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二百二十

清初数学家杜知耕(上)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7-02 00:49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数学发展源远流长,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在元代中叶之后,中国数学急剧衰落。自明代开始,受八股取士影响,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被严重禁锢,纷纷漠视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中国数学进入了曲折缓慢的发展阶段。就是在这种十分不利的社会环境下,杜齐芳之孙、杜行恕之子杜知耕扎进了数学的海洋,最终成为清初一名成果突出的数学家。

孝子杜知耕

杜知耕,字端甫,号伯瞿,是杜行恕的长子。有关资料显示,杜知耕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出生月份无考,卒年无记载。但据光绪版《柘城县志》中“杜知耕,字端甫,举人。父行恕殁,知耕年十二,孝性天成”的记载,我们知道其父杜行恕去世时杜知耕才12岁。再据《杜行恕墓志铭》记载,杜行恕殁于康熙四年(1665年)正月。由此我们推知,杜知耕应当生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还是根据《杜行恕墓志铭》所记,杜知耕生母王氏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杜知耕出生时,王氏24岁。至于杜知耕的卒年,由于查不到相关记载,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考证。据《杜氏世谱·世系图》记载,杜知耕生有二子,长子允璿为监生,次子允棘为庠生。

杜知耕自幼聪明爱学,博闻强记。少年时期,由于其父杜行恕沉迷于隐居生活,很少过问家中之事,嫡母刘氏自觉承担起对他的启蒙教育,使杜知耕在未进学堂时便能背诵一系列启蒙读物,并深知礼仪。12岁那年,父亲杜行恕因病去世,给杜知耕以沉重打击。据《柘城县志·杜知耕传》记载,他按照当时的丧礼,对父亲“哀毁骨立,苫块三年,祭葬致礼”。也就是说,杜知耕因为父亲的病故悲痛欲绝,骨瘦如柴,并且守孝3年,按照应有葬礼日日祭祀。

守孝期间,杜知耕除了下地帮助两个母亲种田之外,还挤出时间按照嫡母刘氏所讲,日日苦读圣贤之书。这一时期,杜知耕家庭生活很困难,父亲过世,两个弟弟年幼,生母王氏体弱多病,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这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使他增强了远大的抱负,立志刻苦钻研。李子金在《数学钥序》中提到,杜知耕“凡读一书必求实,实有得;凡讲一事,实可得,反之则不好也”。如此数年,杜知耕博览群书,未及弱冠便考入县学,成为贡生。20岁时,杜知耕以太学生的身份游历京城,广拜名师,后在国子监任教。在此期间,他勤俭节约,所发薪水除日常用度外全部贴补家用。

康熙十九年(1680年),得知嫡母刘氏病重的杜知耕立即回到家中侍奉母亲。刘氏虽然不是杜知耕生母,但她一直将杜知耕视如己出,疼爱有加,自幼辅导读书,孜孜不倦,母子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杜知耕每日端汤熬药,亲送床前让母亲服用。他见嫡母病重,便辞掉国子监的差事专心在家侍奉。他见母亲日渐消瘦,但又无计可施,便到柘城县衙西南角的城隍庙前焚香祈祷,祈愿折损自身阳寿为嫡母增寿。嫡母刘氏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故,《柘城县志·杜知耕传》记载他“泪尽继血,生养死葬”。

因为杜知耕十分孝顺,所以清乾隆版及光绪版《柘城县志》均把杜知耕列入“孝友”人物榜中。在刘氏病故后,他的两个弟弟相继长大成人,而且都已成家立业。两个弟弟提出分家,好给哥哥减轻负担。杜知耕也非常同意两个弟弟的意见,他觉得自己经常不在家,家中的负担都是两个弟弟分担,自己过问较少,这样对他们二人并不公平。为把家产分得相对公平,杜知耕提出房子与田产先由两个弟弟挑选。两个弟弟也与他互相推让。就这样,他们兄弟分家之事在柘城传为佳话。

