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647)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8-05 11:37

放僻淫佚

“放僻淫佚”中的“放”即放肆的意思;“僻”指性情古怪,跟一般人合不来“淫佚”同“淫逸”,意指行为放荡。这一成语的意思是肆意为非作歹。亦指肆无忌惮、邪恶不正。

典故出自春秋时宋国人文子的著作《文子·下德》。

《文子》有“上德”和“下德”两篇。有精深研究者说,上德即最上乘的德,最淳厚、最纯正的德,最接近于道性的德。下德即品级较低,不够纯正、不够淳厚的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谓“不德”,是不拘泥于世间的道德规范。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德”早已被人们用后天意识赋予了一定的含义,之后就不再是大道的自然流露了。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德的认识不一样,解释不一样,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不一样。被人们用后天意识所理解、所解释的德,已经与上德相去甚远。上德是符合自然大道的淳德。上德之人,是用道的能量全面规范和统驭心身,不拘泥于人类社会经过人工雕琢的道德而具备自然淳厚的德性,一言一行自然而然地与大道相融合。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基本含义。“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虽然具备一定的德性,但德性并不完善,有欠缺的状态,还没有摆脱后天意识的禁锢。没有全部进入上德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一点德性都没有,而是五德不周全,还没有摆脱后天的制约而进入先天无为的状态。在老子看来,这样的状态,本质上还属于无德状态。同一个人,用下德的标准衡量是“有德”,用上德的标准衡量则可能是“无德”。下德之人的作为比较教条,刻板地遵循人为形成的某种道德规范,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偏离了道德。譬如:一位老和尚带着一位小和尚一同赶路。路上遇到一条河,水流比较急。老和尚看见一位年轻女子过河有困难,就主动上前把她背过去了。过河之后放下女子,师徒二人继续赶路。小和尚对老和尚的这一举动大感不解:师父平时老是告诫我们要戒行精严,为什么今天自己带头犯戒呢?走了好远之后,小和尚还是百思不解,实在忍不住了,就把心中的疑问向老和尚提了出来。老和尚听了就反问一句:“我把她背过河以后,立刻就放下来了;现在已经走了这么远,你怎么还放不下呢?”老和尚背女子过河,就有“上德不德”的意味。出家人背民女,在下德之人看来,肯定属于“不德”。而上德之人在特定情况下,不受世俗之见和清规戒律约束,自然而然地为众生解除困难。看似不德,其实有德。老和尚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境界,而小和尚则属于“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好心办了坏事,或者好心帮了倒忙的经历。这种情况都与“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有关系。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千万不能以“上德不德”为借口,做损德败道或者姑息迁就自己的事情,千万不要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的话自欺欺人。

明白了上德和下德的含义,我们再看《文子·下德》中的一段话:“老子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治之臣不万一,以不出世求不万一,此至治所以千岁不一也。盖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民同出一道,则民可善,风俗可美。所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作刑也,贵其知乱之所生也。若开其锐端,而纵之放僻淫佚,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老子说:圣明之君主不是每世每代都能出现的,贤臣则一万个人中也难以挑选出一个,也不是每世每代都能出现的。圣明之君主再去求得一万个人中也难以挑选出一个的贤臣,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也就是至治之世一千年也出现不了一个的原因。霸王之功业也不是每世每代都可确立的,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人民同出于一道,则人民就会变得善良,风俗也会变得美好起来。圣人之所以珍贵,并不是珍贵他因有犯罪而制作刑罚,而是珍贵他知道乱世产生的原因。如果开启奸邪之源,放纵邪恶淫佚,之后再去绳之以法,处以刑罚,即使是杀尽天下所有的百姓,也终于禁止不了奸邪。

由于《文字·下德》中的“若开其锐端,而纵之放僻淫佚,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矣”,就有了“放僻淫佚”这一成语。

例句:“余观今之为友者,无故而聚于一室,酒食嬉戏,相与为放辟淫侈之谈。”(清代刘大櫆《〈张弘勋诗集〉序》)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647)
2021-08-05 11:37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放僻淫佚

