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村擘画产业“新坐标”

本报记者 黄业波 通讯员甄林 2018-11-21 11:15

时令小雪,记者一行慕名赶赴睢县尤吉屯乡王吉屯村采访。刚入村头,远远望去,村南侧空地上一排排晾晒的粉条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生产线上20多名工人正有条不紊的清洗红薯、打粉、晾晒;进入粉条加工车间,袅袅炊烟香气扑鼻,每块足有30斤重的粉块码放在一起,煞是壮观,6名工人各司其职,把和好的红薯面粉至于漏斗中,下粉、捞粉、上杆、外运。

“进村不用问,十户八户做细粉;进村不用瞧,十家八家有粉条。”这是过去睢县人对尤吉屯乡王吉屯村粉条加工的真实评价。如今,该村的粉条已成功注册“王吉屯”商标,打响了特色品牌,走出一条“绿色+电商+效益”发展的新路子,从而使该村的粉条加工业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组合了供应链,培育出农村新产业、新模式。

“现在我们一家三代从事粉条加工,75岁的公公负责技术指导,我和丈夫负责生产,儿子负责销售。”该生产车间负责人薛勤告诉记者,她1992年结婚,1994年持家从事粉条加工。目前日生产粉条2000多斤,用工人数30余人,除管吃以外,工人工资130多元,产品销往周边县市及上海、山东等地。

“我们村粉条加工从李龙修的爷爷李玉高开始,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俺村4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会下粉条”负责捞粉的陈汝法说。

当时用来做粉条的原料主要是高粱和绿豆,每逢早集,他们就挑着挑子到尤吉屯、阳驿、县城等集市上出售,常常是早集时辰还不到一半就已经早早卖完。粉条加工让李玉高家吃穿不愁,该村村民纷纷向他们拜师学艺。两三年时间,该村家家从事粉条加工业。

到70年代,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该村粉条加工陷入低潮,粉条制作只有偷偷加工,销路上只有挑着挑子走村串户,不敢在集市上出售,销售方式是物物交换,出门挑粉条,回来挑玉米、绿豆,相当辛苦,当时有许多作坊停止了生产。

村民李国祥向记者介绍说,1978年改革开放后,那时的农民致富门路少,只有依靠自身的技术发家致富。然而粉条加工是个苦活、累活,还需要七八个人合作才能完成,收入甚微。到80年代,受打工潮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只有年老的人在家所从事加工业。

“1994年我在广州鞋厂打工时,接到丈夫的电话,说有个睢县老乡吃中咱家的粉条,预定了一万八千元的粉条欲发往美国送给朋友食用。”薛勤说,听到这个消息后,我认为粉条加工前景广阔,就回来从事粉条加工,这一干就是24年。

“俺村今年发展红薯种植面积300余亩,每亩产量6000余斤,亩均收入2100元。按三斤出一斤粉面计算,一亩出2000斤粉条,一斤粉条10元,亩均增收18000元。”该村支部书记李金华说,他2014年从睢县运输公司回乡任支部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依托本村粉条原生态、不掺假、品质好、备受周边群众青睐的资源优势,成立睢县金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融合该村的粉条加工业,并为该村粉条注册“王吉屯”商标,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将粉条优势与特性对外宣传,采用“微店+电话购销”的模式,为加工户提供多种购销渠道。

谈到今后的发展,李金华说:“目前我村粉条‘老字号’申报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审批,下一步将打造‘王吉屯粉条文化产业园’,把粉条文化以壁画、视频的形式进行历史再现,并扩大红薯种植规模,新上烤红薯、水果红薯、高淀粉红薯新品种,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红薯醋、免洗粉条等项目,为下一步打造生态乡村游做铺垫,达到旅游+产业的效果。”

编辑: 田笑歌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睢县
传统手艺村擘画产业“新坐标”
2018-11-21 11:15   本报记者 黄业波 通讯员甄林     我要评论 

