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庆 笔耕不辍 知行合一的“文化愚公”

策划:张浩哲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刁志远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魏文慧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4-12 00:19

马学庆

马学庆接受记者采访

阅读提示

从2006年他在《京九晚报》发表第一篇文史文章《千古兵家信陵君》开始,15年的时间里他风雨兼程10余万公里进行采访拍摄,足迹踏遍商丘所有的古迹文物点、红色遗址和域外与商丘有关的文化遗存。这些年来,他先后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文章千余篇,著成文化学术专著10余部。他,就是宁陵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学庆。4月1日,记者在宁陵县见到了这位闻名已久的“文化愚公”。

在文史研究上,他甘当“拓荒牛”

2009年,一名县域文史作者的两部著作《宁陵通史》《厚重宁陵》的出版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网站的广泛关注并报道转载。《河南日报》称“我省首部县级通史《宁陵通史》发行”。《宁陵通史》共分12章50万字,被列入“河南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厚重宁陵》则被称为“宁陵历史文化大百科全书”,全文70万字,荣获第二届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这两部书都是马学庆在宁陵县广电局工作时写成的。

作为一名电视台记者,为什么要挖掘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这是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那是1995年的时候,单位安排我撰写县里的一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文稿,我就四处寻找历史文化资料,但除了县志上的只言片语,都没系统性的资料……”家乡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大家却难以知晓,当时的马学庆就责无旁贷地要做一件事,就是把历史文化挖掘出来。此后,他开始注意搜集与宁陵、商丘及周边区域相关的史料,购买、整理厚厚的4大书柜数千本相关书籍,先后走访了7000多名知晓商丘历史人文的相关知情人。为记载乡愁乡情,他对古村落、古城进行一线采访调查,撰写210余篇《商丘古村落记忆“一岭十八岗”》《探秘商丘古城》《己吾考略》系列。针对商丘古泽、古河流进行“挖掘打捞”,他撰写170余篇《五泽十二水》系列。为展现先秦商丘“百家争鸣”的文化瑰宝,他撰写50余篇《古宋七子》系列,对孔孟、老庄、墨子、惠子、宋子与商丘的情缘深度思辨。为展现芒砀山的文化魅力,数年来他辗转于20座山峰之间调查走访,撰写出《芒砀廿峰》《汉兴芒砀》系列文章90余篇。策划组织的“重走吕坤路”活动,踏足5省上万公里。

针对商丘历史人文,马学庆还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见解。他通过查阅县志史料、年谱碑碣及深入采访,提出了“范仲淹家计宁陵”的论断,并将论文于2012年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进行宣讲。针对“族源商丘”这个课题,他先后撰写论文《天下水族源睢水》《苗族源蒙敬盘瓠》《白族祖棘源永城》《傈僳族源栗陆氏》,为四族寻根商丘奠定学术依据。为再现西汉梁国三百里梁园的瑰丽画卷,他顶风冒雪寻踪遗址定位“七台八景”位置,分三卷撰写出60多篇《寻踪梁园》系列,极具学术价值。此外,他还提出三国从己吾拉开序幕、商丘乃汉魏兴地的学术论断,其论文在《炎黄研究》发表。

干一行爱一行,他甘当“老黄牛”

马学庆的工作经历丰富,在宁陵电视台、宁陵县广电局、宁陵县史志办、宁陵县商务局等多个部门任职。无论在哪里,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也精一行专一行,做事用心、专心、匠心,被誉为埋头拉磨的“老黄牛”。在广电系统工作期间,马学庆充满活力和激情投身新闻采编,他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人文始祖葛天氏》被评为商丘市新世纪优秀文艺作品,通讯《创业之歌》荣获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优稿评选一等奖。任职局办公室期间,主动作为,撰写材料,默默奉献。他还利用周末、节假日挤出时间搞文史研究。通过对葛天文化的深度研究,编纂了《古葛探源》一书,为宁陵成功申报“中国葛天文化之乡”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大河报·厚重河南》发表了33个整版,介绍商丘地域历史文化,如《魂兮归来吕坤墓》《范仲淹的应天情缘》《汉魏故县 己吾古城》《中原傩舞活化石》等。