数学家杜知耕

在嫡母刘氏过世后,杜知耕拜当地名士李子金为师,学习天文、历法、法理、律吕、音韵、算学、医学等知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考中举人,受职于今福建省安溪县成为学士,专门从事数学、几何的研究。

杜知耕对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联合翻译的《几何原本》研究精深,又与当时的数学家梅文鼎共相质正,完成了数学著作《数学钥》《几何论约》等书。其中《数学钥》6卷被李子金誉为空前好书,并为之作序。

李子金在《数学钥序》中说:“京师诸君子,即素所号为通人者,无不望之反走,否则掩面而不读,或读之亦茫然而不得其解。端甫则寓目辄通,莫不焕然冰释,而无所凝滞,一时皆翕然称异,而不知端甫等闲之事也。端甫因思九章诸术,西洋之法,得之度数者为多;中国之法,得之算数者为多。然则度也,算也,皆数也,二者一也。用是因点之与线,线之与面,面之与体,借彼比量之法,通以三率之术,取古人所谓《九章算法》者,察共当然之则,与其所以然之故,为之训诂而疏通之,图画而剖析之,以考验之形,合布算之数, 使古人用法之意无微不出,诚前此未有之书也。因名之曰:《数学钥》。意谓学算之士,苟得是书而读之,如锁之得钥,向之扃固而不可解者,无不豁然而洞开矣!”也就是说,该书的内容主要是以《九章算术》为体例,取当时的“线、面、体三部之法隶之,载其图,并摘其要语为之注”。书名取《数学钥》,也是因为此书是学习数学运算的一把钥匙,初学者展卷阅读能豁然开朗。

此后,杜知耕又精心研究几何,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编著出版《几何论约》共7卷。《几何论约》是《几何原著》在东方现代教科书形式过渡的第一部著作。该书是以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删削而成。经过杜知耕的加工,使《几何原本》的算法“一目了然如指掌”。在著述时,杜知耕采取“摘其谬,删其繁,补其遗”的办法,使西方的数学理论经典成为东方文明古国“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的数学教材。

后来,《数学钥》与《几何论约》均被编入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杜知耕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直到近代都被人推崇,如现代数学家钱宝琮在评价清初中国数学发展史所取得的成就时说:“清初人崇尚西法历算,撰著甚富。通历学者有黄宗仪、薛凤祥、王锡阐、揭暄等;通算学者有方中通、杜知耕、李子金、年希尧等。”

隐士杜知耕

杜知耕晚年致仕后回到柘城老家,仍然刻苦攻读、著书立说于柘城郊外的“学圃园”。“学圃园”位于当时的永利沟(现在的惠济河)旁,原是他父亲杜行恕早年隐居的“柳澳”。杜行恕殁后,这里成为杜家人看护田舍的住所,多年之后原建房屋已十分破旧。

杜知耕回乡后对“柳澳”作简易修复,恢复了昔日的面貌,更名为“学圃园”。虽已物是人非,但这里依然是曲径通幽,风景宜人,适宜研究学问。杜知耕特地从家中搬出,隐居于此。这里距离柘城贤哲、原户部侍郎李元振老家盆窑村不足二里地。退职还乡的李元振时常光顾“学圃园”,并留下一首《过杜端甫学圃园》诗:“曲巷人踪少,柴门草色芊。孤桐迎晓日,疏柳缀寒烟。琴韵清潭外,莺声绿叶边。题诗实有意,检点少陵篇。地僻松筠翠,晴光净碧天。钟芸拟辟蠹,辟沼感临渊。五夜青灯伴,一经先世传。羹墙时勤念,非独爱林泉。”

这首诗对杜知耕晚年隐居“学圃园”著书立说研究学问的所为给予了形象的描绘与中肯的评价。杜知耕晚年依然勤奋耕读,诚如李元振所说的“五夜青灯伴”的学习劲头,至今仍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杜知耕虽然在我国数学、几何等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对科学家没有任何封赏,他们一家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除了数学著作,杜知耕还著有一部《杜端甫诗集》。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二百二十
清初数学家杜知耕(上)
2021-07-02 00:49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数学发展源远流长,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在元代中叶之后,中国数学急剧衰落。自明代开始,受八股取士影响,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被严重禁锢,纷纷漠视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中国数学进入了曲折缓慢的发展阶段。就是在这种十分不利的社会环境下,杜齐芳之孙、杜行恕之子杜知耕扎进了数学的海洋,最终成为清初一名成果突出的数学家。