“放僻淫佚”中的“放”即放肆的意思;“僻”指性情古怪,跟一般人合不来“淫佚”同“淫逸”,意指行为放荡。这一成语的意思是肆意为非作歹。亦指肆无忌惮、邪恶不正。

典故出自春秋时宋国人文子的著作《文子·下德》。

《文子》有“上德”和“下德”两篇。有精深研究者说,上德即最上乘的德,最淳厚、最纯正的德,最接近于道性的德。下德即品级较低,不够纯正、不够淳厚的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谓“不德”,是不拘泥于世间的道德规范。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德”早已被人们用后天意识赋予了一定的含义,之后就不再是大道的自然流露了。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德的认识不一样,解释不一样,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不一样。被人们用后天意识所理解、所解释的德,已经与上德相去甚远。上德是符合自然大道的淳德。上德之人,是用道的能量全面规范和统驭心身,不拘泥于人类社会经过人工雕琢的道德而具备自然淳厚的德性,一言一行自然而然地与大道相融合。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基本含义。“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虽然具备一定的德性,但德性并不完善,有欠缺的状态,还没有摆脱后天意识的禁锢。没有全部进入上德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一点德性都没有,而是五德不周全,还没有摆脱后天的制约而进入先天无为的状态。在老子看来,这样的状态,本质上还属于无德状态。同一个人,用下德的标准衡量是“有德”,用上德的标准衡量则可能是“无德”。下德之人的作为比较教条,刻板地遵循人为形成的某种道德规范,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偏离了道德。譬如:一位老和尚带着一位小和尚一同赶路。路上遇到一条河,水流比较急。老和尚看见一位年轻女子过河有困难,就主动上前把她背过去了。过河之后放下女子,师徒二人继续赶路。小和尚对老和尚的这一举动大感不解:师父平时老是告诫我们要戒行精严,为什么今天自己带头犯戒呢?走了好远之后,小和尚还是百思不解,实在忍不住了,就把心中的疑问向老和尚提了出来。老和尚听了就反问一句:“我把她背过河以后,立刻就放下来了;现在已经走了这么远,你怎么还放不下呢?”老和尚背女子过河,就有“上德不德”的意味。出家人背民女,在下德之人看来,肯定属于“不德”。而上德之人在特定情况下,不受世俗之见和清规戒律约束,自然而然地为众生解除困难。看似不德,其实有德。老和尚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境界,而小和尚则属于“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好心办了坏事,或者好心帮了倒忙的经历。这种情况都与“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有关系。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千万不能以“上德不德”为借口,做损德败道或者姑息迁就自己的事情,千万不要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的话自欺欺人。

明白了上德和下德的含义,我们再看《文子·下德》中的一段话:“老子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治之臣不万一,以不出世求不万一,此至治所以千岁不一也。盖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民同出一道,则民可善,风俗可美。所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作刑也,贵其知乱之所生也。若开其锐端,而纵之放僻淫佚,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老子说:圣明之君主不是每世每代都能出现的,贤臣则一万个人中也难以挑选出一个,也不是每世每代都能出现的。圣明之君主再去求得一万个人中也难以挑选出一个的贤臣,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也就是至治之世一千年也出现不了一个的原因。霸王之功业也不是每世每代都可确立的,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人民同出于一道,则人民就会变得善良,风俗也会变得美好起来。圣人之所以珍贵,并不是珍贵他因有犯罪而制作刑罚,而是珍贵他知道乱世产生的原因。如果开启奸邪之源,放纵邪恶淫佚,之后再去绳之以法,处以刑罚,即使是杀尽天下所有的百姓,也终于禁止不了奸邪。

由于《文字·下德》中的“若开其锐端,而纵之放僻淫佚,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矣”,就有了“放僻淫佚”这一成语。

例句:“余观今之为友者,无故而聚于一室,酒食嬉戏,相与为放辟淫侈之谈。”(清代刘大櫆《〈张弘勋诗集〉序》)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市区核酸检测现场秩 ...
核酸检测现场的“志 ...
直击疫苗接种现场
视觉新闻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