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红色踪迹 传承革命精神

活动策划:孙玉林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春正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魏文慧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12-11 00:45

英雄塑像

小吕集救治站旧址

救治站内的壁画

景区一角

晚报记者在小吕集村采访

阅读提示

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开始了。一时间,商丘大地没有了往日的平静,枪炮声此起彼伏,杀声震天。在商丘战场通往宁陵县张弓镇小吕集村的道路上,一群老百姓或用木棍盘上麻绳做的软床抬着,或用独轮车推着,或用其他的工具,把从战场上受伤的战士送往小吕集村我军后方救治站。在救治站,村妇女主任带着十几个妇女慌忙接应,把伤员抬到屋里救治。

岁月已过去了几十年,原来的救治站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没有了原来的模样。但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因此忘记那段历史。今年4月份,救治站在原址上恢复了当年的样子,以供后人瞻仰。如今的救治站里,摆放着不少当年的老物件,也有根据当年的情形复原的塑像和壁画等。现在的人们,通过这里存放的一个个老物件,拂去岁月的浮尘,触摸红色记忆,还原支前历程,赓续拥军精神。

时值冬季,我随着“游遍商丘”采访组来到这里,怀着敬仰之心,聆听当年发生在这个小院里的故事。

走进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小吕集救治站纪念馆院内,迎面便是一座主题雕塑,描绘着当年淮海战役的情形。小吕集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金金根据雕塑的内容介绍说,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中,商丘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据统计,商丘共出动民工116.8万人,各种车子867万辆,动用牲口26.3万头,共支援粮食1.2亿斤、柴草3.86亿斤、军鞋64万双,还有布匹、白菜、粉条、花生、食油、食盐、电线杆、门板等多种战勤物资运到前线。塑像的西面靠院墙处有一水井,井台上方复原了一台往上提水的辘辘,一个战士打扮的人正在提水。水井的南边,一位妇女坐着正在洗衣服,一个小孩站着帮忙,旁边一个战士打扮的人正在往洗衣盆里倒水。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打响之后,小吕集有幸成为伤病战士的救治站。就是这井里的水,让乡亲们为在这里养伤的战士煮了香甜可口的饭食,熬了治病的汤药,洗却了征战的风尘。受伤的战士在这里调养好后,精神饱满地奔向前线。饮水思源,砥砺初心,当时在这里养伤的战士称这口井为“思源井”。

在救治站复原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将此井精心修缮,以教育后人。李金金说,当年,在村妇女主任的带动下,村里有十几个妇女不分昼夜地轮流照护伤病员,喂水喂饭,擦身洗衣。当时井里的水不够用,她们就在门口的“清风塘”边除雪破冰,不顾寒冷刺骨,为伤病员洗衣物、绷带等。在医护人员和乡亲们的精心护理下,康复的伤病员一个个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新的战斗和革命工作中。

西屋里摆放着太平车、独轮车、担架、门板等物。据悉,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初,淮海战役最后一战激战永城时,小吕集村所有的青壮年在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卸门板、扒房子、锯床腿,组成了支前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顶严寒,踏泥雪,忍饥渴,奔赴百公里之外的前线,抢救回多名伤病员。

在淮海战役几十个昼夜的战火中,商丘周边543万群众奋勇支前,平均一名解放军身后就有9名普通百姓“护航”。在支前的浩浩大军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给解放军送军粮、送衣被、送武器、运伤员,仅小推车就动员了88万辆,能从南京到北京排成两行,被称作淮海战役的“小推车”精神。

“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千针万线不放松;男人碾米又磨面,杀猪宰羊不消停;手起泡不觉痛,脚冻麻不知冷;十冬腊月天地冻,天寒心里热腾腾;为打胜仗人人忙,前后拧成一股绳……”南面厢房墙壁上写有这样的支前歌谣,屋里摆放着老式的纺花车,墙壁上还绘有妇女们忙着蒸馍,老百姓捐物、捐粮的图画,从这当中可窥见当年这里的老百姓为这场战役所做的贡献。

