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地 孺牛补天

宋立民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5-27 10:02

5月22日下午将近3点,看到新华社的消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老骥伏地,孺牛补天”,这是笔者给袁先生的挽联。

“枥”即马槽,比喻义是“千里马在槽头想着奔驰千里”。

袁隆平先生是没有比喻义的。他念兹在兹地伏在稻田里,甚至来不及把实验结果一一变为论文。

陆放翁《老学庵笔记》:“用飞龙在天,对老骥伏枥。”然而,袁先生的一生,恰恰可以用鲁迅的自况概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种“甘为孺子牛”的行状,与“飞龙”二字是有距离。况且,“民以食为天”,完成“让老百姓填饱肚子”的使命,活活就是“看试手,补天裂”的“补天”也。

袁隆平先生走后,万人送行,国旗降半旗,哀荣之深广,可以说是世界性的。袁先生也绝对当之无愧。

然而,“老骥伏地,孺牛补天”这八个字写在宣纸上以后,笔者想的是:“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词”——先生望之弥高、钻之弥坚,笔者是没有资格写挽联的。能够而且有点用处的,是结合自己的实情,思考一点问题。例如,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袁先生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的?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并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之际,袁隆平34岁,风华正茂。到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已经是“开八”71岁即退休10年的年龄。但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在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忙碌。其弟子说:“袁老师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那么,问君何能尔?作为早已经“超龄”的资深科学家,他完全可以薪火交接而后优哉游哉,为什么常常忙到连母亲都顾不上去看一下?这究竟为了什么?

或曰是“事业心”,或曰是“劳碌命”,或曰是“积习所致”,或曰是“项目在身”。窃以为都对,也都不完全。是否可以这样表述:那是他唯一而持续的初心,是血汗滋润的信仰;是基于良知的“以民为本”,是不必解释的“生存方式”——接近老子说的“道”。不那样,他就不是袁隆平了。

信仰的土壤是良知,是民本,是土得掉渣的“吃饱肚子哲学”。

在袁隆平催人泪下的家信中,说到吃苦,他对母亲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初读之际,笔者即刻想到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这位几乎琴不离身的科学家,在学术会议上,慈善募捐演出台上,乃至颠沛流离的羁旅中,始终与提琴为伴。或曰,他那旷世“相对论”也是琴声的催发。

如今,在袁隆平先生驭鹤之际,我们默然发现: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爱因斯坦的“知音”,作为“稻田琴师”,日日思念着母亲,“演奏”到了91岁。

既然音乐与科学都可以“使我们像在家里一样,获得日常生活中所不能达到的安宁”,那么,怀揣着母亲、科学与音乐的袁隆平,怎么会记得“老冉冉之将至”?在他的词典里,怎么可能有“疲惫”或者“罢手”的概念?

壮心不与年俱老,铁掌犹推大江横。袁先生给予笔者的教诲与提示在于:年过花甲的自己,教书写作还可以持续20年。

所以,我们的各项政策,如何吸引人干事创业,如何培养并留住“琴声不绝”的干事业的人,留住功成名就而“志在千里”的“老人”,绝不是喊几句口号,用标语里的“精神”感召就能做到的——必须有制度保障、政策鼓励与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

“国士无双,苍天有泪,哭请先生留梓里;时才冠绝,我辈承恩,哀看贤者入蓬瀛。”当我们盛赞袁先生硕勋高德、死而后已的时候,大有必要探讨他的信仰即“生存方式”的生成与赓续的动因。因为那是我中华民族最可宝贵、最需要补充的精神食粮。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应天时评
老骥伏地 孺牛补天
2021-05-27 10:02   宋立民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5月22日下午将近3点,看到新华社的消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老骥伏地,孺牛补天”,这是笔者给袁先生的挽联。

“枥”即马槽,比喻义是“千里马在槽头想着奔驰千里”。

袁隆平先生是没有比喻义的。他念兹在兹地伏在稻田里,甚至来不及把实验结果一一变为论文。

陆放翁《老学庵笔记》:“用飞龙在天,对老骥伏枥。”然而,袁先生的一生,恰恰可以用鲁迅的自况概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种“甘为孺子牛”的行状,与“飞龙”二字是有距离。况且,“民以食为天”,完成“让老百姓填饱肚子”的使命,活活就是“看试手,补天裂”的“补天”也。

袁隆平先生走后,万人送行,国旗降半旗,哀荣之深广,可以说是世界性的。袁先生也绝对当之无愧。

然而,“老骥伏地,孺牛补天”这八个字写在宣纸上以后,笔者想的是:“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词”——先生望之弥高、钻之弥坚,笔者是没有资格写挽联的。能够而且有点用处的,是结合自己的实情,思考一点问题。例如,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袁先生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的?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并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之际,袁隆平34岁,风华正茂。到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已经是“开八”71岁即退休10年的年龄。但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在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忙碌。其弟子说:“袁老师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那么,问君何能尔?作为早已经“超龄”的资深科学家,他完全可以薪火交接而后优哉游哉,为什么常常忙到连母亲都顾不上去看一下?这究竟为了什么?

或曰是“事业心”,或曰是“劳碌命”,或曰是“积习所致”,或曰是“项目在身”。窃以为都对,也都不完全。是否可以这样表述:那是他唯一而持续的初心,是血汗滋润的信仰;是基于良知的“以民为本”,是不必解释的“生存方式”——接近老子说的“道”。不那样,他就不是袁隆平了。

信仰的土壤是良知,是民本,是土得掉渣的“吃饱肚子哲学”。

在袁隆平催人泪下的家信中,说到吃苦,他对母亲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初读之际,笔者即刻想到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这位几乎琴不离身的科学家,在学术会议上,慈善募捐演出台上,乃至颠沛流离的羁旅中,始终与提琴为伴。或曰,他那旷世“相对论”也是琴声的催发。

如今,在袁隆平先生驭鹤之际,我们默然发现: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爱因斯坦的“知音”,作为“稻田琴师”,日日思念着母亲,“演奏”到了91岁。

既然音乐与科学都可以“使我们像在家里一样,获得日常生活中所不能达到的安宁”,那么,怀揣着母亲、科学与音乐的袁隆平,怎么会记得“老冉冉之将至”?在他的词典里,怎么可能有“疲惫”或者“罢手”的概念?

壮心不与年俱老,铁掌犹推大江横。袁先生给予笔者的教诲与提示在于:年过花甲的自己,教书写作还可以持续20年。

所以,我们的各项政策,如何吸引人干事创业,如何培养并留住“琴声不绝”的干事业的人,留住功成名就而“志在千里”的“老人”,绝不是喊几句口号,用标语里的“精神”感召就能做到的——必须有制度保障、政策鼓励与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

“国士无双,苍天有泪,哭请先生留梓里;时才冠绝,我辈承恩,哀看贤者入蓬瀛。”当我们盛赞袁先生硕勋高德、死而后已的时候,大有必要探讨他的信仰即“生存方式”的生成与赓续的动因。因为那是我中华民族最可宝贵、最需要补充的精神食粮。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5月7日)
网友留言选登(4月30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夏邑县火店镇的小学 ...
宣传法规知识现场
小读者们在展摊前愉 ...
睢阳区城管局执法人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