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苑茶坊]腊月里的年味(三)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7-01-25 09:54

本期话题

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生活中很多传统习俗会在腊月里集中呈现。“吃了腊八饭,快把年来办”,一般说来年味是从腊八开始渐渐浓起来的,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各家各户进入过年的准备期,“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说着说着年就来到了眼前。家乡的年味是否在你心中已缓缓盛开,让我们带着醇香的回忆说说家乡腊月里的年味吧!

故乡腊月的年味

■杨会安(民 权)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随着电话那头母亲的一声 “你们啥时放假,记着带孩子回来过年,我正在集上置办年货呢,咱街上可热闹了”的唠叨,家乡的年味便在我的心中弥漫开来。

我老家在豫西南的一个小山村,幼小的记忆中,腊八节过后,大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集镇上,大街两行卖菜的、卖干鲜调料的、卖鞭炮的、卖年画的商贩,以及把家养的鸡、鸭、鹅、羊拿到集镇换钱的村民,让原本宽阔的街道变成了羊肠小道。商店里、菜市场、缝纫铺、理发店里人如潮水般涌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欢闹吵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使得整个集镇变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这时候,我的父母会精挑细选地买些青菜、粉条、海带、调料、对联等,而后去缝纫铺王阿姨那里给我们定做新衣服。同时,还会慷慨地给我们兄妹每人几枚小硬币,让我们根据喜好自由支配。揣着那些叮当作响的硬币,我像听到了新年的交响曲。

与此同时,腊月的乡村同样年味十足。扫房子、杀年猪、炸丸子、蒸年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还有剪纸高手李奶奶家更是热闹非凡,她剪的大红“福”字、“喜”字特漂亮,每天都有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家里办喜事的村民带着糖果、瓜子排队来讨要。她家的两间小屋里天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那感觉好温馨好喜庆!

此外,常有师傅用自行车载着炸玉米花的机器走街串巷,他的几声吆喝,如诱饵一样吸引着我们这些馋嘴的小孩子。当我们把从家里带来的苞谷或米粒等放进圆柱形的机器肚子里,当红红的炉火随快速转动的机器燃起来,数分钟后,师傅就会掀下机器,踩动开关,随着“嘣”的一声响,一团白色烟雾迅速腾起,一锅香喷喷的爆米花就出炉了。我们一哄而上,大把大把地吃着,笑着,闹着,那满嘴生香的滋味,一如当年的年味,至今还令我回味无穷。

而最令我刻骨铭心的还是啃骨头。因平时饭菜中少见荤腥,只有过年家里才割上一块带骨头的肉。父亲小心翼翼地把肉从骨头上剔下,用来剁饺子馅和招待客人。母亲则把骨头放在锅里煮啊煮,煮得肉汤白白的,连骨头都酥软了。这时候骨头上附着的那一丁点肉末就成了我们兄妹抢食的美味,因无法解馋,我们便用菜刀把骨头砸碎,贪婪地吸食里面的骨髓,那香味真是入心入肺。

燃放鞭炮是我们最大的趣事,一天到晚,用大人给的零花钱买来鞭炮燃放,弄得两个小手黑乎乎的,却毫无知觉。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夹杂着我们的嬉闹声,让腊月的年味变得更加浓郁。

故乡腊月的年味哦,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

江南的年味

■靳翠菊 (虞 城)

我们北方过年是炸丸子、蒸馍、煮肉、包饺子,江南过年却是包团子、做年糕、做米酒,和我们的差别太大了。其中最有特色、最蕴藏着江南年味的就是用糯米粉做团子了。每年快过年时,那里家家户户都要做好多团子,堆得像一座座小山,象征着安稳富足。