孝子杜知耕

杜知耕,字端甫,号伯瞿,是杜行恕的长子。有关资料显示,杜知耕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出生月份无考,卒年无记载。但据光绪版《柘城县志》中“杜知耕,字端甫,举人。父行恕殁,知耕年十二,孝性天成”的记载,我们知道其父杜行恕去世时杜知耕才12岁。再据《杜行恕墓志铭》记载,杜行恕殁于康熙四年(1665年)正月。由此我们推知,杜知耕应当生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还是根据《杜行恕墓志铭》所记,杜知耕生母王氏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杜知耕出生时,王氏24岁。至于杜知耕的卒年,由于查不到相关记载,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考证。据《杜氏世谱·世系图》记载,杜知耕生有二子,长子允璿为监生,次子允棘为庠生。

杜知耕自幼聪明爱学,博闻强记。少年时期,由于其父杜行恕沉迷于隐居生活,很少过问家中之事,嫡母刘氏自觉承担起对他的启蒙教育,使杜知耕在未进学堂时便能背诵一系列启蒙读物,并深知礼仪。12岁那年,父亲杜行恕因病去世,给杜知耕以沉重打击。据《柘城县志·杜知耕传》记载,他按照当时的丧礼,对父亲“哀毁骨立,苫块三年,祭葬致礼”。也就是说,杜知耕因为父亲的病故悲痛欲绝,骨瘦如柴,并且守孝3年,按照应有葬礼日日祭祀。

守孝期间,杜知耕除了下地帮助两个母亲种田之外,还挤出时间按照嫡母刘氏所讲,日日苦读圣贤之书。这一时期,杜知耕家庭生活很困难,父亲过世,两个弟弟年幼,生母王氏体弱多病,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这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使他增强了远大的抱负,立志刻苦钻研。李子金在《数学钥序》中提到,杜知耕“凡读一书必求实,实有得;凡讲一事,实可得,反之则不好也”。如此数年,杜知耕博览群书,未及弱冠便考入县学,成为贡生。20岁时,杜知耕以太学生的身份游历京城,广拜名师,后在国子监任教。在此期间,他勤俭节约,所发薪水除日常用度外全部贴补家用。

康熙十九年(1680年),得知嫡母刘氏病重的杜知耕立即回到家中侍奉母亲。刘氏虽然不是杜知耕生母,但她一直将杜知耕视如己出,疼爱有加,自幼辅导读书,孜孜不倦,母子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杜知耕每日端汤熬药,亲送床前让母亲服用。他见嫡母病重,便辞掉国子监的差事专心在家侍奉。他见母亲日渐消瘦,但又无计可施,便到柘城县衙西南角的城隍庙前焚香祈祷,祈愿折损自身阳寿为嫡母增寿。嫡母刘氏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故,《柘城县志·杜知耕传》记载他“泪尽继血,生养死葬”。

因为杜知耕十分孝顺,所以清乾隆版及光绪版《柘城县志》均把杜知耕列入“孝友”人物榜中。在刘氏病故后,他的两个弟弟相继长大成人,而且都已成家立业。两个弟弟提出分家,好给哥哥减轻负担。杜知耕也非常同意两个弟弟的意见,他觉得自己经常不在家,家中的负担都是两个弟弟分担,自己过问较少,这样对他们二人并不公平。为把家产分得相对公平,杜知耕提出房子与田产先由两个弟弟挑选。两个弟弟也与他互相推让。就这样,他们兄弟分家之事在柘城传为佳话。

数学家杜知耕

在嫡母刘氏过世后,杜知耕拜当地名士李子金为师,学习天文、历法、法理、律吕、音韵、算学、医学等知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考中举人,受职于今福建省安溪县成为学士,专门从事数学、几何的研究。