在县史志办工作的10年时间里,马学庆带领一班人,除了编纂《宁陵县志》《宁陵年鉴》《宁陵大事月报》和做好业务工作外,他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编修了全国第一部县级综合性的村史,编写了全省第一部县级回族史,建成了全市第一个村史馆。创办《葛天史话》和新吾读书会,向社会普及历史人文。在北京筹办召开了电视剧《吕坤》学术研讨会。为申报河南老字号、非遗产品、文化名镇不遗余力,成为宁陵一块块金字招牌,他本人也成为河南省史志先进工作者。“马局长是2019年来到我们单位的。这两年多来,他经常外出招商,邀请客商来宁陵,全县落地3亿元以上项目14个。他注重用文化、用历史和乡土乡情去招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记得去年8月份,他知道一位深圳的客商有投资意向,便连夜坐火车赶到深圳,没有休息就赶到企业考察,客商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把厂建到宁陵。”县商务局副局长贾英介绍。

软文化变为硬实力,他甘当“孺子牛”

2017年4月,宁陵县张弓镇管庄村史馆建成,成为我市第一个村史馆。随后,乔楼乡八里曹村、石桥镇孙迁村等10多所村史馆纷纷建成并对外开放。走进村史馆,一幅幅介绍村落起源与发展的资料照片悬挂在墙壁上,承载着乡愁记忆,记载着历史变迁,让在外的游子找到了心灵寄托,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了史志智慧和力量。这里面蕴含着马学庆几多的心血,他策划版式,熬夜整理史料,并督促施工。

“老坚决”潘从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宁陵县的林业劳模,但时光掩埋了他的光辉形象。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中,马学庆向宁陵县委建议擦亮这张名片。县里高度重视,修复了老坚决故居,并让马学庆参与建设了事迹展馆,编写了《基层共产党员的榜样——老坚决》教材。紧接着县里召开了“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拍摄了电影《老坚决轶事》,投资5.2亿元建设老坚决精神教育学院。马学庆在全省黄河故事会、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动员大会上宣讲老坚决事迹,多年义务讲解老坚决事迹千余场次。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在宁陵四湖开发和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中,市、县领导提出要让地域文化元素根植其中,建设一座富有文化品位和经济活力的商贸综合体。博学多才的马学庆积极为北京、上海的方案设计单位提供史料,并撰写相关文章提供支持,多次参与方案的论证修改,使葛天八坊、四湖命名、城门建设、古迹复修等有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发挥自己所长,把商丘地域内的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出来,并进一步传播、弘扬出去,更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它们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以此推动整个宁陵乃至商丘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愿为此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侃侃而谈的马学庆如是说。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马学庆 笔耕不辍 知行合一的“文化愚公”
2021-04-12 00:19   策划:张浩哲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刁志远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魏文慧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马学庆

马学庆接受记者采访

阅读提示

从2006年他在《京九晚报》发表第一篇文史文章《千古兵家信陵君》开始,15年的时间里他风雨兼程10余万公里进行采访拍摄,足迹踏遍商丘所有的古迹文物点、红色遗址和域外与商丘有关的文化遗存。这些年来,他先后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文章千余篇,著成文化学术专著10余部。他,就是宁陵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学庆。4月1日,记者在宁陵县见到了这位闻名已久的“文化愚公”。

在文史研究上,他甘当“拓荒牛”

2009年,一名县域文史作者的两部著作《宁陵通史》《厚重宁陵》的出版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网站的广泛关注并报道转载。《河南日报》称“我省首部县级通史《宁陵通史》发行”。《宁陵通史》共分12章50万字,被列入“河南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厚重宁陵》则被称为“宁陵历史文化大百科全书”,全文70万字,荣获第二届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这两部书都是马学庆在宁陵县广电局工作时写成的。

作为一名电视台记者,为什么要挖掘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这是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那是1995年的时候,单位安排我撰写县里的一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文稿,我就四处寻找历史文化资料,但除了县志上的只言片语,都没系统性的资料……”家乡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大家却难以知晓,当时的马学庆就责无旁贷地要做一件事,就是把历史文化挖掘出来。此后,他开始注意搜集与宁陵、商丘及周边区域相关的史料,购买、整理厚厚的4大书柜数千本相关书籍,先后走访了7000多名知晓商丘历史人文的相关知情人。为记载乡愁乡情,他对古村落、古城进行一线采访调查,撰写210余篇《商丘古村落记忆“一岭十八岗”》《探秘商丘古城》《己吾考略》系列。针对商丘古泽、古河流进行“挖掘打捞”,他撰写170余篇《五泽十二水》系列。为展现先秦商丘“百家争鸣”的文化瑰宝,他撰写50余篇《古宋七子》系列,对孔孟、老庄、墨子、惠子、宋子与商丘的情缘深度思辨。为展现芒砀山的文化魅力,数年来他辗转于20座山峰之间调查走访,撰写出《芒砀廿峰》《汉兴芒砀》系列文章90余篇。策划组织的“重走吕坤路”活动,踏足5省上万公里。