一进入腊月,家庭主妇们就开始为做团子张罗了。她们紧锣密鼓地洗笼布,刷巨大圆型的笸箩,用来晾凉团子。看着一块块在阳光下晒着的这些物件,年味就渐渐地浓了起来。

做团子主要用糯米粉,倒进一个偌大的盆里,然后往里倒开水,边倒水边不停地用力搅拌,只有这样,米粉的黏性才会出来。搅匀后再强忍着烫,把面和成软软的面团。做团子的馅是用白萝卜切成细丝,然后放入打碎的猪肉,再加上盐、味精等各种调料做成的。揪一块软糯的面团,在手里团成窝头状,挖一团馅放进去,一手握住,一手不停地向上团,只需片刻,一个下头圆上头尖的团子便做成了。蒸时,笼布的上面还要铺一层芦苇叶,蒸熟的团子很黏,如只用笼布,会把团子的底部粘掉,那就会功亏一篑。用芦苇叶铺底就不会这样,而且团子还带有芦苇叶的清香味。蒸熟后打开锅盖,在蒸气缭绕中,那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团子站在碧绿的芦苇叶上,像极了妙龄少女。刚出锅的团子最好吃,软糯香甜,让人百吃不厌。

我在江南生活了近十年,那里也算是我的故乡了,每年进入腊月时,我们都和他们一样包团子、吃团子,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现在我离开那里好多年了,一到过年,就想起那里浓浓的年味,想起那香喷喷的团子!

年夜饭中的那道排骨藕汤

■刘淑萍(武 汉)

家乡的腊月里,家家户户都忙着购年货,做豆丝,打糍粑,做米酒,晒腊鱼腊肉,做鱼糕肉糕,年味最浓的是大年三十阖家团圆的那顿年夜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道排骨藕汤。

在湖北,无汤不成席的说法流传甚广,排骨藕汤,就更是家乡味道的代名词。人们对排骨藕汤的钟爱,不仅是由于它的美味,还缘于一个江湖传说:南宋时代,宋高宗退位后,养子孝宗即位,忽一日孝宗腹泻数次,经御医诊治,服药多日无效。高宗心下着急,微服私访,寻医问药。某天来到一药市,见人们争相购买藕节。高宗上前作揖询问:“请问药师,列位买藕节何为?”药师答曰:“如今天下流行冷痢,新采藕节乃治疗之良药。”高宗沉吟片刻,轻声对药师亮出了身份,命其随自己进宫给孝宗治病。药师仔细给孝宗号脉叩诊,见孝宗肢出冷汗,脉细舌白,道:“皇上过食湖蟹,伤脾胃,故成冷痢。服新采藕节汁,数日可康复。”高宗忙令人取来金杵棒,将藕节捣汁,给孝宗热酒调服之,果然不几日,孝宗康复。

故事真假今人无从考证,但藕节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却是事实。所以湖北人煨排骨藕汤都不会将藕节丢弃,尽管比起藕的正身它不好看也不好吃。而排骨藕汤的做法则是:选新鲜的排骨,洗净和生姜爆炒入味,再倒入沙罐子里加足量水;将藕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大菱角状或用刀拍成大块放入,以免煨烂了成碎块。开始用大火烧开,然后改用文火慢炖,加盐。沙罐非瓦罐,沙罐适宜煨藕,而瓦罐则适宜煨鸡。沙罐传热慢,受热均匀,文火煨少则四五个小时,多则一个通宵。这样煨出来的排骨和藕酥香软糯,浓浓的汤香弥漫了整个屋子,盛出时在汤面上撒上绿色的细葱,一时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新年将至,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想起生活的种种甘苦,想起阖家团圆的那顿年夜饭,想起那碗消魂蚀骨的排骨藕汤,也该是十里闻香九曲回肠而愈加归心似箭吧。

吃“百家饭”

■付秀成(昆 明)

