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傲立千余年 孝烈将军传威名

活动策划:孙玉林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成绍峰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昌晶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12-16 00:31

木兰祠

木兰书院

木兰祠一角

阅读提示

在济广高速公路商丘虞城县境内,有一个小站叫木兰站。在这里下路后约行10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座千年古祠,这就是为了纪念巾帼英雄花木兰而建的孝烈将军祠——木兰祠。12月4日,“游遍商丘”采访报道组一行来到木兰祠,拜谒这座千年古祠。

每逢节日人爆满

在木兰祠大殿的对面,还有着一道四柱三门石坊,坊额镶嵌蓝底金字的“木兰陵园”。里面有着一片开阔的水塘,水光树影掩映之下,孝烈将军花木兰与家人就静静地躺在不远处。

木兰祠落成后,祠内长出了许多一叶两色的植物,叶上带红,远看似花,这种奇特的植物被当地人叫做“木兰花”,与木兰女扮男装的故事相得益彰,成了木兰祠的一大特色。

1992年,虞城县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千年历史遗存,斥资重修木兰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基本恢复了木兰祠原有的历史风貌。如今的木兰祠景区,自北向南依次为祠堂区、文化广场区、陵园区。

据木兰镇政府的领导介绍,为了纪念花木兰,每逢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当地还会举办为期三天的庙会,四周的村民和各地游客每天约几万人,逛庙会、拜英雄,各种商贩叫卖声不绝,热闹非凡。

为了显示对花木兰的尊重和亲昵,当地的百姓不直接称花木兰,而是称“木兰姑娘”,他们说这个称呼一直从古延绵到今,也印证了他们都是木兰的“娘家人”。

想当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选段,从中原走向全国,可谓风靡一时唱响了天下。至今在有些大型文娱晚会中还久唱不衰。而作为学生时代必读并要求背诵的《木兰辞》,更是让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其“代父从军”的壮举不仅广为人知,而且自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放映以来,花木兰作为“巾帼英雄”的形象,更是风靡了世界。

尤其是随着当地铆足了劲儿发展文旅、重塑木兰之乡,一个独具特色的“木兰小镇”正在逐渐成形,相信等到今年庙会开始,一定还会有各种新惊喜,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近年来,木兰镇政府对木兰祠所在的周庄村进行了环境整治,美化了墙体,拓宽了街道,让木兰祠周围的环境焕然一新。而且,当地政府也深挖木兰文化,准备打造一座古色古香的“木兰书院”。当地镇政府的领导介绍,如今的木兰祠已成为豫东的一大游览胜地,吸引着全国各地对这位巾帼英雄景仰的人们纷至沓来,争相瞻仰。

千年古祠今犹在

整洁的木兰小镇,清一色的徽派建筑,宽阔而平坦的街道,让人耳目一新。穿过小镇上笔直的将军路,木兰祠的大门赫然出现在眼前。

木兰祠大门朝东,有一座重檐歇山式牌楼,门前蹲着两尊石狮子,檐下的匾额上写着“木兰祠”三个大字。走进大门,里面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尊木兰石雕像,只见木兰俯坐在双蹄腾空的战马上,身穿戎装,双手扶剑,一派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广场正面的照壁上,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木兰辞》,字体恣意挥洒,龙飞凤舞。而在广场南侧的围墙上,也镶嵌了数十块碑刻,是历朝书法家赞扬“木兰从军”的故事所留。

据了解,木兰祠,原名“木兰庙”,又叫“孝烈将军祠”,俗称“孝儿祠”,它始建于何时已经不得而知,只知道早在唐代就已存在,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整座建筑占地万余平方米,历经战火和岁月侵蚀。广场北侧,是木兰祠的正门。仰望大门上方,一座仿唐代庄重朴拙、高阔润朗的建筑门楼上书“木兰祠”三个大字。这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题写的。

穿过正门,步入祠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通砖砌碑亭。一个亭里为元代所立的“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另一个则立着清朝嘉庆年间的“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随行记者采访的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同志介绍说,其实,史书对花木兰的记载模糊,很多人对花木兰的身世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木兰姓朱,有人认为姓韩,有的人则认为姓任。不过这两块石碑明确地写着“将军魏氏”,证实了木兰的本姓。后人一直以为的“花”性,其实是从明代戏剧剧本《花木兰代父从军》中逐渐流传开的。