时令小雪,记者一行慕名赶赴睢县尤吉屯乡王吉屯村采访。刚入村头,远远望去,村南侧空地上一排排晾晒的粉条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生产线上20多名工人正有条不紊的清洗红薯、打粉、晾晒;进入粉条加工车间,袅袅炊烟香气扑鼻,每块足有30斤重的粉块码放在一起,煞是壮观,6名工人各司其职,把和好的红薯面粉至于漏斗中,下粉、捞粉、上杆、外运。

“进村不用问,十户八户做细粉;进村不用瞧,十家八家有粉条。”这是过去睢县人对尤吉屯乡王吉屯村粉条加工的真实评价。如今,该村的粉条已成功注册“王吉屯”商标,打响了特色品牌,走出一条“绿色+电商+效益”发展的新路子,从而使该村的粉条加工业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组合了供应链,培育出农村新产业、新模式。

“现在我们一家三代从事粉条加工,75岁的公公负责技术指导,我和丈夫负责生产,儿子负责销售。”该生产车间负责人薛勤告诉记者,她1992年结婚,1994年持家从事粉条加工。目前日生产粉条2000多斤,用工人数30余人,除管吃以外,工人工资130多元,产品销往周边县市及上海、山东等地。

“我们村粉条加工从李龙修的爷爷李玉高开始,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俺村4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会下粉条”负责捞粉的陈汝法说。

当时用来做粉条的原料主要是高粱和绿豆,每逢早集,他们就挑着挑子到尤吉屯、阳驿、县城等集市上出售,常常是早集时辰还不到一半就已经早早卖完。粉条加工让李玉高家吃穿不愁,该村村民纷纷向他们拜师学艺。两三年时间,该村家家从事粉条加工业。

到70年代,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该村粉条加工陷入低潮,粉条制作只有偷偷加工,销路上只有挑着挑子走村串户,不敢在集市上出售,销售方式是物物交换,出门挑粉条,回来挑玉米、绿豆,相当辛苦,当时有许多作坊停止了生产。

村民李国祥向记者介绍说,1978年改革开放后,那时的农民致富门路少,只有依靠自身的技术发家致富。然而粉条加工是个苦活、累活,还需要七八个人合作才能完成,收入甚微。到80年代,受打工潮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只有年老的人在家所从事加工业。

“1994年我在广州鞋厂打工时,接到丈夫的电话,说有个睢县老乡吃中咱家的粉条,预定了一万八千元的粉条欲发往美国送给朋友食用。”薛勤说,听到这个消息后,我认为粉条加工前景广阔,就回来从事粉条加工,这一干就是24年。

“俺村今年发展红薯种植面积300余亩,每亩产量6000余斤,亩均收入2100元。按三斤出一斤粉面计算,一亩出2000斤粉条,一斤粉条10元,亩均增收18000元。”该村支部书记李金华说,他2014年从睢县运输公司回乡任支部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依托本村粉条原生态、不掺假、品质好、备受周边群众青睐的资源优势,成立睢县金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融合该村的粉条加工业,并为该村粉条注册“王吉屯”商标,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将粉条优势与特性对外宣传,采用“微店+电话购销”的模式,为加工户提供多种购销渠道。

谈到今后的发展,李金华说:“目前我村粉条‘老字号’申报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审批,下一步将打造‘王吉屯粉条文化产业园’,把粉条文化以壁画、视频的形式进行历史再现,并扩大红薯种植规模,新上烤红薯、水果红薯、高淀粉红薯新品种,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红薯醋、免洗粉条等项目,为下一步打造生态乡村游做铺垫,达到旅游+产业的效果。”

编辑: 田笑歌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路口处受损的3个井盖都修好了
虞城的摩托车要到商丘审验?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小豆芽走上大舞台
治理巡逻小组在商丘 ...
乱停乱放不行了 60辆...
日月湖畔 初冬静美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