一进腊月,就有同事被请去周边乡下吃杀猪饭,这令我回想起腊月,吃“百家饭”的情景。

我们村,四五十户人家,是个自然村,离镇上有十六公里。离镇近的村子,杀年猪,有屠户上门。而我们村,下得去手的就那几位,屠户的角色只能由他们担当。杀年猪,我们这里的风俗是,主人家往往在自家房屋四周挖一坑,埋口灶,烧一锅滚烫的水煺猪毛。几个帮手用粗绳把猪捆住,抬到案板上。“屠户”卷起袖子上了场。狠角色确实名副其实,一刀下去,猪哼哼几声就没了气,被几个壮汉抬进大铁锅。帮手把烧得沸腾的开水浇在猪身上,一边拽住粗绳在大铁锅里翻身。有道是 “死猪不怕开水烫”,开水泡二三十分钟,屠户又上阵。这回是用刮刀刨去猪毛。接下来,四个帮手站案板两旁,一人拽一条猪腿,屠户的刀一出手,刮得雪白的脱毛猪便被开了膛,掏出冒着热气的猪肠、猪肺、猪肚等猪下水……

也许是“屠户”一年才动一回刀,杀年猪需要的帮手多。腊月上,差不多是农闲,家家的壮劳力活不多,有的是时间去帮忙,下得去手的“屠户”就一两位,得提早请他们。四五十户的村子,是得腊月一开初就得杀年猪。因为,即使这样排下来,还会有几天同一天有杀年猪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家就请不到族里有威望的人。农村人比城里人还讲究面子,因此,有人家腊月不到就杀年猪了。杀年猪,名义上全村人都请,实际上一家就去一个男主人——当然,请去帮忙的不算在内。

杀猪饭,最有特色的一道菜是墩子肉,切成东坡肉大小的方块肉,随便放点调料搁锅里煮熟,撒点盐巴就端上桌。困难时期,农民肚里没油,一人吃得下一大土碗的墩子肉!当然,请的是全村,虽然无法讲究,品种还是丰富:猪血汤、炒肉片、现炸的酥肉、肉汤熬白萝卜、炒猪肝……

一直到今天,我们村子,整个腊月,几乎天天杀年猪。吃“百家饭”,年味自然与众不同。

乡村年味

■刘代领(西 安)

临近年末,我越来越想念小时候度过的乡村年。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年的脚步声是越来越近了,年味儿是越来越浓了。

年味是有色的。你看那大门外挂起了大红灯笼,门上贴上了红对联。年末村里的集市,年货五颜六色,新衣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欣喜不已。着新衣的孩子在人群里乱钻,吃着红红的冰糖葫芦,一脸的甜蜜样。孩子们就喜欢过年哪,喜欢长辈给的压岁钱。红色是年味的主色调,年味因红色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年味当然是有味的。家家户户炸年货,香气扑鼻。一家子围坐在桌子旁,有说有笑,吃出一个幸福年。走亲戚,主家会做出自己家的拿手菜,让客人品尝。酒是必喝的,也最能调动餐桌上的气氛,你敬我,我敬你,吃好喝好,相互祝福:来年发大财,行大运。过年,舌尖上的味道,是高兴,是温馨,是幸福,让人心里回味绵长。

年味是有形的。圆圆的灯笼,方正的“福”字,长方形的对联,精美的中国结,喜悦的笑脸……这些都是过年司空见惯的。哪家年底买了小轿车,添了新电视,娶了新媳妇,这些在村里是家喻户晓的。过年喽,村里的秧歌队、舞狮队会给乡亲们奉献精彩的节目,让乡亲们享受一场场快乐的盛宴。

年味是有情的。过年讲究个团团圆圆,在外工作的回家过年是一家人的心愿,珍贵的是那份浓浓的亲情。除夕之夜一家人在电视机前聊谈着看春晚,其乐融融。过年了,亲戚你来我往亲上加亲,朋友你来我往你情我意,邻居相互拜年祝福和谐美好。过年过的是亲情友情世情,美好情感,记忆永存。