纪念馆的正房里除摆放着当年留下的一些老物件外,墙壁上还挂着很多照片,李金金指着其中的几幅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吕思明是小吕集村人,1941年就加入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43年入党,为我党传递文件情报,屡次护送电台报务员去上海、无锡等地。1947年夏,吕思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因政治上可靠、懂得烹饪,被推荐给首长当厨师。朝鲜战争爆发后,他随部队入朝作战,任连长。在一次惨烈的阻击战中身负重伤,1953年转业到张弓镇卫生院当炊事员,后又回到小吕集在生产队当记分员。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他去世后,人们才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包裹得很严实的立功证书、革命军人证明等。其中,一张与邓小平的合影照尤为珍贵。直到那个时候,乡亲们才知道这个不事张扬、默默无闻的炊事员竟然是个革命功臣,是个战斗英雄。

看过纪念馆房屋里面的陈设,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当年,小吕集村民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伤病战士住,自己吃树叶、野菜,把最后一点粮食送给伤病战士,舍生忘死地掩护伤病员。做到一粒米做军粮,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谱写了一曲曲不惜一切,舍生忘死救伤员的奉献之歌。如今,为了让后人铭记那光辉的过往,小吕集人从铸牢“不忘初心”的红根出发,从夯实“牢记使命”的红本做起,在恢复救治站原貌的基础上,深挖革命红色资源、弘扬革命精神,全力抢救、发掘和放大红根文化,通过复原和整修淮海战役后方救治站,将救治站和张弓革命烈士陵园,打造成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基地。并以此告慰安葬在张弓镇烈士陵园的34名烈士的英灵,告慰那些为了救治伤员做出巨大牺牲的先辈。

不忘本来,方有未来。深挖本地党建资源,广泛传承红色基因。张弓镇镇长赵儒磊说,张弓镇经过深入考证和广泛论证,在小吕集党建馆、党建广场的基础上,延伸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丰富文化内涵,打造高质量党建的载体,为小吕集今后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踏寻红色踪迹 传承革命精神
2019-12-11 00:45   活动策划:孙玉林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春正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魏文慧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英雄塑像

小吕集救治站旧址

救治站内的壁画

景区一角

晚报记者在小吕集村采访

阅读提示

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开始了。一时间,商丘大地没有了往日的平静,枪炮声此起彼伏,杀声震天。在商丘战场通往宁陵县张弓镇小吕集村的道路上,一群老百姓或用木棍盘上麻绳做的软床抬着,或用独轮车推着,或用其他的工具,把从战场上受伤的战士送往小吕集村我军后方救治站。在救治站,村妇女主任带着十几个妇女慌忙接应,把伤员抬到屋里救治。

岁月已过去了几十年,原来的救治站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没有了原来的模样。但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因此忘记那段历史。今年4月份,救治站在原址上恢复了当年的样子,以供后人瞻仰。如今的救治站里,摆放着不少当年的老物件,也有根据当年的情形复原的塑像和壁画等。现在的人们,通过这里存放的一个个老物件,拂去岁月的浮尘,触摸红色记忆,还原支前历程,赓续拥军精神。

时值冬季,我随着“游遍商丘”采访组来到这里,怀着敬仰之心,聆听当年发生在这个小院里的故事。

走进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小吕集救治站纪念馆院内,迎面便是一座主题雕塑,描绘着当年淮海战役的情形。小吕集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金金根据雕塑的内容介绍说,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中,商丘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据统计,商丘共出动民工116.8万人,各种车子867万辆,动用牲口26.3万头,共支援粮食1.2亿斤、柴草3.86亿斤、军鞋64万双,还有布匹、白菜、粉条、花生、食油、食盐、电线杆、门板等多种战勤物资运到前线。塑像的西面靠院墙处有一水井,井台上方复原了一台往上提水的辘辘,一个战士打扮的人正在提水。水井的南边,一位妇女坐着正在洗衣服,一个小孩站着帮忙,旁边一个战士打扮的人正在往洗衣盆里倒水。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打响之后,小吕集有幸成为伤病战士的救治站。就是这井里的水,让乡亲们为在这里养伤的战士煮了香甜可口的饭食,熬了治病的汤药,洗却了征战的风尘。受伤的战士在这里调养好后,精神饱满地奔向前线。饮水思源,砥砺初心,当时在这里养伤的战士称这口井为“思源井”。

