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一百:“人文逢泽”(51)

上善若水的智慧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07-25 06:21

老子观水悟道

阅读提示

水,是物种起源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年365天,人们日日饮水、用水;一年52周,事事人人关乎水。对于水的文化,先贤们作出了无尽的阐释。孔子曰“智者乐水”,水中,有儒风;老子曰“上善若水”,水中,有道意;禅语曰“善心如水”,水中,有禅味。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又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浪漫,更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思辨。“水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当水流进先秦的中华历史时,老子在他那本影响后世甚广的《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诸子百家,道家学派对水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在道家学说里,水至善至柔,滋养万物而不与其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此乃“上善若水”。老子将水看作是人间“上善”的标志,谓之“上善若水”。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大爱的美德。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与宋国一带大面积的水域密不可分,这里有诸多大泽、河流,让其面对浩瀚的水面静心悟道,对水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体悟,进而将道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华夏“水文化”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守柔曰强水近道 思想摇篮源泽陂

上古乃至先秦时期的商丘地貌生态,并非如现在一马平川,而是大泽遍布,河流纵横,水草丰盛,林木郁葱,云烟缥缈,大象、麋鹿、鹤等珍禽异兽生存其中,彰显着大自然的神秘与原始之美。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修心体悟之地。在老子故里北邻,即有逢泽、蒙泽、孟诸泽、空桐泽、芒砀泽、菏泽、雷泽、大野泽,以及睢水、涣水、汳水、戴水、丹水、泓水等,这里是养育中华先民的生命之源。据说老子曾在这里隐居悟道。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子悟出了“上善若水”“守柔曰强”“道法自然”等道理。如今,在孟诸泽水域的南岸,有一尊老子“观水悟道”的雕像,具象地阐释着老子与水的情缘。老子对水的着墨虽然不多,但他认为水最接近“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道家提倡要像风、水一样柔弱、谦下、宽容,看起来谁都能战胜它,一个指头就能戳透他,但最终以柔克刚,风能刮断大树、吹垮房屋,水能冲决大堤、淹没山陵。老子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征。

隐居泽畔,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老子提出“道”生万物,且“道法自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讲的道,其实就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无不是在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其发展过程的。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自然,顺应人情,这样才不会碰壁,才能一顺百顺,一通皆通。如“宠辱若惊”“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思想。听任自然,顺应原本,是老子思想的主旨之一。老子融身心于自然界之中,发明并首先使用了指称事物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然”一词,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突破。逢泽泽畔的大泽、古水,可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又一个摇篮”。

掘井为民谋福祉 营造古寨蕴玄机

环绕,云烟缥缈,长堤依湖而筑,蜿蜒曲折,有“百里长堤环寨外,一溪碧水贯其中”之美称。数百年后,老子预言果然应验:先是黄河泛滥,滔滔洪水所到之处遍地汪洋,村落房舍片瓦无存。但汹涌的洪水到了老子当年隐居之地时,竟突然减慢速度;更奇的是洪水突然又拐了个弯,折头倒流西去,然后又往北绕了个大弯再向东入海而去。至今有“西流水”之遗迹尚存,为老君寨九大胜景之一。又数百年后,战乱蜂起。“每隔兵火孟诸一带居民皆避乱于老君寨……虽匪盗猖獗,敢犯老君寨者无几”(《江北明珠浮龙湖》)。

老子在泽畔隐居静心悟道的同时,还为泽畔的民众施药治病或与人指点疑难,博学多识令大家敬服爱戴,都恭称其为“老神仙”。据传,他曾率众人掘“玄井”,清泉汩汩喷涌而出从不干涸,至今仍存。从古到今,不论天旱、天涝,井水水位依然不变,故有此井通向东海之说。并且井水清纯甘洌,饮之神清气爽,久饮可治顽疾,延年益寿。又传,老子在此传经布道时,听者少则百人多者千人,大家都是饮用玄井中的水。某天夜晚,老子在此传道,有人在暗中看到有个长龙角的人从玄井中出来,混在人群中听老子讲经。不等讲道散去,他便提前下井跑走,后来传说是海龙王派其第九子来这里听老子传学布道。有年大旱,附近几千民众和牲畜都来食用玄井中的水,而且不少人用井水抗旱浇田,井水水位也不见下降。唐玄宗封禅泰山时,路经此地曾帑币在井上建青石亭一所,明末毁于战火。