客居异乡多年了,一想起乡村的年味这样有声有色有味有形有情,我就欣喜不已,感慨万端。今年,我一定要回乡下老家过年,好好地去听、去看、去尝、去品、去悟。

年的味道就是浓浓的人情味

■李 炜(郑 州)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随着新年一天天地临近,大街小巷开始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笑颜开,处处透着一份节日的喜庆。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过年的味道,提鼻子一闻,糖瓜的甜味,炖肉的香味,春联的墨香味,融合在一起,沁人心脾。

对我来说,过节就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会把工作往前赶一赶,到年三十那天,无论如何要赶回老家过年。除夕这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一边包,一边唠,说说一年来工作上的奇闻趣事,谈一谈生活上的酸甜苦辣。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开饭啦,餐桌上别样丰盛,有鸡,预示着“大吉大利”;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还有年糕,预示“年年高升”……一家人互道祝福,我祝愿父母“健康长寿”,父母祝福子女“事业有成”,大人祝福孩子们“开开心心,学习进步”。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举杯欢庆,吃着饺子,就着小酒,那是“越吃越有”啊。宴罢,点心、瓜果、饮品又端上来,一边吃着喝着唠着,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着新年降临,这叫“守岁”。

新年钟声敲响,是最让人激动兴奋的一刻,一家人欢声笑语,喊一声“新年快乐”,击掌祝福。这时,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此起彼伏,“爆竹声中一岁除”,整个世界都淹没在欢腾喧闹的鞭炮声中。

大年初一走亲访友,上门拜年,人人脸上挂着笑,邻里之间,见面互道“过年好!”那场景很温馨,又和睦。那几天,是孩子一年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不管到了谁家,主家都抓上一大把瓜子,塞一兜子糖果,热情招待!小孩子吃完了好吃的,拿了爸妈给的压岁钱,穿着新衣服和小朋友一起放炮啦,尽情享受着过年带来的欢乐。

年的味道,说到底,就是浓浓的人情味。和亲人在一起,让我更能体会到过年的氛围。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梁苑茶坊]腊月里的年味(三)
2017-01-25 09:54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本期话题

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生活中很多传统习俗会在腊月里集中呈现。“吃了腊八饭,快把年来办”,一般说来年味是从腊八开始渐渐浓起来的,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各家各户进入过年的准备期,“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说着说着年就来到了眼前。家乡的年味是否在你心中已缓缓盛开,让我们带着醇香的回忆说说家乡腊月里的年味吧!

故乡腊月的年味

■杨会安(民 权)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随着电话那头母亲的一声 “你们啥时放假,记着带孩子回来过年,我正在集上置办年货呢,咱街上可热闹了”的唠叨,家乡的年味便在我的心中弥漫开来。

我老家在豫西南的一个小山村,幼小的记忆中,腊八节过后,大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集镇上,大街两行卖菜的、卖干鲜调料的、卖鞭炮的、卖年画的商贩,以及把家养的鸡、鸭、鹅、羊拿到集镇换钱的村民,让原本宽阔的街道变成了羊肠小道。商店里、菜市场、缝纫铺、理发店里人如潮水般涌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欢闹吵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使得整个集镇变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这时候,我的父母会精挑细选地买些青菜、粉条、海带、调料、对联等,而后去缝纫铺王阿姨那里给我们定做新衣服。同时,还会慷慨地给我们兄妹每人几枚小硬币,让我们根据喜好自由支配。揣着那些叮当作响的硬币,我像听到了新年的交响曲。

与此同时,腊月的乡村同样年味十足。扫房子、杀年猪、炸丸子、蒸年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还有剪纸高手李奶奶家更是热闹非凡,她剪的大红“福”字、“喜”字特漂亮,每天都有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家里办喜事的村民带着糖果、瓜子排队来讨要。她家的两间小屋里天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那感觉好温馨好喜庆!