针对商丘历史人文,马学庆还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见解。他通过查阅县志史料、年谱碑碣及深入采访,提出了“范仲淹家计宁陵”的论断,并将论文于2012年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进行宣讲。针对“族源商丘”这个课题,他先后撰写论文《天下水族源睢水》《苗族源蒙敬盘瓠》《白族祖棘源永城》《傈僳族源栗陆氏》,为四族寻根商丘奠定学术依据。为再现西汉梁国三百里梁园的瑰丽画卷,他顶风冒雪寻踪遗址定位“七台八景”位置,分三卷撰写出60多篇《寻踪梁园》系列,极具学术价值。此外,他还提出三国从己吾拉开序幕、商丘乃汉魏兴地的学术论断,其论文在《炎黄研究》发表。

干一行爱一行,他甘当“老黄牛”

马学庆的工作经历丰富,在宁陵电视台、宁陵县广电局、宁陵县史志办、宁陵县商务局等多个部门任职。无论在哪里,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也精一行专一行,做事用心、专心、匠心,被誉为埋头拉磨的“老黄牛”。在广电系统工作期间,马学庆充满活力和激情投身新闻采编,他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人文始祖葛天氏》被评为商丘市新世纪优秀文艺作品,通讯《创业之歌》荣获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优稿评选一等奖。任职局办公室期间,主动作为,撰写材料,默默奉献。他还利用周末、节假日挤出时间搞文史研究。通过对葛天文化的深度研究,编纂了《古葛探源》一书,为宁陵成功申报“中国葛天文化之乡”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大河报·厚重河南》发表了33个整版,介绍商丘地域历史文化,如《魂兮归来吕坤墓》《范仲淹的应天情缘》《汉魏故县 己吾古城》《中原傩舞活化石》等。

在县史志办工作的10年时间里,马学庆带领一班人,除了编纂《宁陵县志》《宁陵年鉴》《宁陵大事月报》和做好业务工作外,他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编修了全国第一部县级综合性的村史,编写了全省第一部县级回族史,建成了全市第一个村史馆。创办《葛天史话》和新吾读书会,向社会普及历史人文。在北京筹办召开了电视剧《吕坤》学术研讨会。为申报河南老字号、非遗产品、文化名镇不遗余力,成为宁陵一块块金字招牌,他本人也成为河南省史志先进工作者。“马局长是2019年来到我们单位的。这两年多来,他经常外出招商,邀请客商来宁陵,全县落地3亿元以上项目14个。他注重用文化、用历史和乡土乡情去招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记得去年8月份,他知道一位深圳的客商有投资意向,便连夜坐火车赶到深圳,没有休息就赶到企业考察,客商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把厂建到宁陵。”县商务局副局长贾英介绍。

软文化变为硬实力,他甘当“孺子牛”

2017年4月,宁陵县张弓镇管庄村史馆建成,成为我市第一个村史馆。随后,乔楼乡八里曹村、石桥镇孙迁村等10多所村史馆纷纷建成并对外开放。走进村史馆,一幅幅介绍村落起源与发展的资料照片悬挂在墙壁上,承载着乡愁记忆,记载着历史变迁,让在外的游子找到了心灵寄托,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了史志智慧和力量。这里面蕴含着马学庆几多的心血,他策划版式,熬夜整理史料,并督促施工。

“老坚决”潘从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宁陵县的林业劳模,但时光掩埋了他的光辉形象。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中,马学庆向宁陵县委建议擦亮这张名片。县里高度重视,修复了老坚决故居,并让马学庆参与建设了事迹展馆,编写了《基层共产党员的榜样——老坚决》教材。紧接着县里召开了“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拍摄了电影《老坚决轶事》,投资5.2亿元建设老坚决精神教育学院。马学庆在全省黄河故事会、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动员大会上宣讲老坚决事迹,多年义务讲解老坚决事迹千余场次。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在宁陵四湖开发和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中,市、县领导提出要让地域文化元素根植其中,建设一座富有文化品位和经济活力的商贸综合体。博学多才的马学庆积极为北京、上海的方案设计单位提供史料,并撰写相关文章提供支持,多次参与方案的论证修改,使葛天八坊、四湖命名、城门建设、古迹复修等有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发挥自己所长,把商丘地域内的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出来,并进一步传播、弘扬出去,更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它们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以此推动整个宁陵乃至商丘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愿为此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侃侃而谈的马学庆如是说。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联通公司表示 积极配合居民挪走碍事的电缆柜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活力商丘
101岁的徐广芝:“这...
利民河景观带贯穿睢 ...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技...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