其实,有争议的还不只是木兰的姓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花木兰家乡的争论就一直不停,直到2005年,虞城县申报的“木兰传说”被文化部正式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也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从此之后,这才一锤定音。

在两座石碑之间正中的一条甬道,尽头就是掩映在青松玉兰、芳草香花中的木兰祠,又名孝烈将军祠。该祠大殿高16米,系砖木水泥仿唐建筑。舒展沉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廊柱高耸、斗拱飞檐,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严整统一,建筑构件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走进祠内,迎面正中是一座高大的木兰戎装出征像。木兰身着黄金铠甲,戴黄褐斗笠,披果绿战袍,嘴唇樱红,眼神坚毅,英姿飒爽。一代巾帼英雄的忠烈形象栩栩如生。

左侧,是一组“木兰出征”塑像:姐捧行囊,弟送弓箭,母系斗篷,父亲站在稍远处似乎叮嘱着什么,营造了一种父母姐弟送木兰出征时的依依惜别和盼望木兰早归的浓厚亲情氛围。右侧则是“木兰还乡”塑像:贺元帅、刘将军、校尉均铠甲鲜明,神色诧异,木兰头绾双髻,着粉色衣裙,面带羞涩。表现的是木兰军旅中同伴得知木兰本是女儿身后的惊诧和对木兰的钦佩之情。一眼便可看出,两组塑像是依据《木兰诗》和戏剧作品构思雕塑而成,体现了历史真实和今人情感的和谐相融。

在木兰祠里的三面墙上,是根据著名画家刘旦宅的木兰从军连环画册制作的24幅大型壁画,再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和情节,形象逼真。记者拿着相机通篇将全部诗词连环画拍了下来。之后看着这些连环画,一字一句地默读着熟悉的《木兰辞》,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与此同时,从字里行间中细心体味,又好像当年木兰从军征战的金戈铁马的厮杀之声在我的耳畔回响……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古祠傲立千余年 孝烈将军传威名
2019-12-16 00:31   活动策划:孙玉林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成绍峰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昌晶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木兰祠

木兰书院

木兰祠一角

阅读提示

在济广高速公路商丘虞城县境内,有一个小站叫木兰站。在这里下路后约行10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座千年古祠,这就是为了纪念巾帼英雄花木兰而建的孝烈将军祠——木兰祠。12月4日,“游遍商丘”采访报道组一行来到木兰祠,拜谒这座千年古祠。

每逢节日人爆满

在木兰祠大殿的对面,还有着一道四柱三门石坊,坊额镶嵌蓝底金字的“木兰陵园”。里面有着一片开阔的水塘,水光树影掩映之下,孝烈将军花木兰与家人就静静地躺在不远处。

木兰祠落成后,祠内长出了许多一叶两色的植物,叶上带红,远看似花,这种奇特的植物被当地人叫做“木兰花”,与木兰女扮男装的故事相得益彰,成了木兰祠的一大特色。

1992年,虞城县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千年历史遗存,斥资重修木兰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基本恢复了木兰祠原有的历史风貌。如今的木兰祠景区,自北向南依次为祠堂区、文化广场区、陵园区。

据木兰镇政府的领导介绍,为了纪念花木兰,每逢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当地还会举办为期三天的庙会,四周的村民和各地游客每天约几万人,逛庙会、拜英雄,各种商贩叫卖声不绝,热闹非凡。

为了显示对花木兰的尊重和亲昵,当地的百姓不直接称花木兰,而是称“木兰姑娘”,他们说这个称呼一直从古延绵到今,也印证了他们都是木兰的“娘家人”。

想当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选段,从中原走向全国,可谓风靡一时唱响了天下。至今在有些大型文娱晚会中还久唱不衰。而作为学生时代必读并要求背诵的《木兰辞》,更是让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其“代父从军”的壮举不仅广为人知,而且自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放映以来,花木兰作为“巾帼英雄”的形象,更是风靡了世界。