在救治站复原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将此井精心修缮,以教育后人。李金金说,当年,在村妇女主任的带动下,村里有十几个妇女不分昼夜地轮流照护伤病员,喂水喂饭,擦身洗衣。当时井里的水不够用,她们就在门口的“清风塘”边除雪破冰,不顾寒冷刺骨,为伤病员洗衣物、绷带等。在医护人员和乡亲们的精心护理下,康复的伤病员一个个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新的战斗和革命工作中。

西屋里摆放着太平车、独轮车、担架、门板等物。据悉,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初,淮海战役最后一战激战永城时,小吕集村所有的青壮年在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卸门板、扒房子、锯床腿,组成了支前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顶严寒,踏泥雪,忍饥渴,奔赴百公里之外的前线,抢救回多名伤病员。

在淮海战役几十个昼夜的战火中,商丘周边543万群众奋勇支前,平均一名解放军身后就有9名普通百姓“护航”。在支前的浩浩大军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给解放军送军粮、送衣被、送武器、运伤员,仅小推车就动员了88万辆,能从南京到北京排成两行,被称作淮海战役的“小推车”精神。

“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千针万线不放松;男人碾米又磨面,杀猪宰羊不消停;手起泡不觉痛,脚冻麻不知冷;十冬腊月天地冻,天寒心里热腾腾;为打胜仗人人忙,前后拧成一股绳……”南面厢房墙壁上写有这样的支前歌谣,屋里摆放着老式的纺花车,墙壁上还绘有妇女们忙着蒸馍,老百姓捐物、捐粮的图画,从这当中可窥见当年这里的老百姓为这场战役所做的贡献。

纪念馆的正房里除摆放着当年留下的一些老物件外,墙壁上还挂着很多照片,李金金指着其中的几幅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吕思明是小吕集村人,1941年就加入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43年入党,为我党传递文件情报,屡次护送电台报务员去上海、无锡等地。1947年夏,吕思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因政治上可靠、懂得烹饪,被推荐给首长当厨师。朝鲜战争爆发后,他随部队入朝作战,任连长。在一次惨烈的阻击战中身负重伤,1953年转业到张弓镇卫生院当炊事员,后又回到小吕集在生产队当记分员。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他去世后,人们才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包裹得很严实的立功证书、革命军人证明等。其中,一张与邓小平的合影照尤为珍贵。直到那个时候,乡亲们才知道这个不事张扬、默默无闻的炊事员竟然是个革命功臣,是个战斗英雄。

看过纪念馆房屋里面的陈设,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当年,小吕集村民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伤病战士住,自己吃树叶、野菜,把最后一点粮食送给伤病战士,舍生忘死地掩护伤病员。做到一粒米做军粮,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谱写了一曲曲不惜一切,舍生忘死救伤员的奉献之歌。如今,为了让后人铭记那光辉的过往,小吕集人从铸牢“不忘初心”的红根出发,从夯实“牢记使命”的红本做起,在恢复救治站原貌的基础上,深挖革命红色资源、弘扬革命精神,全力抢救、发掘和放大红根文化,通过复原和整修淮海战役后方救治站,将救治站和张弓革命烈士陵园,打造成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基地。并以此告慰安葬在张弓镇烈士陵园的34名烈士的英灵,告慰那些为了救治伤员做出巨大牺牲的先辈。

不忘本来,方有未来。深挖本地党建资源,广泛传承红色基因。张弓镇镇长赵儒磊说,张弓镇经过深入考证和广泛论证,在小吕集党建馆、党建广场的基础上,延伸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丰富文化内涵,打造高质量党建的载体,为小吕集今后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暂时缺“原料” 铺路还得等
时控器已做调整 路灯开启时间正常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京港高铁商合段开通 ...
走,去好人公园看科 ...
来自商丘高铁建设决 ...
商丘环卫的“四大发明”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