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篇(10)

张如意:现在变化太大了

文/记者 张坤 袁国豪 图/记者 魏文慧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9-21 08:01

脱贫后,张如意意气风发

张如意向记者讲述脱贫经历

永城市黄口镇木楼村41岁的村民张如意的人生是不幸的。10年前,他被永城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

“医生知道我的血型是熊猫血后,就说最好不要手术,让我接受保守治疗。”张如意说,后来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只能靠拐杖行走。

张如意的母亲黄金瑛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常年瘫痪在床。张如意的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基本上失去了劳动能力的他,只有靠妻子在家耕种几亩地生活。

张如意说,那时候的日子确实很苦,他和母亲需要常年吃药,但有时候买药的钱都凑不够,只好跟亲戚朋友借。

2015年,驻村工作队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后,将张如意一家定为贫困户。

“说实话大家对俺贫困户太关心了,家里缺啥给啥,厕所、厨房、水电都给改造好了,家具家电也给配齐了。”张如意说。

考虑到张如意的情况,帮扶人员帮他家里的5口人都办理了低保,并给张如意和妻子安排了保洁员的公益岗位,光公益岗位,两个人每个月就可以收入1100元。同时,张如意还享有残疾人保障。

让张如意没有想到的是,2019年,黄口镇党委、镇政府投资建了一座占地1.2亩的塑料大棚,交给张如意经营。

张如意家的帮扶责任单位是中国农业银行永城市支行,考虑到管理塑料大棚需要种子、农药等投入,该行给他办理了1万元的无息贷款。

黄口镇政府专门为贫困户聘请了技术员,指导贫困户管理蔬菜大棚。“施肥、打杈、浇水,有啥不懂的,俺可以随时请教技术员。”张如意说。

由于张如意行动不便,体力劳动都由妻子承担。而张如意作为妻子的“助手”,也跑前跑后地忙活。去年,整棚的西瓜长势喜人,一茬就收获了近万斤优质西瓜。

去年的西瓜行情不好,中国农业银行永城市支行的帮扶人员跑前跑后,为张如意寻找销路,甚至动员银行员工购买“爱心瓜”,经过一番努力,张如意的西瓜全部售出,纯收入1万多元。现在,大棚里种上了芹菜。张如意说,他和妻子有信心把这项产业经营好。

由于张如意管理蔬菜大棚成绩突出,为了鼓励他,帮扶人员把2000元奖金送到了他手中。

张如意说,帮扶人员不光给他建了塑料大棚,也解决了他和母亲的治病问题。原来两个人的医疗费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永城市出台了贫困户看病“零支付”政策,他再也不用担心看病拿不起医疗费了。通过正规治疗,现在他和母亲的病情都很稳定。

2019年,张如意家顺利脱贫,并拿到了2000元脱贫励志奖金。

“不光是俺家,整个村子现在变化太大了。”张如意说,村里通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灯,建起了文化广场,农村也过上了“晚上不摸黑、雨天不踩泥”的生活。

帮扶感言

帮扶人:

中国农业银行永城市支行副行长 伯昕璐

作为张如意的帮扶责任人,从开始帮扶时,我就发现张如意对生活很热情。每次去他家里了解情况,看看生活上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他总是满脸笑容,不说苦、不说累,常说政策好了,有奔头了,越干越有劲。自强不息的张如意不甘于仅仅依靠政府补贴生活,还主动参与公益岗位劳动,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张如意承包了一个塑料大棚,跟着技术员学种经济作物,被永城市扶贫办评为脱贫榜样。

输血不如造血,产业式、技术式扶贫给了贫困户脱贫的长期保障。通过参与帮扶工作,我对国家的扶贫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相关链接

木楼村概况

木楼村位于黄口镇北部,距镇政府2公里,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85亩,共有386户1786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8户45人,2019年年底全部脱贫。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木楼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始终坚持“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将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脱贫攻坚责任组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每月除坚持“三五”工作日制度外,还坚持每周入户走访,及时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讲透政策、美化环境、发展产业、促进脱贫,先后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一座、文化广场一处,修建到户水泥路2.67公里,全村贫困户水冲式厕所全覆盖,村主干道太阳能路灯全覆盖。2019年协调市级医院到木楼村进行义诊1次,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为贫困户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实用技能培训。2019年年底,黄口镇在木楼村探索实施“1333”经营新模式,即政府投入大棚,实行合作社统一经营下的“产权明确,户均一棚,股份分红”模式,首期收获的西瓜已初见扶贫成效。脱贫攻坚工作让木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 张书豪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永城篇(10)
张如意:现在变化太大了
2020-09-21 08:01   文/记者 张坤 袁国豪 图/记者 魏文慧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脱贫后,张如意意气风发