尤其是随着当地铆足了劲儿发展文旅、重塑木兰之乡,一个独具特色的“木兰小镇”正在逐渐成形,相信等到今年庙会开始,一定还会有各种新惊喜,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近年来,木兰镇政府对木兰祠所在的周庄村进行了环境整治,美化了墙体,拓宽了街道,让木兰祠周围的环境焕然一新。而且,当地政府也深挖木兰文化,准备打造一座古色古香的“木兰书院”。当地镇政府的领导介绍,如今的木兰祠已成为豫东的一大游览胜地,吸引着全国各地对这位巾帼英雄景仰的人们纷至沓来,争相瞻仰。

千年古祠今犹在

整洁的木兰小镇,清一色的徽派建筑,宽阔而平坦的街道,让人耳目一新。穿过小镇上笔直的将军路,木兰祠的大门赫然出现在眼前。

木兰祠大门朝东,有一座重檐歇山式牌楼,门前蹲着两尊石狮子,檐下的匾额上写着“木兰祠”三个大字。走进大门,里面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尊木兰石雕像,只见木兰俯坐在双蹄腾空的战马上,身穿戎装,双手扶剑,一派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广场正面的照壁上,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木兰辞》,字体恣意挥洒,龙飞凤舞。而在广场南侧的围墙上,也镶嵌了数十块碑刻,是历朝书法家赞扬“木兰从军”的故事所留。

据了解,木兰祠,原名“木兰庙”,又叫“孝烈将军祠”,俗称“孝儿祠”,它始建于何时已经不得而知,只知道早在唐代就已存在,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整座建筑占地万余平方米,历经战火和岁月侵蚀。广场北侧,是木兰祠的正门。仰望大门上方,一座仿唐代庄重朴拙、高阔润朗的建筑门楼上书“木兰祠”三个大字。这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题写的。

穿过正门,步入祠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通砖砌碑亭。一个亭里为元代所立的“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另一个则立着清朝嘉庆年间的“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随行记者采访的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同志介绍说,其实,史书对花木兰的记载模糊,很多人对花木兰的身世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木兰姓朱,有人认为姓韩,有的人则认为姓任。不过这两块石碑明确地写着“将军魏氏”,证实了木兰的本姓。后人一直以为的“花”性,其实是从明代戏剧剧本《花木兰代父从军》中逐渐流传开的。

其实,有争议的还不只是木兰的姓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花木兰家乡的争论就一直不停,直到2005年,虞城县申报的“木兰传说”被文化部正式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也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从此之后,这才一锤定音。

在两座石碑之间正中的一条甬道,尽头就是掩映在青松玉兰、芳草香花中的木兰祠,又名孝烈将军祠。该祠大殿高16米,系砖木水泥仿唐建筑。舒展沉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廊柱高耸、斗拱飞檐,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严整统一,建筑构件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走进祠内,迎面正中是一座高大的木兰戎装出征像。木兰身着黄金铠甲,戴黄褐斗笠,披果绿战袍,嘴唇樱红,眼神坚毅,英姿飒爽。一代巾帼英雄的忠烈形象栩栩如生。

左侧,是一组“木兰出征”塑像:姐捧行囊,弟送弓箭,母系斗篷,父亲站在稍远处似乎叮嘱着什么,营造了一种父母姐弟送木兰出征时的依依惜别和盼望木兰早归的浓厚亲情氛围。右侧则是“木兰还乡”塑像:贺元帅、刘将军、校尉均铠甲鲜明,神色诧异,木兰头绾双髻,着粉色衣裙,面带羞涩。表现的是木兰军旅中同伴得知木兰本是女儿身后的惊诧和对木兰的钦佩之情。一眼便可看出,两组塑像是依据《木兰诗》和戏剧作品构思雕塑而成,体现了历史真实和今人情感的和谐相融。

在木兰祠里的三面墙上,是根据著名画家刘旦宅的木兰从军连环画册制作的24幅大型壁画,再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和情节,形象逼真。记者拿着相机通篇将全部诗词连环画拍了下来。之后看着这些连环画,一字一句地默读着熟悉的《木兰辞》,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与此同时,从字里行间中细心体味,又好像当年木兰从军征战的金戈铁马的厮杀之声在我的耳畔回响……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塌陷路面已修复人车过往不再愁
学院路上路灯复明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 ...
如此模仿 吓不吓人
传统手编用品受欢迎
京港绿地改造完工全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