老子隐居泽畔近十年,将要离开时,用丹砂调和木炭在兽皮上绘了一幅《玄天混元图说》,教民众按照此图所示构筑堤防、营造寨墙,以避战祸水灾。据虞城、单县两县交界的民众讲,目前泽畔的老君寨据传就是按老子当年所绘之图构建。寨内街道纵横有序,地势起伏有致。寨外一十八村东西长九里,南北宽五里,正合九五之阳。寨外湖水

道法自然老君庙 祈福国民育和谐

在老子离开他所隐居修道的泽畔之后,人们为了感恩老子,姓多从老子为李。为其建庙塑像,家家供奉老子香火。据碑文考证,唐玄宗去泰山封禅返京途中经过老君寨,拜谒后帑款创建老君庙。后经历代整修扩建,清朝时达到鼎盛,规模宏大、气宇非凡,至抗战前民国时仍具规模,往来文人雅士及香客云集,人声鼎沸香火旺盛。老君庙在抗战期间遭到多次破坏,后又经历破除封建迷信等历史潮流,终毁于殆尽。2007年,老君庙得到恢复性重建,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再现于孟诸南岸。正门面对着浮龙湖,大门左右侧有门联“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门前石刻纪念墙上,刻着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洋洋洒洒的草书,衬托出此文的大气磅礴、包容万物的气势。沿着九层台阶而上,进入老君庙内,墙上所绘“紫气东来”“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对月入静”“见素抱朴”“希言自然”“小国寡民”等有关老子的故事绘画,传播着道家文化的内涵。主殿老君殿青砖碧瓦、飞檐斗拱、脊兽峥嵘、气势宏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幽静神秘的感觉,殿内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皆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

采访其间,笔者听到游客撞击老君庙内的一口大铜钟,“咚、咚、咚”,一声声悠扬浑厚的钟声响起,与四周香火缭绕、松涛阵阵、香客祥和相映衬,不正是铜钟上所刻文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吗?“治大国如烹小鲜”“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位于碧波荡漾、生机盎然泽畔的老君庙飘逸着一代圣哲的智慧与思考,其治国安民、和谐自然的思想正在这里得到传承与弘扬。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一百:“人文逢泽”(51)
上善若水的智慧
2019-07-25 06:21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老子观水悟道

阅读提示

水,是物种起源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年365天,人们日日饮水、用水;一年52周,事事人人关乎水。对于水的文化,先贤们作出了无尽的阐释。孔子曰“智者乐水”,水中,有儒风;老子曰“上善若水”,水中,有道意;禅语曰“善心如水”,水中,有禅味。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又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浪漫,更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思辨。“水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当水流进先秦的中华历史时,老子在他那本影响后世甚广的《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诸子百家,道家学派对水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在道家学说里,水至善至柔,滋养万物而不与其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此乃“上善若水”。老子将水看作是人间“上善”的标志,谓之“上善若水”。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大爱的美德。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与宋国一带大面积的水域密不可分,这里有诸多大泽、河流,让其面对浩瀚的水面静心悟道,对水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体悟,进而将道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华夏“水文化”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守柔曰强水近道 思想摇篮源泽陂

上古乃至先秦时期的商丘地貌生态,并非如现在一马平川,而是大泽遍布,河流纵横,水草丰盛,林木郁葱,云烟缥缈,大象、麋鹿、鹤等珍禽异兽生存其中,彰显着大自然的神秘与原始之美。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修心体悟之地。在老子故里北邻,即有逢泽、蒙泽、孟诸泽、空桐泽、芒砀泽、菏泽、雷泽、大野泽,以及睢水、涣水、汳水、戴水、丹水、泓水等,这里是养育中华先民的生命之源。据说老子曾在这里隐居悟道。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子悟出了“上善若水”“守柔曰强”“道法自然”等道理。如今,在孟诸泽水域的南岸,有一尊老子“观水悟道”的雕像,具象地阐释着老子与水的情缘。老子对水的着墨虽然不多,但他认为水最接近“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道家提倡要像风、水一样柔弱、谦下、宽容,看起来谁都能战胜它,一个指头就能戳透他,但最终以柔克刚,风能刮断大树、吹垮房屋,水能冲决大堤、淹没山陵。老子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征。

隐居泽畔,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老子提出“道”生万物,且“道法自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讲的道,其实就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无不是在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其发展过程的。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自然,顺应人情,这样才不会碰壁,才能一顺百顺,一通皆通。如“宠辱若惊”“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思想。听任自然,顺应原本,是老子思想的主旨之一。老子融身心于自然界之中,发明并首先使用了指称事物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然”一词,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突破。逢泽泽畔的大泽、古水,可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又一个摇篮”。