此外,常有师傅用自行车载着炸玉米花的机器走街串巷,他的几声吆喝,如诱饵一样吸引着我们这些馋嘴的小孩子。当我们把从家里带来的苞谷或米粒等放进圆柱形的机器肚子里,当红红的炉火随快速转动的机器燃起来,数分钟后,师傅就会掀下机器,踩动开关,随着“嘣”的一声响,一团白色烟雾迅速腾起,一锅香喷喷的爆米花就出炉了。我们一哄而上,大把大把地吃着,笑着,闹着,那满嘴生香的滋味,一如当年的年味,至今还令我回味无穷。

而最令我刻骨铭心的还是啃骨头。因平时饭菜中少见荤腥,只有过年家里才割上一块带骨头的肉。父亲小心翼翼地把肉从骨头上剔下,用来剁饺子馅和招待客人。母亲则把骨头放在锅里煮啊煮,煮得肉汤白白的,连骨头都酥软了。这时候骨头上附着的那一丁点肉末就成了我们兄妹抢食的美味,因无法解馋,我们便用菜刀把骨头砸碎,贪婪地吸食里面的骨髓,那香味真是入心入肺。

燃放鞭炮是我们最大的趣事,一天到晚,用大人给的零花钱买来鞭炮燃放,弄得两个小手黑乎乎的,却毫无知觉。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夹杂着我们的嬉闹声,让腊月的年味变得更加浓郁。

故乡腊月的年味哦,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

江南的年味

■靳翠菊 (虞 城)

我们北方过年是炸丸子、蒸馍、煮肉、包饺子,江南过年却是包团子、做年糕、做米酒,和我们的差别太大了。其中最有特色、最蕴藏着江南年味的就是用糯米粉做团子了。每年快过年时,那里家家户户都要做好多团子,堆得像一座座小山,象征着安稳富足。

一进入腊月,家庭主妇们就开始为做团子张罗了。她们紧锣密鼓地洗笼布,刷巨大圆型的笸箩,用来晾凉团子。看着一块块在阳光下晒着的这些物件,年味就渐渐地浓了起来。

做团子主要用糯米粉,倒进一个偌大的盆里,然后往里倒开水,边倒水边不停地用力搅拌,只有这样,米粉的黏性才会出来。搅匀后再强忍着烫,把面和成软软的面团。做团子的馅是用白萝卜切成细丝,然后放入打碎的猪肉,再加上盐、味精等各种调料做成的。揪一块软糯的面团,在手里团成窝头状,挖一团馅放进去,一手握住,一手不停地向上团,只需片刻,一个下头圆上头尖的团子便做成了。蒸时,笼布的上面还要铺一层芦苇叶,蒸熟的团子很黏,如只用笼布,会把团子的底部粘掉,那就会功亏一篑。用芦苇叶铺底就不会这样,而且团子还带有芦苇叶的清香味。蒸熟后打开锅盖,在蒸气缭绕中,那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团子站在碧绿的芦苇叶上,像极了妙龄少女。刚出锅的团子最好吃,软糯香甜,让人百吃不厌。

我在江南生活了近十年,那里也算是我的故乡了,每年进入腊月时,我们都和他们一样包团子、吃团子,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现在我离开那里好多年了,一到过年,就想起那里浓浓的年味,想起那香喷喷的团子!

年夜饭中的那道排骨藕汤

■刘淑萍(武 汉)

家乡的腊月里,家家户户都忙着购年货,做豆丝,打糍粑,做米酒,晒腊鱼腊肉,做鱼糕肉糕,年味最浓的是大年三十阖家团圆的那顿年夜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道排骨藕汤。

在湖北,无汤不成席的说法流传甚广,排骨藕汤,就更是家乡味道的代名词。人们对排骨藕汤的钟爱,不仅是由于它的美味,还缘于一个江湖传说:南宋时代,宋高宗退位后,养子孝宗即位,忽一日孝宗腹泻数次,经御医诊治,服药多日无效。高宗心下着急,微服私访,寻医问药。某天来到一药市,见人们争相购买藕节。高宗上前作揖询问:“请问药师,列位买藕节何为?”药师答曰:“如今天下流行冷痢,新采藕节乃治疗之良药。”高宗沉吟片刻,轻声对药师亮出了身份,命其随自己进宫给孝宗治病。药师仔细给孝宗号脉叩诊,见孝宗肢出冷汗,脉细舌白,道:“皇上过食湖蟹,伤脾胃,故成冷痢。服新采藕节汁,数日可康复。”高宗忙令人取来金杵棒,将藕节捣汁,给孝宗热酒调服之,果然不几日,孝宗康复。

