集中体现。

孔子还倡导要兼善自然,要爱社会。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用行动展示了自己的善心善行。《论语》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句话很是著名,他想吃鱼的时候,去钓鱼而不是用网捕鱼,因为用网捕鱼会竭泽而渔;他提出不要射杀归宿的鸟,因为如果射杀了归宿的鸟,幼鸟也会饿死。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真诚”,要人们择善而从,向善而行。

墨子是商丘人,曾做宋国的大夫。墨子不仅在思想中讲“兼爱”,讲“非攻”,而且在行动上更是大义担当。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国家,爱着宋国的人民,当强大的楚国准备攻打宋国的时候,墨子挺身而出,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帮助宋国军民守城;一面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程,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十天后到达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荆州附近)。到郢都后,墨子先找到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鲁班,与鲁班对阵。墨子用腰带模拟城墙,以木片表示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守战阵。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墨子接着又义正词严,说服了楚王,使楚国被迫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的行动体现了“义”的要求,也是“善”的表现。这个事件穿越历史的隧道,直到今天,还令人感叹至深。墨子尽管也是学者名人,但他却很平民化,在往楚国的途中,不坐车,而是靠双脚走路。并且这条路很是漫长,他孤身一人,走了十天十夜,走得脚上起了泡,撕下一块衣服布条包扎后继续前行,这便是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墨子反对战争,使人民群众免遭兵灾之苦的善心善行。墨子的平民品质、兼爱思想渗透到了商丘人的心田,因此,商丘人的性格气质可能最像墨子。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丰厚的善文化底蕴。自古迄今,商丘人的事迹和精神,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长期的文化积淀,历久的良知孕育,日夕渐染,约定俗成,铸就了商丘人崇德向善、爱家爱国、尊老爱幼、勤政清廉的精神风范。

生活中的“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囊括了“仁”所统摄的具体德目,还有“礼”“义”“智”的内容,为我们指明了从善行善的路径和方法。

《论语》记载,孔子赞叹卫国的公子荆(荆是这个公子的名字)。孔子说公子荆在处理家务时不追求物质享受,而重视精神的追求,没有贪得无厌,只有知足常乐。说公子荆“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就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微多一点时,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这里的善可以理解为“擅长于”,并且不以物质为前提,表现了更高的善的精神追求。

《论语》中还有一句话,说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孔子的弟子颜渊感叹孔子擅长于教导学生,使学生广泛阅读前人思想典籍,学到丰富的知识,学以致用时,强调用礼节来规范和约束,并使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在“善”用作“擅长于”一面,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谈论了处事、教导学生、交友、为政等方面的准则,主要是强调知识的学习、礼的实践和道德修养。

“善”的第二个概念是“好好地做某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交友的道理,孔子讲述对朋友要忠心地劝告,好好地引导。劝告什么,怎样引导才算好呢?就是从尊重朋友的自主权出发,劝诫朋友从善弃恶(“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劝人弃恶从善,一要“忠告”,二要“善道”,要做好这件事,须把握好分寸,否则会自取其辱。

鲁国的季氏要孔子的学生闵子骞作费地的行政长官。闵子骞对季氏平时的霸道和僭越行为不满,拒绝赴任,于是对使者说:“善为我辞焉!”——你们要好好地为我推辞,如果再来找我,我就离开鲁国,跑到汶水去。汶水在齐国境内,表明自己坚辞不就的决心(“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闵子骞如此坚决地拒绝季氏的聘用,表明他不愿与季氏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善”还可以理解为“好”“好的”“好事”,这是“善”的第三个概念。191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国民学校教科书《新国文》,第一课篇名为《读书》,课文内容为:“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前来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这里的“善”,就是“好”,并且用“好”来解释“善”,其意义最为宽泛。老师对学生“奉父母之命,前来读书”,不仅说“好!好极了!”而且说“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这便是“善”作为“好”的一个例子。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子曰“善问哉!”“匿”的意思是“恶之藏于心”。如何尊崇道德,去除恶念,辨别是非,这是做人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所以孔子称赞樊迟“善问哉!”——“问得好!”

在一些情况下,“善”被引申为长处、优点,相应的,“不善”就是缺点、过失。这是“善”的第四个概念。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孔子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说与人交往要善于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对于别人的“善”,我要学习、跟从,对于别人身上的“不善”,我要检讨自身,加以改正。

我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说一个人临终的话一般都是善意的,其目的还主要是讲处事待人要善良、真诚。这里的“善”可以理解为好的、善意的、有益的。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也。”这里讲的治理国家要用“善”,品德高尚的人治理国家就能教化残暴之人,使民从善,就能避免争夺侵略之战。并且治理国家用品德高尚的人,还能教化民众,使社会走向进步、和谐。

善是挂在心底里的一轮澄澈的明月,它照亮的,是一个人精神的天空。一个一辈子行善的人,心底里的阳光,已经超越了个人,升起在尘世寥廓的江天之上。这样的真与善、善与美,看起来,似乎只是对被救助者境遇的改变,实际上,它改变的,是所有沐浴在阳光中的人的灵魂。

《易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爱的储蓄;它让你和你身边的人感情更纯真,也让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善是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怀里揣着的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埋在一代代人的心灵深处,在祖国的大地上发芽、开花、结果、收藏。一个人,只有有了善,有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担当,才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意义。

编辑: 万付斌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流沙被克服 路面修好了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网友留言选登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冬日甜蜜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爱心捐赠 温暖校园
金色梦幻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经协商授权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