掘井为民谋福祉 营造古寨蕴玄机

环绕,云烟缥缈,长堤依湖而筑,蜿蜒曲折,有“百里长堤环寨外,一溪碧水贯其中”之美称。数百年后,老子预言果然应验:先是黄河泛滥,滔滔洪水所到之处遍地汪洋,村落房舍片瓦无存。但汹涌的洪水到了老子当年隐居之地时,竟突然减慢速度;更奇的是洪水突然又拐了个弯,折头倒流西去,然后又往北绕了个大弯再向东入海而去。至今有“西流水”之遗迹尚存,为老君寨九大胜景之一。又数百年后,战乱蜂起。“每隔兵火孟诸一带居民皆避乱于老君寨……虽匪盗猖獗,敢犯老君寨者无几”(《江北明珠浮龙湖》)。

老子在泽畔隐居静心悟道的同时,还为泽畔的民众施药治病或与人指点疑难,博学多识令大家敬服爱戴,都恭称其为“老神仙”。据传,他曾率众人掘“玄井”,清泉汩汩喷涌而出从不干涸,至今仍存。从古到今,不论天旱、天涝,井水水位依然不变,故有此井通向东海之说。并且井水清纯甘洌,饮之神清气爽,久饮可治顽疾,延年益寿。又传,老子在此传经布道时,听者少则百人多者千人,大家都是饮用玄井中的水。某天夜晚,老子在此传道,有人在暗中看到有个长龙角的人从玄井中出来,混在人群中听老子讲经。不等讲道散去,他便提前下井跑走,后来传说是海龙王派其第九子来这里听老子传学布道。有年大旱,附近几千民众和牲畜都来食用玄井中的水,而且不少人用井水抗旱浇田,井水水位也不见下降。唐玄宗封禅泰山时,路经此地曾帑币在井上建青石亭一所,明末毁于战火。

老子隐居泽畔近十年,将要离开时,用丹砂调和木炭在兽皮上绘了一幅《玄天混元图说》,教民众按照此图所示构筑堤防、营造寨墙,以避战祸水灾。据虞城、单县两县交界的民众讲,目前泽畔的老君寨据传就是按老子当年所绘之图构建。寨内街道纵横有序,地势起伏有致。寨外一十八村东西长九里,南北宽五里,正合九五之阳。寨外湖水

道法自然老君庙 祈福国民育和谐

在老子离开他所隐居修道的泽畔之后,人们为了感恩老子,姓多从老子为李。为其建庙塑像,家家供奉老子香火。据碑文考证,唐玄宗去泰山封禅返京途中经过老君寨,拜谒后帑款创建老君庙。后经历代整修扩建,清朝时达到鼎盛,规模宏大、气宇非凡,至抗战前民国时仍具规模,往来文人雅士及香客云集,人声鼎沸香火旺盛。老君庙在抗战期间遭到多次破坏,后又经历破除封建迷信等历史潮流,终毁于殆尽。2007年,老君庙得到恢复性重建,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再现于孟诸南岸。正门面对着浮龙湖,大门左右侧有门联“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门前石刻纪念墙上,刻着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洋洋洒洒的草书,衬托出此文的大气磅礴、包容万物的气势。沿着九层台阶而上,进入老君庙内,墙上所绘“紫气东来”“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对月入静”“见素抱朴”“希言自然”“小国寡民”等有关老子的故事绘画,传播着道家文化的内涵。主殿老君殿青砖碧瓦、飞檐斗拱、脊兽峥嵘、气势宏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幽静神秘的感觉,殿内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皆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

采访其间,笔者听到游客撞击老君庙内的一口大铜钟,“咚、咚、咚”,一声声悠扬浑厚的钟声响起,与四周香火缭绕、松涛阵阵、香客祥和相映衬,不正是铜钟上所刻文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吗?“治大国如烹小鲜”“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位于碧波荡漾、生机盎然泽畔的老君庙飘逸着一代圣哲的智慧与思考,其治国安民、和谐自然的思想正在这里得到传承与弘扬。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已发现路灯不亮原因 很快就能排除故障
农村籍退伍老兵没收到补贴?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烈日炙烤 施工正酣
运麦车辆排长龙
杨善庙自然村“网红 ...
“贫困母亲两癌救助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