故事真假今人无从考证,但藕节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却是事实。所以湖北人煨排骨藕汤都不会将藕节丢弃,尽管比起藕的正身它不好看也不好吃。而排骨藕汤的做法则是:选新鲜的排骨,洗净和生姜爆炒入味,再倒入沙罐子里加足量水;将藕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大菱角状或用刀拍成大块放入,以免煨烂了成碎块。开始用大火烧开,然后改用文火慢炖,加盐。沙罐非瓦罐,沙罐适宜煨藕,而瓦罐则适宜煨鸡。沙罐传热慢,受热均匀,文火煨少则四五个小时,多则一个通宵。这样煨出来的排骨和藕酥香软糯,浓浓的汤香弥漫了整个屋子,盛出时在汤面上撒上绿色的细葱,一时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新年将至,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想起生活的种种甘苦,想起阖家团圆的那顿年夜饭,想起那碗消魂蚀骨的排骨藕汤,也该是十里闻香九曲回肠而愈加归心似箭吧。

吃“百家饭”

■付秀成(昆 明)

一进腊月,就有同事被请去周边乡下吃杀猪饭,这令我回想起腊月,吃“百家饭”的情景。

我们村,四五十户人家,是个自然村,离镇上有十六公里。离镇近的村子,杀年猪,有屠户上门。而我们村,下得去手的就那几位,屠户的角色只能由他们担当。杀年猪,我们这里的风俗是,主人家往往在自家房屋四周挖一坑,埋口灶,烧一锅滚烫的水煺猪毛。几个帮手用粗绳把猪捆住,抬到案板上。“屠户”卷起袖子上了场。狠角色确实名副其实,一刀下去,猪哼哼几声就没了气,被几个壮汉抬进大铁锅。帮手把烧得沸腾的开水浇在猪身上,一边拽住粗绳在大铁锅里翻身。有道是 “死猪不怕开水烫”,开水泡二三十分钟,屠户又上阵。这回是用刮刀刨去猪毛。接下来,四个帮手站案板两旁,一人拽一条猪腿,屠户的刀一出手,刮得雪白的脱毛猪便被开了膛,掏出冒着热气的猪肠、猪肺、猪肚等猪下水……

也许是“屠户”一年才动一回刀,杀年猪需要的帮手多。腊月上,差不多是农闲,家家的壮劳力活不多,有的是时间去帮忙,下得去手的“屠户”就一两位,得提早请他们。四五十户的村子,是得腊月一开初就得杀年猪。因为,即使这样排下来,还会有几天同一天有杀年猪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家就请不到族里有威望的人。农村人比城里人还讲究面子,因此,有人家腊月不到就杀年猪了。杀年猪,名义上全村人都请,实际上一家就去一个男主人——当然,请去帮忙的不算在内。

杀猪饭,最有特色的一道菜是墩子肉,切成东坡肉大小的方块肉,随便放点调料搁锅里煮熟,撒点盐巴就端上桌。困难时期,农民肚里没油,一人吃得下一大土碗的墩子肉!当然,请的是全村,虽然无法讲究,品种还是丰富:猪血汤、炒肉片、现炸的酥肉、肉汤熬白萝卜、炒猪肝……

一直到今天,我们村子,整个腊月,几乎天天杀年猪。吃“百家饭”,年味自然与众不同。

乡村年味

■刘代领(西 安)

临近年末,我越来越想念小时候度过的乡村年。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年的脚步声是越来越近了,年味儿是越来越浓了。