杜知耕对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联合翻译的《几何原本》研究精深,又与当时的数学家梅文鼎共相质正,完成了数学著作《数学钥》《几何论约》等书。其中《数学钥》6卷被李子金誉为空前好书,并为之作序。

李子金在《数学钥序》中说:“京师诸君子,即素所号为通人者,无不望之反走,否则掩面而不读,或读之亦茫然而不得其解。端甫则寓目辄通,莫不焕然冰释,而无所凝滞,一时皆翕然称异,而不知端甫等闲之事也。端甫因思九章诸术,西洋之法,得之度数者为多;中国之法,得之算数者为多。然则度也,算也,皆数也,二者一也。用是因点之与线,线之与面,面之与体,借彼比量之法,通以三率之术,取古人所谓《九章算法》者,察共当然之则,与其所以然之故,为之训诂而疏通之,图画而剖析之,以考验之形,合布算之数, 使古人用法之意无微不出,诚前此未有之书也。因名之曰:《数学钥》。意谓学算之士,苟得是书而读之,如锁之得钥,向之扃固而不可解者,无不豁然而洞开矣!”也就是说,该书的内容主要是以《九章算术》为体例,取当时的“线、面、体三部之法隶之,载其图,并摘其要语为之注”。书名取《数学钥》,也是因为此书是学习数学运算的一把钥匙,初学者展卷阅读能豁然开朗。

此后,杜知耕又精心研究几何,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编著出版《几何论约》共7卷。《几何论约》是《几何原著》在东方现代教科书形式过渡的第一部著作。该书是以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删削而成。经过杜知耕的加工,使《几何原本》的算法“一目了然如指掌”。在著述时,杜知耕采取“摘其谬,删其繁,补其遗”的办法,使西方的数学理论经典成为东方文明古国“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的数学教材。

后来,《数学钥》与《几何论约》均被编入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杜知耕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直到近代都被人推崇,如现代数学家钱宝琮在评价清初中国数学发展史所取得的成就时说:“清初人崇尚西法历算,撰著甚富。通历学者有黄宗仪、薛凤祥、王锡阐、揭暄等;通算学者有方中通、杜知耕、李子金、年希尧等。”

隐士杜知耕

杜知耕晚年致仕后回到柘城老家,仍然刻苦攻读、著书立说于柘城郊外的“学圃园”。“学圃园”位于当时的永利沟(现在的惠济河)旁,原是他父亲杜行恕早年隐居的“柳澳”。杜行恕殁后,这里成为杜家人看护田舍的住所,多年之后原建房屋已十分破旧。

杜知耕回乡后对“柳澳”作简易修复,恢复了昔日的面貌,更名为“学圃园”。虽已物是人非,但这里依然是曲径通幽,风景宜人,适宜研究学问。杜知耕特地从家中搬出,隐居于此。这里距离柘城贤哲、原户部侍郎李元振老家盆窑村不足二里地。退职还乡的李元振时常光顾“学圃园”,并留下一首《过杜端甫学圃园》诗:“曲巷人踪少,柴门草色芊。孤桐迎晓日,疏柳缀寒烟。琴韵清潭外,莺声绿叶边。题诗实有意,检点少陵篇。地僻松筠翠,晴光净碧天。钟芸拟辟蠹,辟沼感临渊。五夜青灯伴,一经先世传。羹墙时勤念,非独爱林泉。”

这首诗对杜知耕晚年隐居“学圃园”著书立说研究学问的所为给予了形象的描绘与中肯的评价。杜知耕晚年依然勤奋耕读,诚如李元振所说的“五夜青灯伴”的学习劲头,至今仍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杜知耕虽然在我国数学、几何等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对科学家没有任何封赏,他们一家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除了数学著作,杜知耕还著有一部《杜端甫诗集》。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如何接种三剂次疫苗 答复来了
网友留言选登(6月24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京九晚报举行百版巨报展
《小推车》 在郑州展演
视觉新闻
宁陵县自然资源局工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