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甘林带:一幅流动的画

晚报记者 宋亚威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8-04-23 00:14

4月22日,“绿洲杯”第四届黄河故道林海湿地徒步穿越活动在民权县申甘林带举行,图为参赛选手穿越槐树林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赛道两岸风光美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绿洲杯”第四届黄河故道林海湿地徒步穿越活动在民权县申甘林带举行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授旗仪式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出发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徒步穿越“河南塞罕坝”申甘林带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团体参赛选手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在林间小道 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国外记者现场采访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中央电视台现场录播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商丘影友冒雨拍摄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申甘林带,天然氧吧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男子第一名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女子第一名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商丘日报副总编辑孙克东为男子第一名颁奖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特邀嘉宾为女子第一名颁奖 宗兴明 摄

徒步穿越“河南塞罕坝”申甘林带 王富杰 摄

途经“河南塞罕坝”标识 王新建 摄

穿越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花海 赵 冲 摄

阔步向前 赵天水 摄

故道两岸风光美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一排排、一行行树木高大挺拔、遮天蔽日;清香四溢的槐花香引来勤奋劳作的采蜂人,他们辛勤劳作,不断耕耘;成双、成群的鸟儿飞来飞去,唱着一曲曲大自然的赞歌;林下游荡的羊群悠游自在,像一堆堆滚动的白银。

有人将民权县的申甘林带比成一幅流动的画。而昨天,这幅画上又多了些水珠。这雨水晶莹剔透,落在一片片碧绿的树叶上,正所谓“青翠欲滴”,将整个申甘林带装扮得五彩斑斓。

有人说申甘林带是人间仙境、天然氧吧。昨天,这儿又添了一道别样的景观——“绿洲杯”第四届黄河故道林海湿地徒步穿越暨河南塞罕坝民权生态摄影大赛在这里隆重举行。

在这个被称作“塞罕坝”的地方,以“弘扬塞罕坝精神 展现生态民权”为主题的徒步穿越暨摄影大赛活动,将“申甘林带”这幅画卷装点得分外优雅。看,那一个个参赛队员满怀激情、步履如飞。但,在这样一个美如画的地方,比赛并非他们的终极目标。

有“人”,才显现出大自然的激情所在。这幅画卷气势磅礴,流溢着生命的激情,跳动着生命的神韵,迸发对民权大地的咏唱,对自然精神的观照。他们,同样在弘扬“塞罕坝”精神,在追忆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

历史上的民权曾是古黄河流经之地。由于中游的河水沙多水少,长年累月,下游的河床逐渐增高,加上黄河多次改道,民权这片土地沙漠化凸显,故道也高出地面十几米,像一条巨龙弯弯曲曲俯卧在民权大地,凸显伟岸苍茫。

黄河的改道北移,使故道沿岸百姓摆脱了决口泛滥之灾,但留下的风沙、盐碱给群众造成严重影响。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风沙顽固,给当地带来沉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着手改造这片沙漠化的土地,在黄河故道两岸、风沙浪口,营造一条西起申集、东至甘庄的立体防护林带——申甘林带,呵护着民权县40万亩良田和几十万群众免受风沙的肆虐。

时过境迁。而今,可能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申甘林带的身世。而这次以弘扬“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活动,从另一个角度解开了她的身世之谜。

雨水让这儿的空气更清新,雨水让这儿的人儿更精神……这群人不仅扮演着赛手的角色,更是以一种别样方式对塞罕坝精神的传承。

下午时分,雨水已停,本次活动也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但大家并未急着离开,他们似乎忘记了一天的疲惫,尽享“塞罕坝”之美。或许,在这样一个地方,根本就不会让人疲惫。