张如意向记者讲述脱贫经历

永城市黄口镇木楼村41岁的村民张如意的人生是不幸的。10年前,他被永城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

“医生知道我的血型是熊猫血后,就说最好不要手术,让我接受保守治疗。”张如意说,后来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只能靠拐杖行走。

张如意的母亲黄金瑛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常年瘫痪在床。张如意的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基本上失去了劳动能力的他,只有靠妻子在家耕种几亩地生活。

张如意说,那时候的日子确实很苦,他和母亲需要常年吃药,但有时候买药的钱都凑不够,只好跟亲戚朋友借。

2015年,驻村工作队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后,将张如意一家定为贫困户。

“说实话大家对俺贫困户太关心了,家里缺啥给啥,厕所、厨房、水电都给改造好了,家具家电也给配齐了。”张如意说。

考虑到张如意的情况,帮扶人员帮他家里的5口人都办理了低保,并给张如意和妻子安排了保洁员的公益岗位,光公益岗位,两个人每个月就可以收入1100元。同时,张如意还享有残疾人保障。

让张如意没有想到的是,2019年,黄口镇党委、镇政府投资建了一座占地1.2亩的塑料大棚,交给张如意经营。

张如意家的帮扶责任单位是中国农业银行永城市支行,考虑到管理塑料大棚需要种子、农药等投入,该行给他办理了1万元的无息贷款。

黄口镇政府专门为贫困户聘请了技术员,指导贫困户管理蔬菜大棚。“施肥、打杈、浇水,有啥不懂的,俺可以随时请教技术员。”张如意说。

由于张如意行动不便,体力劳动都由妻子承担。而张如意作为妻子的“助手”,也跑前跑后地忙活。去年,整棚的西瓜长势喜人,一茬就收获了近万斤优质西瓜。

去年的西瓜行情不好,中国农业银行永城市支行的帮扶人员跑前跑后,为张如意寻找销路,甚至动员银行员工购买“爱心瓜”,经过一番努力,张如意的西瓜全部售出,纯收入1万多元。现在,大棚里种上了芹菜。张如意说,他和妻子有信心把这项产业经营好。

由于张如意管理蔬菜大棚成绩突出,为了鼓励他,帮扶人员把2000元奖金送到了他手中。

张如意说,帮扶人员不光给他建了塑料大棚,也解决了他和母亲的治病问题。原来两个人的医疗费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永城市出台了贫困户看病“零支付”政策,他再也不用担心看病拿不起医疗费了。通过正规治疗,现在他和母亲的病情都很稳定。

2019年,张如意家顺利脱贫,并拿到了2000元脱贫励志奖金。

“不光是俺家,整个村子现在变化太大了。”张如意说,村里通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灯,建起了文化广场,农村也过上了“晚上不摸黑、雨天不踩泥”的生活。

帮扶感言

帮扶人:

中国农业银行永城市支行副行长 伯昕璐

作为张如意的帮扶责任人,从开始帮扶时,我就发现张如意对生活很热情。每次去他家里了解情况,看看生活上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他总是满脸笑容,不说苦、不说累,常说政策好了,有奔头了,越干越有劲。自强不息的张如意不甘于仅仅依靠政府补贴生活,还主动参与公益岗位劳动,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张如意承包了一个塑料大棚,跟着技术员学种经济作物,被永城市扶贫办评为脱贫榜样。

输血不如造血,产业式、技术式扶贫给了贫困户脱贫的长期保障。通过参与帮扶工作,我对国家的扶贫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相关链接

木楼村概况

木楼村位于黄口镇北部,距镇政府2公里,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85亩,共有386户1786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8户45人,2019年年底全部脱贫。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木楼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始终坚持“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将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脱贫攻坚责任组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每月除坚持“三五”工作日制度外,还坚持每周入户走访,及时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讲透政策、美化环境、发展产业、促进脱贫,先后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一座、文化广场一处,修建到户水泥路2.67公里,全村贫困户水冲式厕所全覆盖,村主干道太阳能路灯全覆盖。2019年协调市级医院到木楼村进行义诊1次,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为贫困户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实用技能培训。2019年年底,黄口镇在木楼村探索实施“1333”经营新模式,即政府投入大棚,实行合作社统一经营下的“产权明确,户均一棚,股份分红”模式,首期收获的西瓜已初见扶贫成效。脱贫攻坚工作让木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 张书豪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受铁路专用线影响 这条路才突然变窄
户籍已迁移 老人很高兴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工人们正操作机器赶 ...
健身爱好者翩然起舞
秋日晚霞映古城
殷商之源 通达商丘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