年味是有色的。你看那大门外挂起了大红灯笼,门上贴上了红对联。年末村里的集市,年货五颜六色,新衣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欣喜不已。着新衣的孩子在人群里乱钻,吃着红红的冰糖葫芦,一脸的甜蜜样。孩子们就喜欢过年哪,喜欢长辈给的压岁钱。红色是年味的主色调,年味因红色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年味当然是有味的。家家户户炸年货,香气扑鼻。一家子围坐在桌子旁,有说有笑,吃出一个幸福年。走亲戚,主家会做出自己家的拿手菜,让客人品尝。酒是必喝的,也最能调动餐桌上的气氛,你敬我,我敬你,吃好喝好,相互祝福:来年发大财,行大运。过年,舌尖上的味道,是高兴,是温馨,是幸福,让人心里回味绵长。

年味是有形的。圆圆的灯笼,方正的“福”字,长方形的对联,精美的中国结,喜悦的笑脸……这些都是过年司空见惯的。哪家年底买了小轿车,添了新电视,娶了新媳妇,这些在村里是家喻户晓的。过年喽,村里的秧歌队、舞狮队会给乡亲们奉献精彩的节目,让乡亲们享受一场场快乐的盛宴。

年味是有情的。过年讲究个团团圆圆,在外工作的回家过年是一家人的心愿,珍贵的是那份浓浓的亲情。除夕之夜一家人在电视机前聊谈着看春晚,其乐融融。过年了,亲戚你来我往亲上加亲,朋友你来我往你情我意,邻居相互拜年祝福和谐美好。过年过的是亲情友情世情,美好情感,记忆永存。

客居异乡多年了,一想起乡村的年味这样有声有色有味有形有情,我就欣喜不已,感慨万端。今年,我一定要回乡下老家过年,好好地去听、去看、去尝、去品、去悟。

年的味道就是浓浓的人情味

■李 炜(郑 州)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随着新年一天天地临近,大街小巷开始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笑颜开,处处透着一份节日的喜庆。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过年的味道,提鼻子一闻,糖瓜的甜味,炖肉的香味,春联的墨香味,融合在一起,沁人心脾。

对我来说,过节就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会把工作往前赶一赶,到年三十那天,无论如何要赶回老家过年。除夕这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一边包,一边唠,说说一年来工作上的奇闻趣事,谈一谈生活上的酸甜苦辣。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开饭啦,餐桌上别样丰盛,有鸡,预示着“大吉大利”;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还有年糕,预示“年年高升”……一家人互道祝福,我祝愿父母“健康长寿”,父母祝福子女“事业有成”,大人祝福孩子们“开开心心,学习进步”。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举杯欢庆,吃着饺子,就着小酒,那是“越吃越有”啊。宴罢,点心、瓜果、饮品又端上来,一边吃着喝着唠着,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着新年降临,这叫“守岁”。

新年钟声敲响,是最让人激动兴奋的一刻,一家人欢声笑语,喊一声“新年快乐”,击掌祝福。这时,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此起彼伏,“爆竹声中一岁除”,整个世界都淹没在欢腾喧闹的鞭炮声中。

大年初一走亲访友,上门拜年,人人脸上挂着笑,邻里之间,见面互道“过年好!”那场景很温馨,又和睦。那几天,是孩子一年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不管到了谁家,主家都抓上一大把瓜子,塞一兜子糖果,热情招待!小孩子吃完了好吃的,拿了爸妈给的压岁钱,穿着新衣服和小朋友一起放炮啦,尽情享受着过年带来的欢乐。

年的味道,说到底,就是浓浓的人情味。和亲人在一起,让我更能体会到过年的氛围。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正在办理手续 从今年1月1日起补发
兆隆·金盾国际小区A区 改造施工将开始 水质问题有...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春花相伴劳作忙
以花为茗 与花相伴
“花”经济 有“钱”景
街头“新装备”还原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