勤劳智慧的的民权人成就了青翠无垠的森林。历经半个世纪,这儿的一草一木仍芳容如初,有的树木受大风袭扰虽已倒下,但它们仍默默守在那里,向人们讲述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名字叫“塞罕坝”。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申甘林带:一幅流动的画
2018-04-23 00:14   晚报记者 宋亚威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4月22日,“绿洲杯”第四届黄河故道林海湿地徒步穿越活动在民权县申甘林带举行,图为参赛选手穿越槐树林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赛道两岸风光美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绿洲杯”第四届黄河故道林海湿地徒步穿越活动在民权县申甘林带举行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授旗仪式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出发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徒步穿越“河南塞罕坝”申甘林带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团体参赛选手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在林间小道 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国外记者现场采访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中央电视台现场录播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商丘影友冒雨拍摄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申甘林带,天然氧吧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男子第一名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女子第一名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商丘日报副总编辑孙克东为男子第一名颁奖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特邀嘉宾为女子第一名颁奖 宗兴明 摄

徒步穿越“河南塞罕坝”申甘林带 王富杰 摄

途经“河南塞罕坝”标识 王新建 摄

穿越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花海 赵 冲 摄

阔步向前 赵天水 摄

故道两岸风光美 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一排排、一行行树木高大挺拔、遮天蔽日;清香四溢的槐花香引来勤奋劳作的采蜂人,他们辛勤劳作,不断耕耘;成双、成群的鸟儿飞来飞去,唱着一曲曲大自然的赞歌;林下游荡的羊群悠游自在,像一堆堆滚动的白银。

有人将民权县的申甘林带比成一幅流动的画。而昨天,这幅画上又多了些水珠。这雨水晶莹剔透,落在一片片碧绿的树叶上,正所谓“青翠欲滴”,将整个申甘林带装扮得五彩斑斓。

有人说申甘林带是人间仙境、天然氧吧。昨天,这儿又添了一道别样的景观——“绿洲杯”第四届黄河故道林海湿地徒步穿越暨河南塞罕坝民权生态摄影大赛在这里隆重举行。

在这个被称作“塞罕坝”的地方,以“弘扬塞罕坝精神 展现生态民权”为主题的徒步穿越暨摄影大赛活动,将“申甘林带”这幅画卷装点得分外优雅。看,那一个个参赛队员满怀激情、步履如飞。但,在这样一个美如画的地方,比赛并非他们的终极目标。

有“人”,才显现出大自然的激情所在。这幅画卷气势磅礴,流溢着生命的激情,跳动着生命的神韵,迸发对民权大地的咏唱,对自然精神的观照。他们,同样在弘扬“塞罕坝”精神,在追忆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

历史上的民权曾是古黄河流经之地。由于中游的河水沙多水少,长年累月,下游的河床逐渐增高,加上黄河多次改道,民权这片土地沙漠化凸显,故道也高出地面十几米,像一条巨龙弯弯曲曲俯卧在民权大地,凸显伟岸苍茫。

黄河的改道北移,使故道沿岸百姓摆脱了决口泛滥之灾,但留下的风沙、盐碱给群众造成严重影响。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风沙顽固,给当地带来沉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着手改造这片沙漠化的土地,在黄河故道两岸、风沙浪口,营造一条西起申集、东至甘庄的立体防护林带——申甘林带,呵护着民权县40万亩良田和几十万群众免受风沙的肆虐。

时过境迁。而今,可能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申甘林带的身世。而这次以弘扬“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活动,从另一个角度解开了她的身世之谜。

雨水让这儿的空气更清新,雨水让这儿的人儿更精神……这群人不仅扮演着赛手的角色,更是以一种别样方式对塞罕坝精神的传承。

下午时分,雨水已停,本次活动也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但大家并未急着离开,他们似乎忘记了一天的疲惫,尽享“塞罕坝”之美。或许,在这样一个地方,根本就不会让人疲惫。

勤劳智慧的的民权人成就了青翠无垠的森林。历经半个世纪,这儿的一草一木仍芳容如初,有的树木受大风袭扰虽已倒下,但它们仍默默守在那里,向人们讲述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名字叫“塞罕坝”。

责任编辑: 贺宇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